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林
當年初水運行業的陣陣哀嚎聲還縈繞在耳,當航運圈還在為水運的未來擔憂和思考著如何轉型時,不曾想,2016年已悄然接近尾聲,快得讓人猝不及防。
過去的這一年,恐慌成為了全球航運經濟的代名詞。
被譽為世界航運經濟晴雨表的BDI指數,2016開年不久就開啟了連續的暴跌模式,短短兩周跌幅超過15%。整年的波動幅度更像坐上過山車,2月份一度跌落至80年代以來最低的290點,到了11月中旬,又一路反彈達到1250點的高位,近期再度跌回至1000點水平。
相對于彼時曾達到10000多點的BDI指數,此時航運業的冷清狀況,可見一斑。
由此也可見,造船市場在過去一年里是多么的慘淡,運力過剩、需求疲軟,無不困擾著船企。與之相反,拆船市場卻獨樹一幟,如火如荼,拆船數據的屢創新高,既讓船東倍感無奈,也為行業的明天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霧霾。
年初,波羅的海國際航運公會(BIMCO)曾預測,2016年全年將報廢4000萬載重噸散貨船運力,這一數字與2015年的3000萬載重噸相比是創紀錄的。雖然目前2016全年數據尚未統計,但僅是開年的前9周,已經有120艘散貨船出售拆解,合計1210萬載重噸,這個數量就已經非常嚇人。但即便是這樣的拆船量,仍然不足以使集運業擺脫運力過剩、需求下降和運價下跌的頹勢。
這一年,面對市場的不景氣,當大家還在思考出路時,一直備受關注的中遠和中海合并風波走在前方,也終于算塵埃落定。經國務院批準,1月4日,中國遠洋運輸(集團)總公司與中國海運(集團)總公司重組成中國遠洋海運集團有限公司。
當很多企業還徘徊在轉型與堅守的路口時,全球排名前十、韓國最大的班輪公司韓進海運申請破產的消息再如一顆深水炸彈,往航運行業的傷口上大把大把地撒鹽。緊隨而來的是其帶來的多米諾骨牌效應,更讓脆弱的水運經濟不堪重負。
趨勢使然,即便是有航運價值、運輸價值的內河水運也無法獨善其身,但就珠江而言,過去這一年中,卻難得地看到了那么一抹春色。航運人的自救,管理部門的努力,得以讓珠江水運經濟得到一絲喘息的機會。
隨著曾經權威指數BDI“不復當年神勇”,針對珠江水系的珠江航運指數橫空出世,并于4月21日正式上線,為區域性航運市場變化發揮了風向標作用。緊接著是廣州建造國際航運中心的強勢來襲,逾千億元投資的項目讓人對重拾珠江舊時輝煌更加可期。
8月份,交通運輸部發布了《關于推進珠江水運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利用十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建成通暢、安全、綠色、高效的珠江黃金水道的總體發展目標。一紙文書吹響了珠江水運建設的沖鋒號,即便在寒冬中,也讓人感受到那么一絲暖意。
期待多年的珠江水運人,有理由為此而驕傲和奮斗。
冬天已經到了,春天還會遠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