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太全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動了傳統教學方式以及教育理念的變革,教學重心也向素質教育偏移,這對教師的工作又有了更為嚴格的標準和要求。尤其是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學重心由應試教育逐漸轉移到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上來,旨在將學生培養成為新時代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理解能力以及成長狀況逐漸完善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結合自身的實際教學經驗,就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淺談幾點個人看法。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策略
引言:
小學數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基礎的加減乘除運算、幾何圖形的認識、方程求解以及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等,數學知識的學習對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立體想象能力以及計算應用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加之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依靠傳統教學方式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十分低下,學生的數學水平分化較為嚴重,為此教師需要及時調整教學理念,創新和變革數學教學方法,以適應全體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通過信息技術創建良好的數學情境,從而增強課堂活躍度
小學時期學生正處于性格脫跳、活潑好動的階段,對于外界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很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導致數學教學的效果十分不理想。這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創設趣味性的數學情境,將學生置身于輕松有趣的數學環境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數學知識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學習興趣。
通過信息技術進行數學授課,不但可以營造出良好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更可以轉化數學知識的表現形式,將書面上枯燥的數字和公式理論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圖像以及音頻視頻,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了解程度,并將其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例如:在“年、月、日”的相關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關于地球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而引起的日夜交替和時間的變化,尤其是為學生展示年、月、日之間的單位換算,1年等于12個月,等于365天,其中1、3、5、7、8、10、12等幾個月份每月31天,4、6、9、11每月30天,而2月份則是根據平年和閏年的不同而變動。
二、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
新課程改革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即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意識。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教師占據絕對支配地位的狀況,教師可以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數學授課從而實現師生主動權的互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在“三角形的基本性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三角形的基本性質以及三角形的種類和邊長之間關系等知識錄入教學視頻中,便于學生自主觀看學習,然后在課堂上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不解之處向教師提出,由教師進行詳細的解答和深層次的知識講解,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提高小學數學課教學的有效性。
三、積極開展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合作能力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性社會技能,也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教學的重點教學內容,為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采用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活動,將學生進行相等人數的分組開展數學探究學習活動,在合作交流學習中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活躍課堂學習的氣氛,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統計與概率”的教學和實踐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為前后座的四人小組,對拋硬幣和擲骰子的次數與結果進行數據記錄和統計,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四、將數學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便于學生掌握運用
數學是一門具有廣泛的實踐應用性的學科,生活中充滿了各種數學元素以及數學原理的應用設計,為降低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與數學教學內容相結合增強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從而降低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同時,教師還應當加強數學生活化習題訓練,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數學知識并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去。例如:在“植樹問題”的教學講解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學校中的植樹綠化作為具體案例進行講解,學校小路長1000米,兩端都要種植,每隔5米種一棵樹,整條路需要種植多少棵樹?對此,學生可以進行分段式的實際觀察,10米的道路需要種植3棵樹,即10÷5+1=3,同理1000米的道路需要種植1000÷5+1=201棵樹。
例如:在“克、千克、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電子秤和表盤秤作為教學輔助用具對生活中的各種實物進行重量的稱量,蘋果重量150克,一個西瓜重量為5千克等,將克、千克、噸等單位生動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創設出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情境,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結語
新課程改革在小學教學體系中的不斷深入推動了教育理念的變革以及教學重心的轉移,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理解能力以及成長狀況,不斷完善和創新教學方法,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合作交流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全方位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聶雁軍.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中華少年,2016(09):175-176.
[2]李曉芳.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策略探討[J].中華少年,2016(11):157-158.
[3]周海雯.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5(06):188.
[4]黃倩楠.分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新課程(中),2016(04):61-62.
