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杰 丁樹棟
(山東省諸城市精神衛生中心,山東 濰坊 262200)
自擬中藥方治療非器質性嗜睡癥臨床觀察
張慶杰 丁樹棟
(山東省諸城市精神衛生中心,山東 濰坊 262200)
自擬方;非器質性;嗜睡;臨床觀察
非器質性嗜睡癥是指白天睡眠過多,表現為在安靜或單調環境下,經常困乏思睡,并可不分場合甚至在需要十分清醒的情況下,也出現不同程度、不可抗拒的大睡。過多的睡眠不是由睡眠不足、藥物、酒精、軀體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種精神障礙(如神經衰弱、抑郁癥)癥狀的一部分。過多睡眠引起顯著的痛苦或社交、工作或其他重要功能的受損[1]。近年來,筆者用自擬中藥方治療非器質性嗜睡癥患者46例,療效滿意,現介紹如下。
本研究46例非器質性嗜睡癥患者,男25例,女21例;年齡20~55歲,平均39.5歲;病程1~3個月者18例,3~6個月者15例,6個月以上者13例,平均6.5個月。癥狀標準為:白天睡眠過多或睡眠發作;不存在睡眠時間不足;不存在從喚醒到完全清醒的時間延長或睡眠中呼吸暫停;無發作性睡病的附加癥狀(如猝倒癥、睡眠癱瘓、入睡前幻覺、醒前幻覺等)。嚴重程度標準為:患者為此明顯感到痛苦或影響社會功能。病程標準為幾乎每天發生,并且至少1個月。46例患者均根據《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中嗜睡癥的診斷標準且確診為非器質性嗜睡癥,并根據其排除標準排除非睡眠不足、藥物、酒精、軀體疾病所致,也不是某種精神障礙癥狀的一部分[2]。
基本方:黨參10 g,白術12 g,薏苡仁30 g,茯苓10 g,山藥15 g,柴胡10 g,木香10 g,陳皮10 g,竹茹10 g,草豆蔻6 g,石菖蒲10 g,甘草6 g。脾虛濕盛、頭身困重者加蒼術10 g;氣血兩虛有心悸健忘,頭暈目眩,肢體倦怠,面色不華,食少納呆,舌質淡,苔白,脈細弱者,加黃芪30 g,當歸15 g,川芎10 g;肝火亢盛,有煩躁易怒,舌質紅,苔黃,脈弦等癥狀者加龍膽草10 g,梔子10 g,黃芩10 g;有腰酸膝軟、遺精早泄、小便頻數等腎虛癥狀者加熟地黃20 g,山萸肉10 g,金櫻子10 g;痰濁較重,頭部昏蒙沉重,胸脘滿悶,嘔吐痰涎,苔膩、脈滑者加半夏10 g,天麻10 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連續用藥2周。服藥期間停用其他藥物,并囑患者忌煙、酒、辛辣、生冷及其他刺激性食物。
1.療效標準。治愈:睡眠恢復到正常狀態,嗜睡及其他伴隨癥狀消失,隨訪6個月以上未復發;顯效:睡眠基本恢復正常,嗜睡及其他伴隨癥狀大部分消失;有效:嗜睡及其他伴隨癥狀部分消失;無效:嗜睡及其他伴隨癥狀均無改善甚至加重。
2.結果: 46例非器質性嗜睡癥患者治愈33例,占71.7%;顯效7例,占15.2%;有效5例,占10.9%;無效1例,占2.2%;總有效率為97.8%。
患者,男,36歲。因飲食后嗜睡3個月,加重7 d,于2008年6月21日就診。自訴3個月前因憂思、驚恐等情志刺激而發病。經某醫院診斷為“非器質性嗜睡癥”,未經治療,尋余求診。刻診:餐后嗜睡,甚則飯未吃完即困不可支,倒下便睡,神疲肢倦,少氣懶言,心悸頭暈,腰酸膝軟,遺精早泄,小便頻數,飲食乏味,面色少華,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診斷為非器質性嗜睡癥(飲食后嗜睡),即中醫之谷勞病,辨證為脾腎兩虛。治宜健脾補腎。給予自擬中藥基本方加熟地黃20 g,山萸肉10 g,金櫻子10 g。每日1劑,水煎,早晚分服。服藥2周后,飲食后嗜睡及其他伴隨癥狀消失,隨訪6個月未復發。
非器質性嗜睡癥屬中醫學“多寐”“多眠”“嗜臥”“善眠”等范疇,其發病的主要原因是脾虛。心、肺、肝、腎之病變亦可影響脾臟功能,故在辨治時應根據具體情況,統籌兼顧。脾虛則其運化功能失常,易聚濕生痰,痰濕蒙蔽清竅而發病。在治療時,應以健脾、醒脾、去濕化痰為主,氣血兩虛者應兼顧氣血雙補,肝火亢盛者應兼顧清肝瀉火,腎虛者應兼顧補腎填精,痰濕盛者應重視祛痰除濕。自擬中藥方中黨參、白術、薏苡仁、茯苓、山藥、柴胡、木香、陳皮、竹茹益氣健脾、化痰除濕,草豆蔻、石菖蒲醒脾開竅,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相得益彰,共奏益氣醒脾、化痰除濕之功,藥證相符,故獲良效。
[1]郝偉.精神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中華醫學會精神科分會.CCMD-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M].3版.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19-120.
2016-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