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五琴
(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山西 晉中 030800)
淺談醫患關系
程五琴
(山西省晉中市第二人民醫院,山西 晉中 030800)
醫患關系;業務素質;醫德醫風
在市場經濟形勢下,醫患關系成為人們日益關注的焦點,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正在嚴重沖擊著醫療服務市場。近幾年來,患者或其家屬打砸醫院、毆打及殺害醫務人員的惡性事件在各地時有發生,呈上升趨勢,使醫患矛盾急劇升級。在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如何營造一種和諧的醫患關系,已成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重中之重的課題。
醫患關系是醫務人員與患者在醫療過程中產生的特定醫治關系,是醫療人際關系中的關鍵。著名醫史學家西格里斯曾經說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當事人:醫師和病員,或者更廣泛地說,醫學團體的社會,醫學無非是這兩群人之間多方面的關系。”
醫患關系日趨嚴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醫院方面的原因,也有患者方面的原因,它們互相聯系和沖突,致使醫患關系緊張。
1.醫院方面的因素
(1)醫療技術的局限性和風險性。醫學是個不完善的學科,它永遠跟在疾病的身后,決定了它的局限和由之而來的風險。醫學研究是復雜的,涉及許多未知信息的人,而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很大,經常會出現不可預料的結果。醫學是一門重要的經驗科學,在醫患糾紛中,由于技術原因出現誤診及誤治的比例曾高達64%以上;在所有醫療糾紛中,技術性事故占18%以上。因此,醫療技術的局限性和風險性已經成為醫患關系緊張的重要原因。
(2)醫務人員溝通告知不到位。醫務人員每天接觸很多患者,診斷很多疾病,而患者僅因為患病才來醫院就醫。對雙方來講,都是陌生人,是疾病把雙方聯系在一起,如果沒有疾病,雙方可能永遠不會有交集,所以只有對疾病的認識達成共識,才能建立互信關系。而個別醫務人員在與患方溝通中沒有做到充分的告知、溝通,導致患者不能獲得足夠的關于自身疾病的信息,而通過其他渠道獲得片面的知識,一旦與醫務人員的解釋不一致,勢必增加對醫方的不信任,進而引發矛盾。
(3)醫務人員謀取個人私利。受市場經濟影響,醫療工作是高風險的行業,但醫務人員的個人收入與其所承擔的風險并不成比例。因而當醫院監督管理措施不完善時,個別醫務人員尋求不正當的甚至是違規的途徑來提高醫院及個人的收益,諸如故意夸大療效及病情的嚴重程度,從中收取更多的費用等。
(4)醫院重程序服務輕人文關懷。據有關調查,因醫患關系緊張引發的醫療糾紛,40%與醫務人員服務不到位有關。醫生面對患者,重醫療程序服務,注重患者軀體疾病的治療,忽視與患者的交流,如在診治疾病時,與患者語言、神情交流不足,忽視患者的心理感受,當醫療效果不滿意時,患者就認定是醫生的原因。
2.患者方面的因素
(1)患者角色轉變困難。醫學模式已經從傳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疾病的救治,除了醫療干預外,心理干預也尤為重要。患者從一個正常的社會人變成了一名需要儀器檢查、藥物治療甚至手術治療的患者,患者家屬從一個正常的社會人變成了一名陪侍人,脫離了原來的工作崗位,每天奔波穿梭在醫院,還需承擔各種簽字義務,心態產生很大的變化。此時,醫務人員如果對患方人文關懷不夠,不能及時有效地溝通安慰來化解 “心理”危機,勢必會引發矛盾。
(2)患者維權方式不當。隨著法制的進一步健全及信息化的推進,患者的維權意識在不斷加強,當他們認為自己權益受到損害時,就會積極維權,保護自身的各項權益。但是由于各種因素影響,他們維權的手段不是法律武器,而是采用極端的或是原始的方法,引發各種各樣的不良事件。
(3)患者求財心理加速。新聞常有報道,社會上有人摔倒了,路人怕被訛詐,不敢攙扶,導致延誤救治,甚至死亡。在醫院也是一樣的道理,原先多數糾紛,患者都是要討個說法,醫院根據實際情況對患者做出解釋或給予當事醫務人員行政和經濟處罰,而現在多數患者通過辱罵、動手打人等手段,不拿到經濟賠償決不罷休。
由國務院頒發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從2002年9月1日開始實施。條例總則明確規定,要正確處理醫療事故,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1]。在此宗旨下重構醫患關系,營造和諧的醫患關系是非常必要的,既有利于醫院的發展,也有利于患者的健康。
1.增進醫患信任。醫患之間本應是和諧的關系,醫護人員對患者悉心診治,患者放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健康托付給醫生。作為利用專業知識為患者服務的醫護人員,只有得到患者完全的信任,才有信心去挑戰高難度的治療手段;而患者,只有交付出自己的信任,才能更好地配合醫生的診治,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同時,構建相互信任的醫患關系,需要雙方換位思考,增進相互理解。隨著醫學模式的轉化,醫生在診治上更要了解患者的心理需要和心理問題,重視心理指導和心理治療;另一方面,醫生工作勞累,同時患者和社會對醫務人員要求愈來愈高,醫生也希望患者和家屬理解和支持他們的工作,建立融洽的醫患關系。
2.加強醫患溝通。醫患溝通是建立和諧關系的前提。良好的醫患溝通有助于醫務人員了解和完善患者的醫學觀念,有助于醫患相互理解對方,協調關系,保證醫療活動的順利進行。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的患者,對醫療活動的理解和醫療服務的需求存在著差異,也影響醫患溝通。因此,作為醫務人員應當及時了解并滿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視、受尊重的需求,同時也應盡量滿足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期望、解答和消除患者在每個醫療環節中的疑慮,使患者了解醫療服務以及醫療服務需求的關鍵點等,提高患者對醫療服務和疾病治療效果的滿意度。
3.尊重醫學科學。醫療行為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醫學上仍有許多未知領域,患者自身也有很大的個體差異。醫患雙方都要遵循醫學科學的客觀規律。醫務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學科學的方法、手段診斷和治療疾病,不能違背科學的客觀規律;患者應充分信任醫務人員,不能隱瞞與病情有關的情況,更不能故意刁難醫生。臨床上部分患者的死亡、殘疾和功能障礙等,不是醫務人員的過失所致,而是由不可預料的和不可避免的并發癥所致,完全屬于意外情況,患者應接受事實,不要歸因于醫務人員。
4.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醫學領域充滿著未知和變數,醫務人員不能僅滿足于已有的醫學知識,也要不斷地學習,認真探索未知領域,尋求治療疾病的有效方法,提高確診率和各種急診搶救的成功率。
5.加強醫德醫風的建設。規范醫院醫療過程中的診斷過程、治療記錄,并嚴格執行。醫院要生存、發展,必須以優質的醫療服務吸引更多的患者前來就診。作為醫務人員,要做到使患者真正放心。醫務人員要有一顆愛心,樹立“患者至上”的服務理念,一切為患者著想,認真對待患者及其家屬的投訴,及時妥善地處理好已經出現的醫療糾紛。
6.發揮新聞媒體的正面效應。新聞媒體要充分認識自己在處理醫療糾紛與沖突中扮演的角色與權限,以公正、全面的立場,對醫療糾紛與沖突進行客觀的報道與評論,從而成為溝通醫務人員和患者心靈的橋梁。
[1]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起草小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釋義[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2:5-17.
201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