何太全
摘要: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推動了傳統教學方式以及教育理念的變革,教學重心也向素質教育偏移,這對教師的工作又有了更為嚴格的標準和要求。尤其是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學重心由應試教育逐漸轉移到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上來,旨在將學生培養成為新時代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這就需要小學數學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理解能力以及成長狀況逐漸完善和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結合自身的實際教學經驗,就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淺談幾點個人看法。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策略
引言:
小學數學的主要教學內容包括基礎的加減乘除運算、幾何圖形的認識、方程求解以及數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等,數學知識的學習對學生的思維反應能力、立體想象能力以及計算應用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加之學生的學習能力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依靠傳統教學方式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十分低下,學生的數學水平分化較為嚴重,為此教師需要及時調整教學理念,創新和變革數學教學方法,以適應全體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要,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提升。
一、通過信息技術創建良好的數學情境,從而增強課堂活躍度
小學時期學生正處于性格脫跳、活潑好動的階段,對于外界的事物充滿了好奇,很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導致數學教學的效果十分不理想。這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通過信息技術創設趣味性的數學情境,將學生置身于輕松有趣的數學環境中,讓學生真切的體會到數學知識理論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從而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學習興趣。
通過信息技術進行數學授課,不但可以營造出良好的情境讓學生置身于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更可以轉化數學知識的表現形式,將書面上枯燥的數字和公式理論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圖像以及音頻視頻,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了解程度,并將其靈活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例如:在“年、月、日”的相關知識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為學生播放關于地球自轉同時圍繞太陽公轉而引起的日夜交替和時間的變化,尤其是為學生展示年、月、日之間的單位換算,1年等于12個月,等于365天,其中1、3、5、7、8、10、12等幾個月份每月31天,4、6、9、11每月30天,而2月份則是根據平年和閏年的不同而變動。
二、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
新課程改革要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即在教學實踐中以學生為核心開展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探究學習意識。為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存在的教師占據絕對支配地位的狀況,教師可以采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數學授課從而實現師生主動權的互換,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作用,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學習的主動性。
例如:在“三角形的基本性質”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三角形的基本性質以及三角形的種類和邊長之間關系等知識錄入教學視頻中,便于學生自主觀看學習,然后在課堂上將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和不解之處向教師提出,由教師進行詳細的解答和深層次的知識講解,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提高小學數學課教學的有效性。
三、積極開展小組合作交流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合作能力是人類生存發展的基礎性社會技能,也是新課改背景下小學教學的重點教學內容,為此教師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就可以采用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的活動,將學生進行相等人數的分組開展數學探究學習活動,在合作交流學習中提升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活躍課堂學習的氣氛,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統計與概率”的教學和實踐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學生分為前后座的四人小組,對拋硬幣和擲骰子的次數與結果進行數據記錄和統計,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四、將數學教學內容與生活實踐相結合,便于學生掌握運用
數學是一門具有廣泛的實踐應用性的學科,生活中充滿了各種數學元素以及數學原理的應用設計,為降低數學知識的理解難度并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將生活中的實際事例與數學教學內容相結合增強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從而降低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難度。同時,教師還應當加強數學生活化習題訓練,幫助學生牢固掌握數學知識并將其應用到現實生活當中去。例如:在“植樹問題”的教學講解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將學校中的植樹綠化作為具體案例進行講解,學校小路長1000米,兩端都要種植,每隔5米種一棵樹,整條路需要種植多少棵樹?對此,學生可以進行分段式的實際觀察,10米的道路需要種植3棵樹,即10÷5+1=3,同理1000米的道路需要種植1000÷5+1=201棵樹。
例如:在“克、千克、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利用電子秤和表盤秤作為教學輔助用具對生活中的各種實物進行重量的稱量,蘋果重量150克,一個西瓜重量為5千克等,將克、千克、噸等單位生動的呈現在學生面前,創設出生活化的數學教學情境,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結語
新課程改革在小學教學體系中的不斷深入推動了教育理念的變革以及教學重心的轉移,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應當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和趨勢,根據學生的實際學習理解能力以及成長狀況,不斷完善和創新教學方法,注重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的結合,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合作交流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增強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全方位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參考文獻:
[1]聶雁軍.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研究[J].中華少年,2016(09):175-176.
[2]李曉芳.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策略探討[J].中華少年,2016(11):157-158.
[3]周海雯.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5(06):188.
[4]黃倩楠.分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新課程(中),2016(04):61-62.
