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滿旗
[摘 要]隨著信息技術教育技術不斷發展, 廣大教師不斷認識到多媒體教育技術的用于課堂教學的優越性。尤其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廣大同仁已總結出了許多成功的經驗。本文筆者就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學科應用作三個方面的闡述。
[關鍵詞]信息化;生活;多樣;精彩
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大趨勢,信息技術不斷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小學數學教學也不例外,“整合教學資源”的教學模式是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特點,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教學方向發展。在這種大環境下,數學教師必須進從數學的學科特點出發,去研究如何使用多媒體網絡技術來輔助自己的課堂教學,把信息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一、信息技術,使數學更貼近生活
新課程標準提出“數學要貼近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事實上,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們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并且對此更感興趣。因此,數學學習材料的選擇應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注重實效性。我們可以利用網絡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等特點,將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內容有機整合,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與課堂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同時也讓教師能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比如我在小學數學北師大版第三冊《生活中的大數》的教學時,事先拍下一段反映校門附近十字路口的交通狀況的錄像,輸入電腦并通過大屏幕放影2分鐘,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數出在這時間內大概有幾輛車通過,然后引導學生算出一小時大約有幾輛車通過,再算出一天有幾輛車通過,從生活實例中來學習從幾十到較大數幾百、幾千、幾萬的知識。同時,在課堂上滲透安全教育,教育學生走路或過馬路時要注意遵守交通規則。我又在網上下載了一段有關“國慶七十年慶典”的閱兵方陣(近似),強化了十個百是一千,十個千是一萬的概念。同時,在課堂上滲透愛國主義教育,要從小刻苦學習,長大報效祖國。我注意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根據學生對感性材料的濃厚興趣,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又如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時,課前我安排學生自己通過各種途徑(包括上網),搜集有關數據,在課堂上讓學生代表匯報數據。學生收集的數據:有人口數量,有土地面積大小,有的是國民總收入得等各種數據,通過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有說服力的數據、統計材料,學生不僅輕松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愛祖國的思想教育課。
二、信息技術,使數學學習的形式多樣化
目前,我們學校的教學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制,受教學時間的統一限制。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將進入全新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整合是新的教學形式。我有意識地讓學生帶著目的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堂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并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技能。如我在小學數學北師大版第三冊《時、分的認識》的教學時,運用信息技術網絡平臺,構建了一個無時空限制的數學大課堂。課前,我根據教學目標對教材進行分析和處理,并以課件和網頁的形式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回家或在學校上網查閱、收集有關信息。上課時,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后,組織了材料收集、計算、整理與統計數據小組四個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教師提供的資料(或自己查找信息)進行個別化和小組合作式相結合的自主學習,并利用信息技木完成教學任務,了解有關時、分的概念、靈活掌握時、分的有關知識和單位之間的轉換,同時也了解古人如何識別時間等知識。最后,師生一起進行學習評價、反饋。
三、信息技術,使數學課堂更精彩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和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然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之后的教學過程俊然不同以往:學生的學習形式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媒體化。改革現行的學科教學方法,使其適應信息環境下的學習要求,已刻不容緩。如小學數學北師大版第三冊《一分鐘能干什么》的教學時,我在電腦里設計了一個能控制的時鐘,先讓學生感受“滴答”兩聲是一秒。在秒針同樣是轉一圈的條件下,讓學生看一段一分鐘填滿的顏色帶,再讓學生看一段一分鐘放完的卡通片。我發現學生開始一分鐘顯得很無奈,后面一分鐘顯得很快樂,再問學生哪段時間長一點,都說第一段。接著讓學生邊數“滴答”邊看一段一分鐘填滿的顏色帶,再讓學生邊數“滴答”邊看一段一分鐘放完的卡通片。學生議論了,奇怪!正是快樂日子過得快,苦日子度日如年。隨后我還放了一分鐘一段的歌曲,又讓學生寫一分鐘的字,讀一分鐘的書,感受一分鐘的長短。通過學生的親身體會,有關的知識掌握的很好,同時學生在珍惜時間、做時間的主人有了更深的認識。
總之,教師在充分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合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制作或下載圖文聲像俱全的課件,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創設問題情境,上網瀏覽等,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作好背景知識的鋪墊;設計研究方案,通過學生搜集、整理、分析和提取信息資料,然后進行調查研究和獲取結果,并利用網絡進行交流。是適應當代教育教學的最先的教學武器,我們應該把握好利用好這一資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