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出臺以及《民事訴訟法》的修改施行,基層檢察機關民事檢察工作監督內容發生重大變化,息訴工作壓力不斷增大。本文以B區檢察院2014、2015年案件數據為例,采取實證研究方法,論證了民事檢察監督中引入聽證制度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并提出了聽證機制設計。
關鍵詞 民事行政檢察 聽證 必要性 可行性
作者簡介:袁書廣,天津市北辰區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研究方向:檢察理論及實務。
中圖分類號:D92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2.019
聽證一般是指在國家機關作出決定之前,給利害關系人提供發表意見的機會,對特定事項進行質證、辯駁的程序。聽證制度于1996年在《行政處罰法》被首次引入。1990年民行檢察辦案規則中首次提出公開聽取當事人意見直至2013年最高人民檢察院通過《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明確規定聽證程序。民事檢察監督聽證制度作為檢務公開的一種方式,彰顯的重要作用,逐漸被各地檢察機關重視。
一、民事檢察監督案件審查處理現狀分析——以B院2014、2015年案件數據為例
(一)作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案件逐年增多,息訴壓力增大
近年來,隨著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相繼修改實施,檢察機關受理的申請監督案件經法院一審、二審、再審程序后,監督標準更加嚴格,啟動監督程序更加謹慎。2014年,B院作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案件占審查民事行政申訴案件總數的42.9%。2015年,B院作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案件占審查民事行政申訴案件總數的58.8%,年增長66.7%,可見,需要作息訴工作的案件越來越多。同時,由于申請監督人經歷了一審、二審、再審,對司法機關心里抵觸較大,在收到不支持監督申請決定書后,申請監督人情緒激動,極易引起纏訴鬧訪,結案后三次以上接待當事人進行釋法說理比例逐年加大,2015年B院此類工作占全年息訴工作量的46%,息訴工作的難度也逐漸加大。
(二)作出監督決定案件,法院采納率逐年下降
2014年B院向法院制發檢察建議采納率為75%。提請抗訴采納率為100%。2015年,B院向法院制發檢察建議采納率為50%。采納率低的原因復雜,主要原因:一是涉案法律問題存在爭議,學術界和司法實踐認識不統一;二是檢察機關與法院處理同一案件考慮相關因素不一致。無論何種原因導致案件決定未被采納,B院均承擔案件的息訴責任。因而需要檢察機關在辦理民事檢察監督案件過程中不斷強化審查標準,進而提高案件質量。
在息訴壓力不斷增大情況下,可否引入聽證制度,解決息訴難題,值得進一步探討。
二、民事檢察監督中引入聽證制度的可行性
考察一項新的制度是否應該制定,能否得到正確執行,必須對其執行的可行性進行論證,這種論證,主要應該從該制度所依據的法律基礎和實踐中的可行性兩方面進行。
(一)法律基礎
最高人民檢察院1999年5月10日通過的《人民檢察院辦理民事行政抗訴案件公開審查程序試行規則》,實際上是確立了民事檢察聽證制度。因為聽證的核心內涵是聽取當事人的意見,而公開聽取當事人陳述也正是要聽取當事人對申訴案件的意見。所以,《試行規則》在我國確立了民事檢察聽證制度,應無疑問,但規定比較簡略,從形式上也沒有采用“聽證”一詞。2013年9月23日,最高人民檢察院通過《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在第五章第二節已經明確規定了聽證制度,并且對聽證程序參加人員、聽證順序、聽證秩序等進行了一定細化。《監督規則》為檢察機關開展聽證程序奠定了法律基礎。
(二)實踐基礎
許多地方各級檢察院也在《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基礎上制定了本院的聽證規則,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比如青島市人民檢察院于2012年就開始推行在民事申訴監督案件中引入公開聽證機制,并且制定了《青島市人民檢察院民事行政申訴案件公開聽證實施辦法(試行)》,一年舉辦聽證會280余場,取得了很好效果。2014年天津市人民檢察院第二分院、寧河縣人民檢察院也在開展了民事檢察監督聽證程序。這些實踐中的嘗試和經驗,為檢察機關推行民事檢察監督聽證程序奠定了實踐基礎。
三、民事檢察監督中引入聽證制度設計
(一)聽證的范圍