劉小蘭
摘要:小學數學是一門重要的學科,主要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促進其思維活躍,這就需要教師注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進行教學方法上的不斷創新。小學數學教師要了解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的任務特點,設計合理教學方案,要努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使用多媒體教學,還可以創設動手操作活動,從而徹底改變落后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促進教學效率的提高。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
引言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研究和創新是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創新,是新課程強調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法的根本變革,因此進一步加強對其的研究非常有必要。在小學數學課程的教學中,需要利用數學學科的優勢,讓學生占據教學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主動參與到數學知識的探索之中,提高自主學習能力,這是滿足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更是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
1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的任務特點
1.1初步了解數學的本質,掌握最基本的數據運算和數字認知
小學生正處于學習的成長期,對周圍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涉獵心理,善于模仿和學習。讓學生學習小學數學,既可以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也可以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和把握數學的本質,了解數學對于社會發展的作用,并能夠初步掌握最基本的數據認知和數據運算去解決生活中常見的簡單問題。
1.2學會用數學工具進行交流
數學是一門科學語言,數學的基本邏輯貫穿于數學學習的整個過程,也是數學語言的魅力所在。小學數學教育教學在數字認知的基礎上,還要教育學生合理利用數學工具進行交流,從而達到解釋、說明常見數學的問題和現象或證明、推理出相關問題的結果。小學數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數學語言,通過讓學生簡單了解和應用,可以讓學生增強同學之間的學習和交流。
1.3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是學生人格塑造和興趣培養的關鍵,也是學生啟蒙的最好時期,因為這個時期的學生思維活躍,思維的可塑性強,而且對周圍事物的接受能力也比較強,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因此,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任務不僅僅是教授學生基本的數字認知和數學運算,還要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了解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提高他們學習的信心。
2 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
2.1設計合理教學方案
新課改提出教學要突出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對數學課堂的大量觀察發現普遍存在一種現象,教師在一個問題提出后,通過提問的方式找學生解答。回答問題的學生畢竟是少部分,當學生解決問題后,教師往往忽略了其他大部分學生的獲得與發展。這種集體作業的方式,一方面活躍了課堂氣氛和有利于教師掌握教學節奏,但另一方面也容易帶來學生理解知識的假象,那些學習基礎差的學生沒有足夠的時間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所以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需要對此充分考慮。
2.2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授課方式是老師講學生聽,而數學是一門思維邏輯性強,比較抽象的教學科目,總是采取灌輸式的教學,學生會感到乏味沒有興趣,影響學習效率。所以,在新課改下進行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首先應該改進傳統教學方法,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進行教學。小學生精力旺盛,喜歡新奇的事物,老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創造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例如在教學“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時,可以讓學生自選主題,開展調查活動,如調查本班學生的身高情況、學習用品消費情況、課余時間安排情況等,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收集、整理、分析、加工數據,然后比較調查結果,制成統計表。這樣教學,不僅鞏固了學生所學的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增強了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2.3充分使用多媒體教學
隨著社會信息時代的改變而不斷革新,計算機技術不斷發展,多媒體的應用也越來越受各大企業或單位青睞,小學數學教學中也同樣可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而且它將會成為現代教育的一種主導方法。學生們早已熟悉、看慣了傳統的黑板、粉筆結合式教學,感覺到乏味、沒有新穎性。若采用多媒體投影教學,老師可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學習進度等相關內容,將教材知識編排到課件中,同時適當配用簡筆畫、圖像或播放方式等手段,利用這種形象、具體、豐富多彩的教學方式,可大大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期待感,從而提高其學習的自主性和專注性[3]。比如在教學“角的度量”時,指導學生量角、畫角、比較角的大小等,雖然教師有示范用的大量角器,但在教學時學生根本看不清量角器上的刻度,若教師到每個學生的桌前示范,課堂效率又將大大降低。因此,可把這一部分制成多媒體課件,顯示量角器的各個部分,并對各個部分進行閃爍、變色,幫助學生加深對量角器及內外圈刻度的認識,以及對如何使用內外圈刻度量角的過程進行演示。
2.4創設動手操作活動,培養探索精神
小學生天性活潑愛動,所以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情況,讓學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讓學生從小學會學習和生活。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實際操作掌握知識,開拓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4]。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要能夠創設一些動手操作活動,讓學生能夠真正的進行體驗,實現思維的發展[4]。例如在學習“面積”的時候,可以帶領學生根據具體的邊長剪一些長方形和正方形,并且讓學生之間互相檢查,討論這些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學生一邊操作一邊討論,就可以更熟練地掌握有關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師可以設置一些具有懸念性的問題,鼓勵學生進行探索,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創新精神。
結語
總之,數學是一門既復雜綜合性又有很強的學科,其邏輯性強,思維靈活多變,因此在教學中,改變并創新數學教學方法十分必要,既能克服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又能促進小學生數學成績的提高,因此需要小學數學教師進一步加強研究,不斷的探索創新。
參考文獻:
[1]辛包秀 .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17(10):52-53.
[2]鄧金明 .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方法[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7(05):64-65.
[3]劉丹 . 試談新課改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J].課程教育研究,2017(01):126.
[4]車艷菊 . 分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求知導刊,2016(07):96.
