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增暉
摘要:管理作為一門學問,其產生、發展不到百年歷史。但管理的實踐,自從有了人類就有了。管理的應用在當今具有全球范圍使用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又具有只在特定文化下適用的民族性。韓非子的“法術勢”思想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中光輝燦爛的組成部分,本文旨在探討其在現代管理中的價值極其現實意義。
關鍵詞:韓非子;法術勢;現代管理
法家中有三派:以商鞅為宗的重法派,以申不害為宗的重術派,和以慎到為宗的重勢派。韓非子博采眾長,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法術勢”是韓非子的核心思想,韓非以為法、術、勢,三者,皆“帝王之具”,不可偏廢。這三者中蘊含著領導管理的智慧,將領導管理的剛性和藝術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用辯證實質,去看待韓非子“法術勢”的思想,“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理解和領悟其精神實質,并用現代的管理思維進行改造,對開闊管理者的思路有實用價值。
一、以“法”明確管理的底線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萬事之儀表也”。(《管子·明法解》)天下無序,必須立法,用制度來約束人的行為,否則天下難以治理,這是法家最基本的思想。韓非子從不同的角度闡釋了法之重要性。法是管理基礎,也是管理的底線。牢固樹立底線思維,有助于管理者明確自身管理的界限和自由裁量權的大小。“火爐法則”告訴我們,火爐存在的最大意義并不是為了限制和懲罰,而是為了溫暖人。同樣,制度的制定在于劃定界限,樹立規矩。因此,領導者在管理中也應以“法”的思維,明晰管理底線所在。
(一)立法重易,傳法重知
“其教易知,故言用;其法易為,故令行”。(《韓非子·用人》)韓非子將“法”作為管理一個組織的根本,立法就是制度建設,沒有制度就不要談管理。制度不完善,就會有人鉆制度漏洞,謀取私利。同時制度的制定應當易讀易懂,讓單位員工一看就明白管理者的意圖,且具有可執行性。如果晦澀難懂,不能讓每個人都可以領會,制度就無法順利實行。“法者,編著之圖籍,設之于官府,而布之百姓者也”。(《韓非子·難三》)“明主”制法以治理,法成則公布之,讓所有人都能夠遵守。制度的傳播中最重要的一環就是“布之百姓”,只有下達通暢,廣而告之,才能讓人人得知進而遵守。
(二)守法重信,人心所向
“小信成則大信立,故明主積于信。賞罰不信,則禁令不行”。(《韓非子·外儲說左上》)信即是誠信,在組織建設中,應當注重在制度的實施過程中“信”的樹立,尤其是領導者的誠實守信,韓非子認為這是法令實行的必要條件。誠信不單能為領導者樹立威信,贏得尊重,還能夠為員工營造一個公平安心的工作環境。韓非子列舉了“城門立柱”和“見木立信”的故事,要求領導者在工作中應當不斷積累自己的信用值,將日常生活的誠信和管理的誠信結合起來,以“小信”立“大信”。韓非子認為上級的信用是法令實施的必要條件,只有重信,才能賦予法令的不可動搖和篡改的穩定性。
(三)執法重平,長治久安
“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方能“大治”。這是韓非子的最高理想。在一個組織中,公平是絕對價值,離開公平去談管理是沒有意義的。規章制度在組織中應具有普適性,不論是領導還是員工都應恪守不逾矩。換句話說,“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公平是管理的前提,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員工才會發自內心的認同并接受制度的約束。如果制度只在少部分人或者普通員工中施行,必然不會起到應有的作用。
作為一個理論家,韓非子關注的是法的制度化以及制度化中的原則,同時還提出了“時移而治不易者亂”的主張,指出一個組織應當具有“變”的精神,韓非子不贊同朝令夕改的法,但也指出如果組織不能隨著外部環境變化及時調整內部制度,必將造成嚴重的不良后果。確保制度體系的動態性,不斷創新也是保持組織活力的有效做法。
二、以“術”把握管理的尺度
