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鳳芝
摘要:如何為農民工提供豐富多樣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提升文化素養,促進社會融合是當前公共文化服務實現群體均等化的重要議題。本文以寧波市北侖區農民工“文化加油站”等模式為例,從文化與互聯網融合發展、搭建文化服務平臺、社會力量參與三方面具體分析,探索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
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造成大城市在經濟、教育、醫療等多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形成大量農村勞動力進入城市和城鎮就業的盆地聚集效應,從而形成了我國特殊歷史時期的社會群體——農民工。截至2015年末,全國農民工總量27747萬人,其中,外出農民工16884萬人。[1]農民工受學歷、技能等的限制,一般所從事工作勞動強度大,工資水平不高。此外,他們的城市意識、城市觀念相對滯后,在經濟與社會地位、生活方式、語言溝通、風俗習慣等方面,農民工群體與所在城市居民均存在明顯差異,甚至受到某些偏見和歧視,農民工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普遍匱乏,往往處于城市生活的最底層,缺乏歸屬感,很難真正融入到城市文化生活。
一、農民工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戰略意義
公共文化服務,是指在政府主導下,以稅收和財政投入方式為主向社會提供文化產品及服務的過程。[2]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則是指政府及其公共部門要為全體公眾平等提供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實現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是黨和政府確定的我國在文化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戰略目標。[3]2015年1月21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關于加快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意見》新聞發布會上,文化部副部長楊志今表示,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重點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城鄉均等,二是區域均等,三是群體均等。[4]如何為農民工群體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產品和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內容,提升文化素養,消除文化隔閡,促進社會融合是當前公共文化服務實現群體均等化的重要議題。
公共文化服務的難點在農村,弱點在基層。以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為重點,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創新服務模式,積極推進公共文化服務的標準化、均等化、社會化和數字化,提供“適銷對路”的公共文化服務,是當前各地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任務和核心工作。黨和政府在促進農民工群體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實踐和探索。
各地政府部門通過加大財政投入力度,補足硬件短板,加快軟件建設。加大各文化場館對農民工群體免費開放的力度,使其平等享受市民權利。同時,不斷強化鄉鎮、社區等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為農民工服務的功能,通過廣場文化活動等形式為農民工提供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通過組建以農民工為主體的文藝團隊,為農民工提供展現藝術才能的舞臺,通過“菜單式”服務為農民工提供切實需要的技術培訓,通過文化禮堂等載體將本地文化潛移默化地作用到農民工群體。
二、“文化加油站”力促農民工文化素養提升的實踐探索
目前,寧波市北侖區戶籍人口39.5萬,流動人口42萬,外來人口常年超戶籍人口,其中大多數為農民工。農民工由于所處階層較低,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機會也較小,文化生活的匱乏致使他們無法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如何為以農民工為主體的外來務工者提供“適銷對路”的公共文化服務,一直是北侖區文化部門的中心工作。
(一)借力“互聯網”,使農民工享受精準的公共文化服務內容
北侖區推出的“文化加油站”公共文化服務項目,秉承“共享同一片藍天下”的均等化服務理念,把服務送到農民工身邊,為他們提供更為精準的文化服務,在全社會營造包容、和諧的氛圍,增進42萬外來建設者對第二故鄉的認同與融入。
1.“文化加油站”整合資源,實現區域內文化資源聯動共享。北侖區文化加油站是由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領導,各鄉鎮、街道、社區、村、企業、學校共同參與的文化活動平臺,以“菜單”預約形式向基層群眾提供培訓、講座、展覽、演出等最廣泛、最便利、最貼心的線上、線下同時運作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
針對農民工工作和居住地比較分散的情況,北侖區現已在各村、社區、企業和農民工集中居住地設立了78個文化加油站分站點,并在區文化館建立總站。總站統籌全區各站點的申請、設置和布局,制定工作計劃和可行性方案,管理和更新資源平臺,接受分站點的預約申請,并做好每月的服務配送,統一協調處理日常其他問題等。分站設管理員,負責各分站點的管理和服務,收集站點的需求信息,并及時提出所需要的服務申請,做好活動期間的組織、服務、建檔和信息報送等相應工作。
2.“文化加油站”按需輸送,提高服務精準性。北侖文化加油站數字化服務平臺主要包括總站服務、站點服務、資源平臺、配送公示四大板塊十幾個子項目。“總站服務”以區文化館為主要陣地,每星期定期推出美術、音樂、舞蹈等多門類常規培訓課程,面向全體市民開發,市民可在網上直接報名參加。“站點服務”以各村、社區、企業和農民工集中居住地為陣地,各分站點搜集群眾文化需求信息,并結合自己的實際需求,在網上自行“點單”預約,總站根據分站要求按時配送。“資源平臺”則將全區的各類文化資源進行一站式、數字化、協調性管理,供全區基層單位及個人在組織開展各類文化活動時選擇和租借。“配送公示”每月定期對總站開展的培訓項目課程和各分站點配送計劃進行網上公示,讓群眾及時預先掌握區內各類文化動態,就近選擇站點參與感興趣的活動項目,從而實現了文化館與群眾文化服務的供需對接。
