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勝
摘要:校企合作才培養模式具有獨特的優勢,對于解決中職院校學生就業問題有一定的針對性,為此,我校在很多專業推行頂崗實習的訂單式培養模式,以就業為導向,從實際出發,實現學生與企業間無縫對接,為企業輸送高質量的技能型人才。
關健詞: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技能型;訂單式培養
一、實施背景
自2008年實施課程改革以來,學校在教學模式上啟動了“做中教,做中學,做中練,做中考”的教學模式,將課堂搬到實訓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為了讓學生在就業后能夠更好的適應企業,我校利用國家示范校建設這一契機,大膽改革,在很多專業推行校企合作培養模式,強化訂單式培養,加強“教、學、做統一”,成功地將自身辦學優勢與周邊企業資源優勢有機結合,實現了優勢互補,互利雙贏的局面。
二、主要目標
使學生于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在師傅的指導下掌握崗位操作能力;學生和企業相互認同,學生成為企業準員工,學校和企業組成育人共同體;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培養高素質的適用型、復合型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促進企業職工素質的提高,增強企業活力,實現學校和企業雙贏,實現資源共享,達到學生、家長、企業三方滿意。
三、實施過程
(一)開展學生頂崗實習工作
根據《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辦法》文件精神及企業需求工種和用工條件,對在校學習兩年的學生進行面試考核和基本技能考核,擇優推薦學生到企業頂崗實習就業,把畢業實習安排到企業,把“實訓課堂”搬到“車間”,實現學生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觸,為將來的就業奠定基礎。我校一直延續著學生頂崗實習工作,就業辦主動與企業聯系,不斷的向北京京東方,煙臺富士康、本溪徳克斯米爾等知名企業輸送學生,很多學生有較強的專業素質,深受企業歡迎。
(二)2013年開展訂單式培養,提高教學質量
目前機電專業與海爾簽訂了“訂單式培養”,學生只需在校學習3個月,學習企業所需求的技能,企業為校提供了海爾洗衣機,由學生進行拆裝檢測實習,效果較好。在機電1304班和機電1306班兩個班級,辦起了以企業冠名的“京東方班”為主要形式的“訂單式”培養,由企業派專家到校講座培訓,采用“雙元制”教學模式,校企共同領導,共同管理。2014級的所有班級都實現了冠名班訂單培養。
(三)實訓基地建設不斷完善
依據示范校建設及機電實訓基地建設任務書內容,學校購進電工、機床電氣維修、PLC、液壓等實訓設備,現已正式使用。營造企業自動控現場,完成自動控制的學習及實訓,提高了學生的自動控制能力。
下面我以我校的機電1405班——“德克斯米爾冠名班”為例介紹
1.與企業制定學徒實習計劃。我們與這家企業制定了“現代學徒制試點實施方案”,在2014年10月,我們機電專業教師和學生一起去參觀企業,了解企業的生產流程,同時企業也充分了解學生在校學習的相關知識和實踐技能,制定了“學徒實習計劃”。其中,實習內容、指派師傅和學徒過程、考核方式,主要由企業安排。
2.校企共同管理。目前德克斯米爾已經有專門負責人去德國進行培訓,采進一些和企業相配套的實訓設備,由企業派培訓師和學校的專業教師共同培養學生。學校安排骨干教師到企業一邊掛職鍛煉,一邊以“指導師傅”的身份協助學徒管理。現在企業的培訓師每天都對學生進行專項訓練,每8個學生為一組,講解比較詳細,學生收獲較大。
3.對學校教師進行現代學徒制培訓。積極參加中國職業教育學會組織的“全國職業院校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模式培訓班”集中培訓。這次培訓對我校進一步完善現代學徒制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新模式,推進示范校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四、實施條件
(一)政策條件
以建設國家示范校為契機,為企業培養能適應企業的技能型人才,我校制定了現代學徒制方案,校企雙方充分溝通,共同制定并簽署學徒制實習協議,以指導和規范學徒實習過程。
(二)學校條件
學校在財力方面給予了大力的支持,鼓勵全體教師下廠調研、教研和參加企業實踐等活動。
(三)企業條件
與我們合作的企業都是多年來與我校緊密聯系的,并且簽訂了訂單式培養。這些企業擁有完善的安全管理體系、各種生產設備齊全、技術先進并且具有相當的生產規模。企業中擁有經驗豐富的師傅,能帶領同學們很快的融入到企業中。
五、實際成果
現代學徒制推動了校企合作。在學徒過程中,學生可以較快提高對企業的認知,包括產品、工藝特點、企業文化、經營理念等。學生在學校學習相關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之后,去企業進行生產實訓,可以讓同學們的知識更加鞏固,做到融會貫通,能夠更快的適應生產的需要。目前本校的“大船班”、“海爾班”,他們在校內學習三個月的理論知識,然后直接到大連造船廠頂崗實習,效果很好。
六、體會與思考
(一)學生的現狀
目前的中專學生基礎較差,傳統的教學方法已經不適應社會的需要,而校企合作它體現了一種在“做中教,做中學”的教學體制,學生大都對實踐比較感興趣,能夠充分的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又能與企業的生產相配合,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
(二)校企合作新模式
校企合作是一種職業教育的有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它貫穿于從入學到畢業再到就業的全過程。學校和企業做為一個整體的職業教育系統,必須相互配合,讓同學們能夠真正的融入到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