高檢院出臺的《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對聽證制度作出了明確規定,這具有進步意義,但對于聽證適用范圍卻沒有明確界定。筆者認為,對于下列民事檢察監督案件可以召開聽證會,對涉案事實、證據及適用法律進行公開陳述、示證和辯論,充分聽取聽證員、當事人的意見,依法公正處理案件:
1.存在不穩定因素的。存在不穩定因素是指案件一方或雙方當事人人數眾多,當事人情緒激動、行為極端,有進京上訪隱患或者行為等風險評估等級較高的案件。
2.在本轄區有重大影響的。重大影響指的是案情復雜、涉及范圍廣、訴訟標的的金額較大、案件可能或者已經被各級媒體關注,可能或者已經引起輿情關注的。
3.事實認定及法律適用有重大分歧的。重大分歧指的是案件承辦人在審查案件過程中發現,案件事實及法律適用存在認識分歧,經部門集體討論仍難以統一意見的情況。
4.其他有必要召開聽證會的。聽證范圍的具體設計能否涵蓋所有適用聽證的民事訴訟監督案件有待實踐證明,而且一項制度的創立往往具有滯后性。為了避免需要聽證的民事訴訟監督案件未納入聽證范圍,導致聽證程序不能啟動,進而影響當事人權益,遂設定該兜底條款。
(二)聽證的程序設計
在對司法實踐中民事檢察監督聽證程序進行梳理、整合的基礎上,結合《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第五章第二節關于聽證的規定,筆者認為,應從以下方面設計聽證程序:
1.聽證的提起。《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第五十七條第一款規定,人民檢察院審查民事訴訟監督案件,認為確有必要的,可以組織有關當事人聽證。這是檢察機關依職權啟動聽證程序方式。筆者認為,為了充分保障當事人權益,體現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應設計依申請啟動聽證程序方式。民事訴訟監督案件當事人認為申請監督案件符合聽證范圍的,可以向檢察機關提出申請。不過為了防止當事人濫用權利,浪費司法資源,同時應規定由檢察機關經審查作出是否同意啟動聽證程序的決定。
2.聽證的準備。(1)確定參加聽證的人員。參加聽證的主要有主持人(即案件承辦人)、書記員、申請監督人及其他當事人、聽證員,必要時可以邀請相關媒體旁聽。其中聽證員主要是《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第五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的與案件沒有利害關系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特約檢察員、專家咨詢委員、人民調解員或者當事人所在單位、居住地的居民委員會委員以及專家、學者等其他社會人士。但筆者認為,為了幫助的查清案件事實,也可以邀請本院控申等部門、上下級檢察院民事行政檢察人員、原審法官等人員參加。(2)提前告知,人民檢察院組織聽證,應當在聽證三日前通知參加聽證的人員,并告知聽證的時間、地點。
3.聽證的舉行。聽證應當按照下列順序進行:(1)主持人公布聽證事由,宣布聽證員和其他參加人員名單、宣布聽證紀律,告知當事人有關聽證的權利和義務,詢問當事人對聽證員是否提出回避申請;(2)主持人介紹案件訴訟經過以及聽證會的議題。(3)申請人陳述申請監督請求、事實和理由;(4)其他當事人發表意見;(5)申請人和其他當事人提交新證據的,應當出示并予以說明;(6)出示人民檢察院調查取得的證據;(7)案件各方當事人陳述對聽證中所出示證據的意見;(8)申請人和其他當事人發表最后意見;(9)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結束。有些學者認為應當在主持人宣布聽證結束前加入聽證員對案件評議及宣布評議意見環節,但筆者認為,這種做法并不可取,應在聽證結束后再進行評議,將評議意見記錄在案即可。因為在民事檢察監督中引入聽證程序的最終目的是為了理順當事人情緒,化解矛盾糾紛,最終息訴止訪。而多數聽證員均未從事過法律工作,做出案件處理意見時容易受案件當事人家境、生活現狀、當事人陳述等外在因素的影響,感性認知較重,缺乏理性思考,這就可能出現聽證員的評議意見與檢察機關最終出具的法律文書意見不一致的情況,此時對檢察機關作出決定不服的一方當事人,認為在聽證程序中專家委員尚且同意自己觀點,而檢察機關卻作出相反的決定,決定不能被信服,容易引發纏訴鬧訪。
4.聽證的結果。聽證結果并不是案件的最終處理結果,需要對二者的關系和案件的決定進程進行明確。 具體設計為:案件承辦人應當根據已經查明的案件事實和證據,結合聽證評議意見,依法提出對案件的處理意見。經部門集體討論,負責人審核后,層報檢察長決定。案件的處理意見與聽證評議意見不一致、按照《人民檢察院民事訴訟監督規則(試行)》應當經檢察委員會決定的,層報檢察長審批后,提請檢察委員會決定。
注釋:
楊慧亮、高飛.檢察聽證制度的規范化建設.人民檢察.20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