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祥光
(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畜牧站674200)
中蜂不同海拔區域轉地飼養探討
尹祥光
(云南省麗江市永勝縣畜牧站674200)
麗江市永勝縣是云南省“九五”期間投資建設的省級“優質蜜基地縣”。全縣養蜂生產的歷史悠久,飼養中華蜜蜂(中蜂)3萬余群,蜜粉源植物十分豐富,據調查境內有主要蜜源植物9種,主要輔助蜜源植物60余種。其中海拔2000~2500m中涼氣候地帶的野壩子、野藿香、紫莖澤蘭、人工種植牧草、杜鵑屬植物遍布全縣的山山嶺嶺;海拔1500~2000m以上中溫氣候地帶的油菜、紅花、龍眼、芒果、荔枝、益母草等面積廣,蜜源豐富、而且開花泌蜜期正值旱季,蜜質好,能形成單一優質蜜。為產業化中蜂小轉地飼養創造了良好條件。
中蜂因其具有分蜂性強,抗巢蟲危害力弱,缺蜜期盜性強,好飛逃,口器短難采集深花冠植物蜜源,特別是20世紀70年代囊狀幼蟲病和歐洲幼蟲腐臭病侵入后抵抗力弱,導致中蜂養殖效益低,飼養只是定地零星散養,很少有一定規模的中蜂場。加之多年來定地飼養導致巢蟲及疫病危害,未能使中蜂生產資源得到科學合理的利用,致使中蜂的生產能力得不到應有發揮,中蜂蜜的生產量不足,限制著產業化加工開發和養蜂生產效益的提高,成為永勝縣中蜂生產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
針對中蜂生產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開展中蜂飼養新技術的示范推廣,通過不同海拔區域轉地飼養實驗,有效地提高中蜂的生產能力,增加中蜂生產效益,為中蜂生產逐步走上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的發展之路作了有益探索。
當地對中蜂自然遷徙有民諺: “冬春飛河壩,夏秋上山丘”之說。
中蜂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生存史,野生中蜂主要生活在永勝縣降雨量較多,空氣濕潤、蜜粉源植物種類較多的山區、河谷區域。在樹洞、崖下、巖縫、土穴等防風避雨處營造巢穴,繁衍生息。中蜂在長期的生存斗爭過程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活習性。雖經人為收回家中飼養,或者過箱活框飼養,仍未徹底改變其原始種性。
依據中蜂這一習性,我們組織20群以上蜂群若干群,采取12月~次年5月轉地到海拔1500~2000m以上中溫氣候地帶飼養,采集油菜、紅花、龍眼、芒果、荔枝、益母草蜜;6~11月集約飼養在海拔2000~2500m左右中涼氣候地帶采集野壩子、野藿香、紫莖澤蘭、人工種植牧草和杜鵑屬植物蜜。形成區域內輪回轉地飼養探索,取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1)蜂蜜的年產量可由原來每群的3~5kg可增產至10~20kg,是傳統定地飼養的3倍以上。隨著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的社會需求增加, “野壩子”冬蜜等中蜂蜂蜜價格逐年增高,是永勝縣中蜂產業化發展的好產業。
(2)中華蜜蜂抗寒抗敵害能力遠遠超過西方蜂種,一些冬季開花的植物如無中蜂授粉,必然影響生存。許多植物繁衍下來,中蜂功不可沒。特別是國家對生態環境治理和大面積人工種植藥材、果樹、蔬菜等蟲媒植物,授粉產業為中蜂產業化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
(3)經過不同海拔區域轉地飼養,形成冬春和夏秋中蜂不同蜜粉源采集和蜂群的更新,從而增強囊狀幼蟲病和歐洲幼蟲腐臭病的抗性和自愈能力。
(4)根據大小蠟螟 (巢蟲)在永勝縣夏末秋初易發病的特點,由于轉地飼養氣候條件溫濕度各異,蜂場及滋生巢蟲成蟲的機率大幅減少,有利于降低感染強度。
(5)針對目前部分蜂蜜質量差,藥物殘留,抗生素超標,重金屬污染,濃度低 (小于42波美度)等現狀,通過轉地飼養的中蜂蜂群勢強,泌蠟造脾積極,可在搖蜜機分離成熟蜜的同時生產巢蜜,直接進入市場,從而減少儲蜜容器和銷售中間環節,杜絕摻雜使假。
(6)發揮蜂群優勢,開發中蜂綜合效益。如果單靠傳統飼養模式,由于蜂群更新慢,更換蜂王、造脾時段拉的過長,中蜂能提供的商品就很單一,通過轉地飼養的蜂群,結合分蜂換王,蜂群造脾快,采集能力增強,就能生產一定量的花粉、雄蜂蛹等產品,是中蜂產品開發和蜜源歉收年份的經濟彌補來源。
總之,中蜂不同海拔區域轉地飼養產業化發展,是中蜂科學飼養技術推廣應用的探索,我們要不斷擴大實施效應,充分發揮先進管理技術,達到科學化、規模化生產,才能不斷地獲得中蜂飼養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