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英
(貴州省遵義市中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穴位注射聯合針刺治療 產后尿潴留129例
趙鳳英
(貴州省遵義市中醫院,貴州 遵義 563000)
尿潴留;穴位注射;針刺
產后尿潴留是產后常見并發癥,多發生在難產、滯產、手術產后。一般經物理刺激和肌肉注射新斯的明,能使多數患者產后尿潴留癥狀得以改善,恢復正常排尿。但臨床上遇到129例產后尿潴留患者經上述方法治療無效,而用穴位注射聯合針刺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總結如下。
129例患者均為第一胎產后,37例剖宮產行保留導尿,拔除尿管后不能自行排尿;92例行會陰側切術經陰道分娩后6~12 h不能自行排尿。患者均稱下腹脹痛,小便不能自解。129例均經熱敷下腹部,聽流水聲誘導排尿和肌肉注射新斯的明仍不能自行排尿者。
穴位注射: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先取5 mL注射器,抽吸新斯的明2 mL(1 mg),選雙側足三里穴位注射。操作手法:常規消毒后,針尖稍斜上進針5 cm,得氣(患者有酸、麻、脹感覺)后,無回血,緩慢注射,每穴注射1 mL。
針刺治療:穴位注射完后,針刺關元、中極、三陰交(雙側)、陰陵泉(雙側)。手法:關元、三陰交用補法,中極、陰陵泉用瀉法,針感向會陰部放射,得氣后留針,每隔5 min重復手法1次。20 min后,再強刺激中極、陰陵泉2次,即拔出所有針具。隨后患者有了強烈排尿感,囑患者小便,并囑患者每隔2 h排尿1次,以防膀胱過渡充盈,又致尿潴留。
顯效:經穴位注射及針刺治療1次后成功自解小便者93例,顯效率72.1%。有效:經1次治療后仍不能自解小便者,行導尿并留置尿管,每4 h開放1次,第二天再行穴位注射和針刺治療后30 min即排尿,此后排尿正常者36例。總有效率100%。
產后尿潴留屬中醫“產后癃閉”,又稱“產后小便不通”,指產婦新產后發生排尿困難,小便點滴而下,甚則閉塞不通,小腹脹急疼痛者。多發生于產后3 d內,亦可發生在產褥期,以初產婦、滯產及手術后多見,為產后常見病[1]。產后尿潴留是由于產傷和手術使膀胱氣機阻滯而致,通過針刺治療則可調節膀胱的氣化功能。關元是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配合補三陰交,益腎健脾,有促進膀胱氣化的功能。中極又名玉泉,膀胱經募穴,配合瀉陰陵泉,有通調水道、利水滲濕的作用。
新斯的明屬抗膽堿酯酶藥,有興奮平滑肌、利尿的作用,通過足三里穴位注射,聯合針刺能興奮神經加強膀胱張力,使弛緩的膀胱收縮,通過尿道括約肌收縮,使尿液排出。
西醫認為產后尿潴留是由于胎先露壓迫膀胱,使膀胱黏膜水腫,肌張力減少,充盈感減弱;膀胱過度充盈,內壓增大,進一步影響膀胱收縮功能;加之有些患者會陰或腹部傷口疼痛,以致排尿困難,尤以施行麻醉者排尿困難更重。因此,西醫多采用導尿來緩解病情,但往往給患者帶來一定的痛苦和不便,且有可能發生并發癥。
筆者經過臨床實踐和觀察,認為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聯合針刺關元、中極、三陰交(雙)、陰陵泉(雙)治療產后尿潴留,不僅療效顯著,而且還可避免因導尿而致患者的痛苦和并發癥的發生。該治療方法簡便易行,值得臨床推廣。
[1]張玉珍.中醫婦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0:279.
2016-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