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改霞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中醫院,河南 洛陽 471000)
針刺加透灸法治療肩周炎90例
張改霞
(河南省洛陽市第一中醫院,河南 洛陽 471000)
肩周炎;針刺;透灸
肩周炎又名肩關節周圍炎,即“凝肩”“五十肩”。本病發病在50歲左右,多見于體力勞動者,女性發病率略高于男性。主要癥狀是肩部逐漸產生疼痛,夜間為甚,逐漸加重,肩關節活動受限呈進行性加重,達到一定程度后,疼痛逐漸緩解,直至完全復原。但如不及時治療,會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肩關節出現廣泛壓痛,且向頸部及肘部放射,同時有不同程度的三角肌萎縮,嚴重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近年來筆者采取針刺加透灸法治療肩周炎90例,取得顯著療效,現報道如下。
180例病例均為洛陽市第一中醫院近兩年門診患者,男53例,女127例;年齡最小41歲,最大68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9年;左肩65例,右肩95例,雙肩20例。按照臨床試驗隨機對照的方法均分為兩組,每組各90例。治療組男31例,女59例;年齡最小41歲,最大68歲,平均(52.50±9.11)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9年,平均(3.4±2.1)年。對照組男28例,女62例;年齡最小43歲,最大64歲,平均(51.10±8.12)歲;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8年,平均(3.6±2.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確定診斷。主要臨床表現為肩關節周圍的疼痛,先呈陣發性酸痛,后漸進性加重,晝輕夜重,并向頸部、耳部、肩胛及前臂和手部放射,伴隨肩部肌肉萎縮,肩關節內旋、外展、后旋、上舉疼痛加重,活動幅度受限。查體肩關節周圍有廣泛性壓痛,并且全部患者在治療前均通過X線檢查確診。
納入標準:①年齡40~65歲;②符合肩周炎診斷標準;③符合中醫辨證標準。
排除標準:①妊娠期婦女;②伴有其他嚴重臟器疾病及精神病患者;③觀察患者同時接受其他藥物臨床試驗或使用與本研究藥物類似治療作用的藥物;④患者不愿意參加本研究或者不配合治療者。
對照組:給予炎痛喜康片(山東方明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1049)20 mg,每日1次,飯后口服。治療組:主穴取肩髃、肩髎、肩貞、曲池、手三里、合谷、陽陵泉、足三里;配穴根據兼癥、脈象、舌苔辨證配伍。抬肩受限者加條口透承山,后旋反背受限者加肩前,肩背痛者加天宗、肩外俞,血瘀者加血海,風重者加風池,寒重者加關元,濕重者加陰陵泉。操作方法:患者平臥位或俯臥位,根據辨證取穴在肩關節及肢體取穴,肩關節取患側,四肢穴位取雙側。進針得氣后行補瀉手法,然后將長35 mm的6段艾段點燃放在艾箱中,將艾箱放在肩關節上施灸,至局部皮膚均勻汗出、潮紅為度,時間50 min,每日1次。兩組患者均以1個月為1個療程,治療結束后隨訪1個月。另外囑患者治療期間注意休息,防止復感外寒使癥狀加重。
觀察指標:治療前后分別檢查1次,包括一般體格檢查,血、尿、大便常規,腎功能,心電圖等常規檢查。并比較兩組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改善情況。
1.療效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2]擬定治療療效標準。痊愈:肩部疼痛完全消失,功能恢復至正常范圍;顯效:肩部疼痛明顯減輕,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好轉:自覺癥狀減輕,肩關節活動范圍略改善;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2.結果
(1)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療效比較(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證候積分差異無統計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證候積分均明顯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意義(P<0.01),且治療組治療后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針刺加透灸可顯著改善患者癥狀、體征,療效優于炎痛喜康片。見表2。
表2 治療組與對照組患者治療前后證候積分比較分)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西醫學認為,肩周炎是指發生在肩關節囊及關節周圍韌帶、肌腱、滑膜的退行性病變和慢性非特異性炎癥,以肩部疼痛和肩關節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3]。本病病因一是岡上肌腱炎、肱二頭肌腱炎等慢性炎癥和損傷波及關節囊和周圍軟組織,二是因肩關節的急性創傷引起,另外還與頸椎病、冠心病等有關。中醫學稱肩周炎為“肩凝癥”“五十肩”“漏風肩”,屬于“痹證”范疇。多因年老體虛,氣血不足,筋脈失養,又感受風寒濕邪,慢性勞損,或肩外傷導致氣血不暢所致。肩周炎中醫治療以溫經散寒、疏通經絡、活血止痛為主,采取按摩、熏蒸、針灸、拔罐等方法。針灸治療效果較優,肩部近取肩髃、肩髎、肩貞,是謂“肩三針”,循經遠取曲池、外關、合谷。針刺采用平補平瀉,針后加灸,可祛風散寒、通經活絡。陽陵泉為足少陽膽經合穴、筋之會穴,具有舒筋活絡、通經活絡止痛之功。條口透承山為治療肩周炎經驗效穴,針刺強刺激用瀉法,行針同時配合患側肩部活動,有利于肩關節功能恢復。根據風、寒、濕、熱之邪偏重不同辨證配穴,風邪偏勝者配膈俞、血海,以養血活血,有祛風先活血、血活風自滅之意;寒邪偏勝者配腎俞、關元,以益火之源,振奮陽氣而祛寒邪;濕邪偏勝者配陰陵泉以健脾利濕;熱邪偏勝者配大椎、曲池解表清熱。諸穴相配,共同達到溫經散寒、通筋活絡、消瘀散結、活血開痹之功。
針灸療法是中醫最古老的非藥物療法之一,在中醫臨床醫學中占有重要地位。普通針刺治療肩周炎臨床運用較多,但加透灸治療少用。針刺加透灸法經多年臨床觀察及實踐,對難治性肩周炎的治療有明顯的效果。透灸法是高希言老師提出的。透灸既含有艾灸量,又含有其透達肌膚、疏經通絡、調節氣血的作用,故曰“透灸”。其技術核心是掌握正確操作方法、掌握準確施灸的部位(或穴位)和恰當的施灸量。透灸法[4]在施灸時,要求灸感透達深部組織,灸感表現為隨灸量的增加由線狀逐漸加寬呈帶狀,從施灸的部位向機體深部或施灸的遠端傳導,當達到一定灸量時,又從深部或遠端逐漸退回施灸部位,施灸部位出現灼燙感。在施灸的過程中,局部出現肌肉的跳動,或局部有舒適感、脹痛感、沉重感、癢感、紅斑,甚至全身汗出等,最后局部出現均勻的潮紅汗出。每次施灸需要50 min左右。做透灸時,不以時間或壯數為指標,是以灸后患者的感覺和身體的反應為標準。透灸的灸量因人而異,只要熱力可以透過深部肌膚,患者無痛苦。另外,還要根據病情選擇施灸部位,選擇具體操作方法。本方法具有簡便易行、經濟實用、安全、無毒副作用、不產生耐受性等優點,尤其對于中老年人來說,易于操作,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應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09-110.
[3]陳曉英,楊強.推拿和紅花注射液治療肩關節周圍炎[J].河南中醫,2004,24(1):56.
[4]高希言.透灸法及其臨床應用[J].河南中醫,2007,27(9):33-34.
更 正
《中國民間療法》2017年7月第25卷第7期第15頁:張起、張宇《張宇治療疼痛科雜癥經驗總結》一文,第6段第1行:"患兒,男,56歲"應為"患者,男,56歲",特此更正。因編校疏忽致誤,向作者表示歉意。
《中國民間療法》雜志編輯部
2016-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