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英
(山東省榮成市中醫院,山東 威海 264300)
針刺配合中藥貼敷神闕穴治療 寒濕瘀阻型原發性痛經35例
彭 英
(山東省榮成市中醫院,山東 威海 264300)
原發性痛經;針刺;中藥貼敷;神闕穴
痛經是一種常見婦科多發病,其中以原發性痛經發病率最高。原發性痛經又稱為功能性痛經,多見于25歲以下未婚、未產的青年女性。該病主要臨床表現是經期下腹部脹痛或者痛引腰骶,甚至會出現劇痛、暈厥、手足冰冷等,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學習。目前西醫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自2012年以來,筆者采用針刺配合中藥貼敷神闕穴治療此病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35例患者均來自2012年3月—2016年2月在本院就診的患者,其中年齡最大30歲,最小16歲,病程最短10個月,最長8年。
診斷標準:①西醫診斷標準:好發于年輕女性(青春期及未婚未育女性),常于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骶,甚至暈厥,疼痛發作周期在3個月以上。盆腔檢查無陽性所見。②中醫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寒濕瘀阻型痛經可見行經小腹冷痛,得熱則舒,經量少,色紫暗有塊,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長,苔白,脈細或沉緊。
1.針刺治療:于月經來潮前7 d行針刺治療,至月經來潮。患者取仰臥位,取三陰交、中極、地機、歸來、關元,用75%酒精常規消毒穴位后,取0.30 mm×40 mm不銹鋼毫針直刺20~30 mm,得氣后每穴行針30 s,關元行補法,其余穴位用瀉法,留針30 min。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
2.貼敷治療:取細辛、延胡索、肉桂、吳茱萸等量,共研細末,并過100目篩。于經前7 d開始,取上藥末適量加蜂蜜調成糊狀,貼敷于神闕穴,每次4 h,每日1次,連用7 d。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
1.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制定。治愈:患者腹痛及其他癥狀消失,停止治療后3個月經周期患者未出現復發。好轉:患者腹痛及其他癥狀好轉,服用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無效:患者腹痛及其他癥狀無改善。總有效率=(治愈例數+好轉例數)/總例數×100%。
2.結果:治愈18例;好轉1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4.3%。
痛經屬于中醫“經行腹痛”范疇,主要病機為氣血不足或氣血運行不暢。寒濕瘀阻型多因經期前后冒雨涉水感受寒濕之邪,或過食生冷致寒邪客于沖任,氣血運行不暢。原發性痛經病位在胞宮,與沖任及肝、脾、腎等經絡臟腑關系密切。關元、中極為任脈穴,可以調沖任氣血,同時中極為膀胱募穴,可散寒行氣;地機為脾經郄穴,可健脾除濕,止痛調經;歸來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等;三陰交為肝、脾、腎三經交匯之處,可健脾益血,調補肝腎。臍是先天之本源,又為后天之根蒂,是經絡系統的重要穴位。神闕穴屬任脈,與沖脈相交會,與督脈相表里,與全身經絡相通,內聯五臟六腑,且臍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為腹壁最后閉合處,皮膚很薄,藥物很容易滲入,加之臍皮下沒有脂肪組織,臍下腹膜靜脈網豐富,并有小動脈分支,外用藥物較易吸收,因而藥物經過神闕穴給藥,可溫通胞宮氣血,激發經絡之氣,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2016-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