北侖文化加油站依托互聯網的互動性與共享性,實現與群眾的零距離無縫對接,“菜單式”的服務讓基層單位和群眾根據自身情況按需“點單”,也可以由分站收集群眾文化需求,并個性定制自己的菜單,由總站來為他們調配口味合適的“文化餐”,這不僅進一步夯實了以公共需求為導向的基層服務機制,同時也為不同群體提供了針對性和多樣性的文化服務,有效解決了群眾就近、便捷享受公共文化服務和公共文化產品有效供給的問題,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性。
(二)搭建基層公共文化服務平臺,為農民工參與公共文化活動“搭臺唱戲”
1.定期舉辦“外來建設者文化藝術節”,增進他們對第二故鄉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迄今外來建設者文化藝術節已連續舉辦三屆,基本形成了了兩年一屆的辦節傳統,并選在企業文化月(五月份)期間舉辦,活動地區以中心城區為主輻射到周邊鄉鎮街道,以及外來建設者比較密集的企業、社區等,一般持續時間長,活動地域廣。外來建設者作為文化藝術節的主角,通過舉辦經典電影下鄉鎮(社區)、優秀節目慰問演出、外來建設者唱家鄉戲、唱家鄉歌、說家鄉情等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為他們搭建展示自身藝術才能的舞臺,滿足其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2.為基層業余文藝團隊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海享大舞臺”,真正實現全民同樂。“海享大舞臺”成立于2009年,以基層業余文藝團隊為主要演出力量,通過政府搭建平臺,群眾自發參與的形式,集中優秀文藝團隊每周五定期在影劇院廣場演出,為擁有文藝表演特長的群眾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臺。目前全區的“海享大舞臺”保持著每年100—200場的演出場次,演出費用均由財政支出,演出向所有群眾敞開,形成了全民參與、全民同樂的良好氛圍。各街道、鄉鎮還結合自身特點和條件,推出具有區域特色的文化活動,如八方來音外來人員風采大獎賽、明日之星少兒才藝大賽等活動,為轄區所有群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三)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為農民工的“文化夢”助力
1.加強與企業的聯絡與合作,為農民工提供“對味”的文化活動和技能培訓。鼓勵企業建立“文化俱樂部”,根據俱樂部的硬件設施規模、活動開展情況、農民工參與度等綜合情況進行年度的星級評定,并由政府財政給予補貼或表彰獎勵。從2010年起,北侖區逐步推進“企業文化俱樂部”建設,目前全區已建立百余家企業文化俱樂部,多以大型企業為主,并對企業文化俱樂部實行等級制度,其中達到二級以上的有69家。政府給予創建合格的企業文化俱樂部每年5–8萬元的獎勵補貼,同時還加大了對團隊的日常經費補助,并對購買的音響、樂器、道具等實行50%的補貼。
將政府主導的技能培訓向企業轉移,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組建以技術骨干為核心的講師團,開展面向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社區實行活動積分制,鼓勵基層群眾多參與各類培訓,提高文化素質和職業技能,凡參加學習培訓、志愿服務、社團活動等均給予一定積分,職工可憑積分到愛心超市兌換物品,并優先享受社區免費開辦的暑期放心班、新華書店購書券、赴外資深造培訓或健康體檢等優惠服務。
2.與學校、培訓機構等建立校企合作,為農民工再教育和子女教育提供便利。北侖大港社區作為全國首創的一個沒有居民、不設居委會的純工業型社區,創造性地采取“按需配單”模式,對轄區內企業的一線員工、白領、藍領、企業家進行分類施教,每月聘請相關專家開展培訓,讓員工主動走進“大學堂”。大港社區先后與北大、浙大、臺灣建峰管理學院等12家院校及培訓機構建立校企合作,每年舉辦培訓、講座百余場,受教育人次達萬人。
北侖區作為寧波市第一個率先實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階段積分入學的地區,借助“積分制”這個杠桿,分步解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難問題,并在流動人口中間形成一種“倒逼機制”,引導進城務工農民不斷提升自身素質、保持良好信譽、積極參政議政,加快向市民轉化。
三、結語
北侖區依托“文化加油站”這一公共文化服務載體,將區、鄉鎮(社區)、村等各級文化資源聚合起來,通過健全文化服務陣地、搭建文化服務平臺,創新文化服務品牌,并充分發揮群眾文藝團隊、文化能人、文化志愿者作用,借助“文化+互聯網”的優勢,構建公共文化配送服務網絡,把文化惠民活動項目擺在全區所有群眾面前,實現自主選擇和“點單”服務,解決了公共文化服務供給與需求不對稱的問題,同時積極調動企業、學校、培訓機構等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改變僅僅依靠政府的單一服務主體模式,多方合力為農民工參與職業培訓和再教育等素質提升活動提供便利,較好地實現了農民工群體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的目標和要求。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6–02/29/content_5047274.htm.
[2]陳祥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四大特征[N].光明日報,2014–12–09(第07版).
[3]肖希明,完顏鄧鄧.以數字化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的實踐研究[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6,(08):5–10.
[4]楊志今.從三方面著手推進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EB/OL].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2015/20150121/zy32475/Document/1392931/13929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