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成義?高孟春
摘要: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給排水系統的可靠性、防噪聲、消防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筑給排水技術也因而得到長足的發展,并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筑給排水與城市居民的生活關系越來越緊密的聯系到了一起。因此,在施工的過程中,要加強對給排水工程的施工質量管理,用科學的管理方法不斷總結施工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提高給排水工程施工質量。
關鍵詞:建筑給排水;設計;材料
一、當前住宅建筑給排水設計和施工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進入了突飛猛進高速發展的快車道,給排水專業也同時迎來了發展的最佳時期。技術上積累了一定的實踐經驗,并借鑒了國外的新技術,專業技術有了明顯的突破和發展。然而我國在住宅建筑給排水工程的設計和施工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給排水配件造成的浪費
水龍頭、管道等給排水配件,在長年的使用中,由于老化生銹而使水泄漏等問題,造成大量的水資源浪費。除此之外,劣質的水龍頭、管道等給排水配件也直接會導致大量使用水的溢出。最后,相近的建筑施工等行為有時也會損傷埋在地下的給排水配件,也會造成大量的浪費。
(二)給排水管道的敷設問題
近年來發現有部分房屋因管道井內管道滲漏,影響到了一墻之隔的住戶。一般住宅管道井入戶給水支管為PPR管材,管徑小于32mm,小管徑的塑料給水管強度及熱穩定性差。這些都是在給水管道敷設中應解決的問題。對于排水系統,舊的做法是把上一層的衛生間管道安裝在下一層樓板頂,廚房采用地漏或用側墻式地漏,這樣不可以使下水管道每層水平分隔開,如有漏水不影響下層住戶,檢修時不能獨戶進行。
(三)給水管材選用
傳統的給水管材一般采用鍍鋅鋼管,由于鍍鋅鋼管易銹蝕,使用壽命短,用于輸送生活用水不能滿足水質衛生標準等缺點。
二、住宅建筑給排水工程中問題的解決方案
雖然住宅建筑給排水工程的設計和施工中存在諸多問題,我們的從業人員也在積極地探索解決方案。
(一)推廣使用新型給排水配件,合理設計相應的給排水系統
新型的給排水配件,在節水節能方面的效果非常突出。例如新型的節水龍頭。科學的研究顯示,如果水壓相同,相比普通的水龍頭,節水龍頭可以節約20%–30%(有的是30%–50%)的水量,普通的水龍頭水壓越高,出水量越大:而新型的節水龍頭,例如充氣水龍頭陶瓷芯節水龍頭,水壓越高,出水量越小,節水效果非常的顯著。
(二)給水管道敷設
立管安裝在廚房、衛生間的墻角處。這種敷設方式,施工比較方便。立管明裝在建筑物外墻陰角處。不過這種方式僅適用于南方天氣較暖和的地區,冬季的最低溫度不得低于0℃,以防水管內水凍結成冰,脹裂管道,影響住戶使用。如在北方寒冷地區水表井最好不要設于靠外墻的位置,應設于靠室內墻的位置上,且管道井內所有管道均作50 mm的超細玻璃棉保溫以防冬季管道凍結。另外管道在外墻敷設,影響建筑美觀,也不便于日后管理和維修。立管敷設在管道井內。這種方式使居室潔凈美觀。衛生間設立集中管道井,把給水管、排水管都集中在管道井里布置,這是小康住宅廚房、衛生間居住文明的重要體現。
給水支管應暗設在樓(地)面找平層里及采用埋墻暗設。入戶小管徑給水支管在找平層施工前敷設管路,并用管卡將管子固定在管槽內,敷設原則應盡量減少彎頭及管件,以降低水的流動阻力和減少出現滲漏的可能性。敷設要沿公用走道、客廳和餐廳的墻邊敷設,盡量避免橫穿臥室、書房,減少穿墻的次數,以利于日后的維修。
(三)給水管材選用
近十幾年來,隨著塑料管的原料合成生產、管材管件制造技術、設計理論和施工技術等方面的發展和完善,使塑料管在住宅建筑中工程中應用得越來越廣泛,目前建設部正大力推廣塑料給水管的應用。塑料給水管與金屬管道相比,具有重量輕,耐壓強度好,輸送液體阻力小,耐化學腐蝕性能強,安裝方便,省鋼節能,使用壽命長等優點。
三、建筑給排水的節能措施
(一)回收利用中水和雨水中水來源于建筑生活排水,包括人們日常生活中排出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廢水。我國的建筑排水量中生活廢水所占份額住宅為69%,賓館、飯店為87%,辦公樓為40%,如果收集起來經過凈化處理成為中水,用作建筑雜用水和城市雜用水,如沖廁所、道路清掃、城市綠化、車輛沖洗、建筑施工、消防等雜用,從而替代出等量的自來水,這樣相當于增加了城市的供水量。
(二)有效利用太陽能太陽熱水器是太陽能熱利用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裝置,它的用途廣泛,形式多樣。最常見的一種太陽熱水器是架在屋頂的平板熱水器,常常是供洗澡用的。其實,在工業生產中以及采暖、干燥、養殖、游泳等許多方面也需要熱水,都可利用太陽能。太陽能熱水器按結構分為悶曬式、管板式、聚光式、真空管式、熱管式等幾種。按安裝方式分為單戶設置太陽能熱水器和單幢建筑或多幢建筑合用太陽能熱水器。前者每戶單獨設置,控制方便,但熱水器安裝高度受用戶水壓限制,只適用于多層建筑;后者需設置熱水箱,廣泛使用于多層及高層住宅,可多人連續使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建筑給排水系統雖然看似簡單,但它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應本著安全、美觀、舒適、實用、經濟等原則,在實踐中努力創新,尋求最佳的給排水設計方案,爭取完善給排水的施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提高的物質文化和生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