韓非所講的術,是君王駕馭臣下的技藝。君主必須執掌權術,方可駕馭群臣。管理者是身體,下屬是手足;管理者舉綱,下屬張目;管理者決策,下屬執行,員工只能是領導意志的執行者。“術”本是君王的管理技巧,在于辨別群臣的忠奸,考核其能力,衡量其功過,以加強君主專制與法制。在實際的管理中,如果單純的依靠制度來進行管理,可能達不到最好的效果。因為制度都是有缺陷的,所以在制度的貫徹執行過程中應當講究策略和方法。“無術以御之,身雖勞,猶不免亂;有術以御之,身處佚樂之地,又致帝王之功也”。(《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一)量能授職,善用臣下
“術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責實”。(《韓非子·定法》)“因任而授官”指官員的選舉和任用要據其能力的高低來授子相應的職位。韓非子認為,治理的核心在于用人,“因任而授官”。他認為用人并不是強調人的德行,也不是根據人的才能,而是要根據法律,官職的大小則要根據功勞的大小來決定。如果君主都能做到“稱能而官事,所舉者必有賢,所用者必有能”(《韓非子·人主》),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就能做的得心應手。“循名而責實”指領導的監督與考核問題,領導應根據下屬的職務來檢驗他的行為或政績,目的是要屬下嚴格做到言行一致,職事相當,責任分明。韓非子強調君主治理國家要治理官吏而不是治理百姓。首先,官吏代表著一個組織中有權力或者有責任的人,一方面,處理好手中有權或者有責的人,整個組織就不會亂;另一方面,權責在身的人是示范者,把“官吏”治理好了,整個組織就可以安寧。其次,“救火者,令吏挈壺甕而走火,則一人之用也;操鞭箠指麾而趣使人,則制萬夫”。意思是作為領導者,不用事必躬親,但是一定要善用屬下。在用人之時,要用人的智慧,而不是用人的力氣,只有激發下屬竭盡所能為組織效力,管理者才能垂拱而治。
(二)見微知著,虛靜無為
作為管理者,必須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洞察力。韓非子在關于“術”的論述中,講述了領導者應該具備的謀略,集中體現在他的“七術”論。“七術:一曰眾端參觀;二曰必罰明威;三曰信賞盡能;四曰一聽責下;五曰疑詔詭使;六曰抉知而問;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韓非子·內儲說上》)要求領導者在管中理能夠見微知著,明確洞察下屬的表現,聽其言觀其行考察其業績,對每個人都了如指掌。這種管理方式,涉及到管理者本身和屬下相處的態度——虛靜無為,即虛心、平靜、有所為有所不為。管理的原則在于使下屬不能了解領導;管理的運用在于使下屬不能知曉究竟。領導虛心平靜不做事情,從暗中就可看到員工微小的過失。見到就好像沒見到;聽到就好像沒聽到;了解到就好像沒了解到。知道了員工的言論以后,不去改變它,而是暗中觀察。讓員工感到管理者高深莫測,從而心生畏懼、竭力工作,因此無為卻能無所不為。
三、以“勢”把握管理的方向
法與術為君主所必須,然而只有法、術,沒有勢,上仍不能御下,這就說明了領導者在管理中樹立權威的重要性。“夫有材而無勢,雖賢不能治不肖”,一個領導空有賢能是不夠的,還要有權威,否則無法保證組織的領導核心明確,不能促使組織良性發展。在制度的執行中,應當對員工進行有效的激勵和管理。韓非子從“人性自利”這個假設出發,認為人莫不畏誅罰而利慶賞。領導者的“勢”應利用人的這個心理,而行其威視。表現在外就是賞罰,“賞罰為君之二柄”,領導者應當實行重賞重罰的獎懲制度,充分發揮“馬太效應”,從而在最大程度上激勵先進,鞭策后進,確保組織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競爭力。
“勢”不是機械的,而是領導者因時因事而表現出來的領導能力等綜合素質。“夫勢者,名一而變無數者也”(《韓非子·難勢》)在現代管理中,管理者必須不斷自我完善,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形成自己獨特的領導魅力,用道德品質、學習能力和領導風格贏得下屬對自己的信任,形成單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向心力。只有自己具備了足夠的能力,才能夠更加公平合理地運用手中的“賞罰二柄”,從而保證獲得足夠的權威。
韓非子的“法術勢”思想是一個有機整體,三者缺一不可,其核心是重視考核制度的剛性化管理模式,同時對管理者的領導技巧有較高的要求。它為現代管理者提供了一種思考方向,應當用科學的方法和挑剔的眼光去看待,取其精華為今所用。
參考文獻:
[1]張覺.韓非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2]馮友蘭.中國哲學史 [M].重慶:重慶出版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