米瑪次仁
摘要:數學教學是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發展和感知能力提升的重要路徑,在課程改革深化背景下,小學數學作為學生數學學習的初級階段,教師要培養學生數學學習興趣、夯實學生數學知識基礎,這樣的教學目標影響下,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束縛。本研究結合新課程改革理念,分析了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路徑,希望能夠提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
引言:
由于傳統教學模式束縛,當前的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活動中,我們需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束縛,應用有效的教學方法開展高效教學活動,實現培養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教學目標。在教師主導課堂的背景下,小學生的思維潛力得不到激發,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受限,這對小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十分不利,新課程改革影響下,我們需要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局限,真正實現對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培目標。
一、啟發下促使探究思考
我們在進行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選擇符合學生認識規律的教學方式,為了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之前一般要提前詢問和測驗學生的知識基礎水平和認知能力,在課堂上也要應用啟發式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思考數學問題。比如:在進行“除法”教學時,要求商的結果保留到小數點后兩位,而在某算例中千分位出現了4,對此可以向學生進行提問該怎么辦。此時激發學生的向往期待,渴望教師進行下一步求解,或告知其應該怎么辦,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探求欲望,進而主動探究思考問題,進而實現邏輯思維能力、分析能力、應用能力的提高。
二、情境中進行思維轉化
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是數學學科教學的基本任務,我們在指導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合理應用教學方法為小學生的思維發展提供契機。在生動的情境中,進行思維轉化,能夠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將抽象的問題直觀化,進而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簡化思維分析的步驟,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以“轉化法”為例,“轉化法”的應用,能夠簡化學生思維,是一種典型的簡單易懂教學法。在低年級的數學教學中,教師會強調遇到減法時利用加法思維,在除法運算中使用乘法口訣,這就是最基礎的“轉化法”應用[1]。而在中高年級的幾何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新知識學習前,教師可以先引入之前學習的圖形知識,通過反復練習和復習,強化學生記憶,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實現學生知識的遷移。如學生在掌握平行四邊的計算公式與推算方法后,能夠自主驗算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法則。只有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轉化”學習意識,才能更好為其后階段的深入學習夯實基礎。比如:植樹問題的研究,創造生活情境:小明每天回家都要經過一條小路,小路全長100m,在小路一邊植樹,每隔5m栽一棵(兩端都栽)。一共要栽多少棵樹?教師先引導學生對題意進行理解,并展開聯想,進行驗證。分析例題:把小路縮短,我們就將原來的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了,那下面我們就將小路縮短到20米來研究,這時,學生在轉化思想的影響下,茅塞頓開,將一道生活中的數學問題既形象又有創意地解決了。從這里可以看出:學生掌握了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就猶如有了一位“隱形”的教師,從根本上說就是獲得了自己獨立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三、運用多媒體技術,全面落實現代化教學
多媒體技術在現代教育教學活動中應用的十分廣泛,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應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實現對小學生的興趣激發,并降低數學教學的學習難度,幫助學生建立學習信心并有效促進其思維能力提升[2]。在具體的組織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了解班級學生特點和教材內容,針對性地提升課堂趣味性;其次,教師可以將數學知識通過圖片、音樂及視頻動畫的方式展示給學生,并引導他們可以主動參與由教師所設計的教學活動[3];最后,教師可以在學生對數學課程知識和計算方法進行初步理解之后,再展示出幾張帶有思考問題的幻燈圖片,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得出問題答案,通過此種方式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在講授“測量單位換算”的課程內容時,教師通過合理運用多媒體,就能進行課堂內容演示,畫出一條線條,且該線條總長為1m,接著再畫一條線條,該線條總長為1dm,用第二條線條截取第一條線條,觀察要截取多少次才可完成,并總結實際截取當中兩者存在的實際關系。利用多媒體加強實際課堂演示,可以通過具體化的操作凸顯出某個或某些數學問題,這樣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對“測量單位換算”知識學習的興趣和探索的好奇心。
四、融入實踐操作環節,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是新課改對學科教學提出的客觀要求,為順應課改趨勢,小學數學教師在指導教學活動的過程中,就要合理融入實踐操作環節,為小學生的為數學知識應用能力培養提供客觀條件[4]。例如,《圓的面積》的知識教學活動中,我指導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圓的面積求法,啟發小學生利用拼接、移動的方法自主探究,如我在這部分知識教學過程中,就給出學生相關數據,要求學生求出圓柱蛋糕頂部的圓形面積,學生在小組中開展探究,盡管學生求出的結果和正確答案有所差距,但是這樣的教學過程體現了對學生主體性的調動,有效培養了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現了課改理念。
結束語:
總之,小學數學教學是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路徑,基于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現狀,當前我們需要集中思考和分析構建有效課堂的路徑,本研究試分析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學科的創新教學思路,希望本研究內容和觀點具有參考價值。作為現代教育工作者,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遠遠不止這些,因此,小學數學教學工作者要在自我提升的基礎上積極深化教學改革,促進小學數學學科教育質量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黃錦雅.關于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探討[J].新課程(下),2014,21(07):133-134.
[2]令俊平.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策略探討[J].中華少年,2016,22(25):157-158.
[3]宋金勝.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5,11(36):188-189.
[4]黃秀玉.分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新課程(中),2015,21(03):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