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作松
(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10101)
生態養雞飼養管理技術要點解析
吳作松
(遼寧省沈陽市蘇家屯區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 110101)
生態養殖具有無公害、環保、節約資源等優勢,能滿足現代社會對生態產品的需求,有利于促進養殖業持續健康發展。為進一步推廣生態養雞技術,本文就生態養雞飼養管理技術要點展開探討。
生態養雞;技術要點;解析
生態養雞可為人們提供更有營養的雞肉產品,以滿足人們對雞肉的需求。相對于集約化養雞場所生產的雞肉,利用林間、果園等資源進行生態養殖所生產的雞肉更受大眾青睞[1],為加快生態養雞產業的發展,筆者對生態養雞飼養管理技術要點進行如下歸納。
為消費者提供品質優良的雞肉、雞蛋產品是生態養雞的主要目的,因此,養殖人員必須了解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如江淮地區喜愛固始雞,山東地區偏愛蘆花雞等。為確保雞苗質量,雞場人員在引種時應選擇具備 《動物防疫合格證》和《種畜禽生產經營許可證》的孵化場、種雞場進行雞種引進。
雞舍的修建不僅要考慮隔熱降溫、防寒保暖,而且還應重視通風與采光面積。因此,雞舍的修建應盡量選擇在地勢較高,各項基礎設施完備,方便清糞的地區,并且保證夏季通風狀況良好,做好降溫除濕工作,避免其他動物對雞群的侵犯;冬天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低限度的調控應緩和極端氣候對家禽的影響;高限度的調控應全面控制光照、氣流、濕度、溫度等,使家禽能夠較好地適應環境,從而最大限度地實現經濟效益。簡言之,作為家禽的重要活動場所,舍棚建設應與家禽的生物學特點相結合后再確定,從而更好地實現生態養殖。
雞場布局主要是對主風向與地勢進行科學地分區,職工管理區域、工作區應處在地勢較高的位置,且為上風向,生產區應在生活區的下風處且地勢稍低,但又要比隔離舍與獸醫室更高[2]。如此設計主要是為了保障雞場的噪聲、污水、糞便等不因地面徑流與風向而污染居民區,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同時也能夠避免疫情擴散,可有效防止工作人員反復進出,進而從一定程度上增強雞場的防疫效果。此外,應注意各區要保持距離,保證隔離措施的完備性。
生態養雞通常選擇在田間、林地、草地等地區放養,養殖密度較大時,致病因素也會增多,易引起雞痘等疾病,并伴有各類常見并發癥,此外通風差、潮濕、陰暗的環境也易使雞群病情惡化[3]。因此,養殖人員應遵循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雞群出欄后需全面消毒、清潔雞舍,同時應空舍至少一個月才能讓下一批雞進入。已放養的雞不應返回飼養,同時要做好動物疫病的預防工作,如禽流感、傳染性支氣管炎等,完善疫情監測工作不應在放養區域飼養貓、犬等動物。養殖人員進生產區前應換上相應的工作服,從而減少疫病發生,保證生態養雞有秩序地進行。
喂養過程中應重視營養搭配,使家禽的營養攝入更均衡。適當補充蛋白質含量較高的豆粕、菜粕等,同時結合家禽的生長狀況、日齡、放養地區來確定人工喂養時間、頻率、喂料量及營養搭配。冬季、春季應多喂,早晚各喂一次,夏秋季可適當減少喂養次數。隨著雞齡的增加,喂料量也隨之增多。另外,由于放養地區的水源較難發現,因此,要在雞的主要活動區域放置飲水器,保障其飲水需要。
雞舍消毒應根據消毒對象來確定消毒劑的類型。現階段環境消毒、飲水消毒、帶體消毒是養殖場的主要消毒方法[4],其中環境消毒是對雞舍、道路、生活區等地進行消毒;飲水消毒則是消滅水體內含有的病原,從而凈化腸道;帶體消毒能夠將空氣、地面、禽畜體表的病原體殺滅。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養殖區域的有機物較多,從而影響消毒藥與病原微生物地直接接觸,降低消毒劑的藥效。為避免此種現象的發生,必須在消毒之前對雞舍進行徹底打掃,從而降低病原菌的產生。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對飲食健康的關注度不斷上升,禽類產品的養殖環節與產品質量越來越重視。生態養雞能夠實現資源再利用,且成本較低,經濟效益較高,對于養殖業的發展具有積極地推動作用,發展前景廣闊。因此,飼養人員應從雞場選址、布局、喂養等方面保證養殖的質量,從而提高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1]李文政.生態養雞的飼養管理技術要點[J].當代畜牧,2016(8):44-45.
[2]王玲.生態土雞飼養管理技術要點[J].農民致富之友,2014(8):264-265.
[3]安麗蓉.生態養雞技術要點分析[J].山西農經,2014(5):115-116.
[4]張永生,彭園.林間養雞飼養管理技術要點[J].中國家禽,2016,36(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