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利
人口老齡化的浪潮強烈沖擊著國家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必須積極應對老齡化問題,以實現社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在我國,人口老齡化的趨勢已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提出了“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工作目標。適應老年群體特點和需要,在社區建設中完善為老服務功能,一方面可以為較好解決老齡化問題創造條件;另一方面,還可以最大化地發揮社區的綜合作用,實現其應有的社會效益。
社區建設要考慮社會關系
社區建設要考慮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與要求,更好地體現出我們中華民族尊老、敬老、愛老的優良傳統。按照社會學理論研究結論,現代人最主要的社會聯系是在職業行為過程中、與社會各種因素發生關系的過程中建立的。而老年人離開了原有工作崗位,割斷了與社會聯系的主要紐帶,其心靈中的孤獨感和無助感會隨著社會關系的弱化而愈發增強。在社區建設中要積極創造條件,維系其必要的社會關系。這種關系主要有:親緣關系,與子孫、親友等保持生活接觸與親情交流;地緣關系,與街坊、鄰里保持生活接觸和感情交流。這樣才能有助于其消除失落感,建立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這對于安養是十分有利的。
社區建設要體現養老特點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老年人群體規模構成的變化,養老的方式也發生著變化,由原來的單一家庭養老,逐步發展為家庭、集體、社會相結合的安養體系。家庭養老的主導地位,客觀地呼喚政府在規劃建設社區時,要考慮安養老年人的實際和老年人心理需求,構筑多層次的安養網絡體系。
適應在家安養需要,為“與子偕老”創造條件。政府在社區住宅的產業政策中,應為“與子偕老”創造條件。首先,在住宅設計的“硬件”上,要為“與子偕老”創造新的住宅類型,在保證足夠的居住面積前提下,創造老年人與子女可分可合的住宅類型,既保證老年人與子女生活的私密性和自由度,又不切斷他們之間的親情聯系。在房產開發經營政策的“軟件”上,制定鼓勵子女與老人同住的優惠政策,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
適應在家安養需要,積極為“老人住老房”提供配套服務措施。“老人住老房”是指老年人養老不離開原有的住宅和環境,保持其居住環境的一貫性,保持其地緣關系的延續。因此,在未來的社區建設中,要引入社區照顧的服務模式,既可以為老人解除后顧之憂,又可增加更多的就業崗位。
適應老年群體特點,以社區安養為補充,完善配套建設。根據老人的年齡、衰老程度設立不同的安養設施:
——托老所。托老所的運作模式類似于托兒所,可分為日托或常托,是在家安養的延伸。城市管理部門在規劃社區建設時,應盡早著手對托老所的布點、規模、規劃布置等進行研究,為未來社區養老創造必要的政策環境。
——老年公寓。老年公寓最好將其視為居住區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其規模和分布值得認真研究。
——臨終關懷醫院。按照老年人年齡增長的軌跡,以及心理、生理機能的變化規律,將老齡者的安養由在家養老到托老所,再到老年公寓,再到臨終關懷醫院,組成一個層次分明的網絡體系,力爭使老齡者的晚年生活有所依托和保障,提升安養的品質。
依托社區辦好養老事業
在未來,城鎮將逐步變成血緣養老與社會化服務養老相結合的方式。城鎮的養老事業社會化需要以社區為依托,家庭養老與社區為老服務相結合,是我國老年事業發展的基本模式。社區在養老事業中占據著重要的位置,要求其功能要適應這種需要,在為老服務的組織、設施、人員、項目等方面,納入社區開發建設的整體規劃,不斷完善和提升檔次。
在組織形式方面,可以在社區設立老年服務中心,或者是老年服務站。社區為老服務設施包括:服務中心(站)工作場所、社區、飲食、文娛活動、教育場所等。
社區為老服務人員基本分為三類:一是有少量的專職人員,負責組織、指導、管理、協調社區養老事業和產業,以及聯絡社區老年人,安排和創建養老服務項目等。二是為社區老人提供各種有償服務的員工,如:保姆、護理員、家政服務員和鐘點計時服務人員等。三是志愿者。
根據社區老年人的需求,開展生動活潑的服務,其項目有:文化項目——老年大學、社交娛樂活動、文化交流、旅游等。社會參與項目——再就業返聘的職業介紹與指導,以及志愿無償服務于社會、服務于社區。精神健康項目——心理咨詢、心理健康服務等。婚姻服務項目——為喪偶、離異的孤獨老年人介紹配偶,幫助老人操辦婚慶事宜。保健項目——健身活動、體檢、宣傳保健知識、傳播保健技能、進行保健指導。日常生活料理項目——飲食、洗澡、理發、室內衛生、采購等。其形式可分為全日雇工、計時鐘點工等。特殊護理項目——為殘疾人、重病人或臨終老人提供家庭醫務護理和生活照顧服務。送終服務——安排老人后事、傳遞喪事信息、組織悼念活動等。
筆者把這種模式歸納為“居家養老,社區服務”,老人既可以在自己的小巢安度晚年,享受家庭的天倫之樂,又可根據自己的經濟收入狀況選擇社區提供的各種類型和形式的有償或無償服務。
(作者單位:大慶油田有限責任公司第一采油廠離退休職工管理中心)
(責任編輯:李萬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