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銀龍
(福建省廈門市中醫院,福建 廈門 361009)
耳穴貼壓磁珠法治療失眠癥療效觀察
趙銀龍
(福建省廈門市中醫院,福建 廈門 361009)
失眠癥;耳穴貼壓;磁珠
失眠癥指入睡困難,或維持睡眠發生障礙,導致睡眠時間減少或質量下降,不能滿足身體生理需要的一種病證。近年來,筆者采用耳穴貼壓磁珠法治療失眠癥,取得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53例患者均來自廈門市中醫院門診。其中男20例,女33例;年齡19~67歲,平均42.5歲;病程0.5~16年,平均4.3年。
診斷標準[1]:參照《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有關失眠癥診斷標準。①以睡眠障礙為幾乎唯一的癥狀,其他癥狀均繼發于失眠,包括難于入睡、睡眠不深、易醒、多夢、早醒、醒后不易再睡、醒后感不適、疲乏或白天困倦;②上述睡眠障礙每周至少發生3次,并持續1個月以上;③失眠引起顯著的苦惱,或精神活動效率下降,或妨礙社會功能;④不是任何一種軀體疾病或精神癥狀的一部分。
選用神門、皮質下、心、交感、脾、腎等耳穴。磁珠由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先用75%酒精拭凈耳郭皮膚,再用消毒干棉球擦凈。用鑷子將中間粘有磁珠的小方膠布(面積約為0.6 cm×0.6 cm)置于穴區,并粘牢貼緊。待各穴貼壓完畢,即予按壓,直至耳郭發熱潮紅。每日按壓3~4次,每次按壓3 min,5 d更換磁珠1次,兩耳交替進行,6次為1個療程。
1.療效標準[2]: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臨床痊愈:睡眠時間恢復正常或夜間睡眠在6 h以上,睡眠深沉,醒后精力充沛;顯效:睡眠明顯好轉,睡眠時間增加3 h以上,睡眠深度增加;有效:癥狀減輕,睡眠時間較前增加不足3 h;無效:經治療后失眠無明顯改善或反加重者。
2.結果
(1)本組患者在治療中,最少貼壓4次,最多貼壓22次,平均貼壓8次。
(2)53例患者中,臨床痊愈22例,占41.51%;顯效16例,占30.19%;有效11例,占20.75%;無效4例,占7.55%。總有效率為92.45%。
患者,女,56歲,2015年5月10日初診。主訴:反復失眠12年左右。患者12年前因工作操勞過度導致難于入眠,易醒多夢,頭暈乏力,近1年又因操勞過度失眠加劇。自覺每晚睡眠不足2 h,睡眠淺。伴頭暈頭痛,心慌心悸,易怒健忘,納差消瘦,神疲乏力。舌淡苔少,脈細而弱。診斷:失眠癥。證屬氣血兩虛,心神不寧。治則:補益氣血,養心安神。取神門、皮質下、心、交感、脾、腎、肝等耳穴。耳穴貼壓磁珠,5 d更換l次,兩耳交替進行,6次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患者夜間睡眠達6 h,諸癥緩解。共治療2個療程,每晚睡眠6~8 h,病告痊愈。1年后隨訪睡眠正常。
失眠癥屬于中醫學“不寐”“不得臥”“不得眠”“目不瞑”等范疇。近年來隨著工作生活節奏加快,人們的精神壓力越來越大,失眠癥的發病率也越來越高,嚴重影響人們的生活質量和身體健康。本病病因多由情志內傷,勞逸失度,飲食不節,久病體虛所致。病理變化總屬陽盛陰弱,陰陽失衡,氣血失調,心神不寧。首選神門、皮質下,調整陰陽,鎮靜安神,兩穴具有調節大腦皮層興奮與抑制的功能。耳穴心有養心寧心安神之效。交感穴調節自主神經系統功能,能加強鎮靜安神的功效。《素問·逆調論》說:“胃不和則臥不安。”配伍耳穴脾,調和脾胃,資益后天,以安定神志。腎開竅于耳,“耳為宗脈之所聚也”。選取耳穴腎,補腎益本,交通心腎,寧神益志。諸穴貼壓磁珠,按揉耳穴,可使陰陽平衡,氣血調和,臟腑功能歸于正常,則失眠可愈。耳穴貼壓磁珠法操作簡便,經濟實用,療效顯著,患者易于接受, 值得臨床推廣。
[1]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8-119.
[2]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186.
2016-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