【摘 要】本文基于中職學校少數民族學生德育工作現狀,采取調查研究的方式,對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師生進行了調查,提出解決少數民族學生德育問題的一些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少數民族 求同存異 德育問題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0B-0025-02
百色市是以壯族為主體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有壯、漢、瑤、苗、彝、仡佬、回等7個世居民族,據2013年底統計,總人口385.64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數的88%,其中壯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3%。由于各民族居住環境有所不同,傳統習俗形式各異,少數民族人才培養面臨許多棘手的問題,中職學校德育教育的總體狀況不容樂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由于經濟發展相對滯后,交通閉塞,人們的思想與發達地區相比較為落后,如何在繼承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又能提升德育教育的成效,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少數民族地區學生德育現狀及存在問題
受各種地理歷史因素與各民族風俗的影響,許多少數民族的傳統觀念與當今社會道德有著矛盾及沖突,也集中體現在與學校德育工作的沖突上。課題調查學生樣本選自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在校學生1498名,其中男生855名,女生643名;教師調查樣本選自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在崗教師112名;家長調查樣本選自百色市各縣漢、壯、瑤、彝、苗和布依等學生家長50名;社會人士調查樣本選自百色市民族研究學者5名以及農村年紀大、資歷深的老人15名。問卷調查分析后可見,當前該地區的學生的思想總體上積極向上,但也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男輕女現象依然存在
據調查數據統計,當問及“生男生女都一樣的問題”時,有55%的調查對象明確表示“不一樣”,23%未明確表態,只有22%表示“生男生女都一樣”。按照當地習俗有男孩的家庭,基本上女兒不能分房屋及其他家產。在農村家庭里,頭胎是生女孩的,有90%以上父母計劃再生。在多子女的農村家庭中84%的女孩已經輟學,但男孩大多還在繼續讀書。重男輕女現象的存在,導致在校女生上進心不強、容易出現輟學的現象,男生則出現好吃懶做、嚴重依賴家人、自理能力差等現象。
(二)法律意識淡薄,暴力傾向嚴重
許多在校學生有著嚴重的暴力傾向,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且下手不知輕重,造成學生受傷甚至重傷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不良鄉土習俗根深蒂固,早戀現象較普遍存在
隆林南部少數民族地區早婚現象嚴重,特別在少數民族中占重大比例的苗族更為典型。苗族的婚姻比較自由,青年男女婚前都有充分的社交自由,父母一般不干涉,每逢節慶、街日,他們便利用聚會的時機對唱情歌、談情說愛。一般十四五歲就有了對象,在少年時期就墮入情感的深淵,失去學習信心,整天無精打采,最后導致輟學,另外家長默許的態度,也加大學校對早戀問題的處理難度。
(四)民族或地域結成的幫派行為
學生拉幫結派行為的危害是不言而喻。首先是對學習造成的影響,其次容易引發暴力事件。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一些學校暴力惡性事件中,多數是由學生拉幫結派引發并擴大事態,進而釀成惡性后果。另外學生幫派化有向社會上蔓延的態勢,如果不及時遏制學校學生的幫派化,一旦演變為社會黑惡勢力,必將擾亂社會治安,危害地方。
二、樹立“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理念,正確處理少數民族學生德育問題
(一)將民族團結的理念與學校常規管理工作相結合
在學校常規管理中,注重民族團結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既要去除學生中的狹隘民族主義觀,又要避免出現民族自卑感;既要教育各民族學生友愛互助,和諧共處,又要從嚴從重查處以民族或地域結成的拉幫結派行為;既要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飲食禁忌,又要教育學生自覺戒除不文明的陋習。
(二)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彰顯民族特色
1.利用校園文化傳播載體,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形成積極向上,獨具特色的校本文化。只有在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加以創新和重構,才能構建彰顯民族特色的校本文化。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我們更應充分利用學校網站、網站論壇、校園廣播、校報、班級板報、校園文化展板等宣傳工具,宣傳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團結主旋律。
2.開展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傳統民族體育項目。開展傳統民族體育項目是消除、拉近與少數民族學生之間距離的有效方法。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將民族體育溶入課堂教學中,將跳繩、踩高蹺、三人板鞋、竹竿舞、拋繡球等項目作為教學課程安排到體育課堂中,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以其趣味性和娛樂性特點,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參與愿望。在豐富學校體育教學體系同時,也促進了各民族學生之間的融合。
3.以社團活動為載體,以團隊精神凝聚學生。學生社團活動已漸漸成為校園文化生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扮演著校園活動的主力軍角色。社團為學生搭造了一個展示和交流的舞臺,也成為調和民族差異的平臺 。學校以“讓每一位學生每學期至少參加一個學生社團”為目標,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各類社團活動,總計組建30個學生社團,具有民族特點的社團10個,其中少數民族手工藝品傳承社團的手工藝品曾多次到國際大型展覽會展出,得到專家的一致好評,也推進了民族文化的交流。
(三)建設和諧校園,創新學校德育是使各民族學生和諧共處的關鍵
1.著眼于教學改革,制定適合少數民族學生特色的教學方案。由于經濟、歷史的原因,少數民族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較差,成績偏低,加之漢語水平低,直接影響學習。因此,要根據少數民族學生的特殊性制定專門的教學方案,在文化基礎課方面強化訓練,提高他們獨立思考的能力、閱讀及寫作能力。這既有助于少數民族學生文化素質的提高,也有助于他們思想素質的提高。
2.開展民族風俗與文明習慣相結合的主題班會。通過主題班會提高學生的道德素養,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傳統美德,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生發展奠定基礎,把民族風俗文化和弘揚培育民族精神納入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把民族精神的傳承與道德好習慣的養成結合起來。
3.深入了解少數民族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方面的困難,及時干預、精準幫扶。一是給予家庭經濟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優先提供各類助學金及各種勤工助學崗位。在少數民族重大節日,組織學生聯歡,讓少數民族學生感受到家的溫暖。二是有計劃開展少數民族政策講座、法律安全知識講座、心理健康教育報告會、中職生涯規劃主題征文等系列活動,使其迅速適應中職學校學習與生活。同時,積極做好少數民族學生干部的培養工作,發揮學生干部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少數民族學生綜合素質。三是通過組織結對幫扶的方式,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少數民族學生進行一對一幫扶。學校從生活、心理和學習上全方位立體幫扶 ,使少數民族學生盡快融入學校大集體中。
百色是中國多民族共存的一個縮影。正確處理少數民族學生德育問題,是搞好學校學生團結、安全穩定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理念,對少數民族學生團結、保護和傳承少數民族文化都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使各民族學生真正融合為“一家人”。
【作者簡介】黃曉波(1980— ),男,壯族,廣西百色人,廣西右江民族商業學校講師。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