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俊莉+劉歡慶



海峽兩岸科技產業合作行之有年,以產業投資、商品貿易、知識產權、企業經營等為主要指標可大致判斷其運行情況。2016年,兩岸科技產業合作雖總體穩定,但受兩岸關系、政策因素的干擾明顯增強。同時,大陸與臺灣地區經濟發展戰略及政策調整等,使兩岸科技產業合作的未來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2016年大陸地區科技產業發展狀況
為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型,大陸地區加快推動科技創新,2016年科技產業發展碩果累累。
首先,科技產業成為大陸地區經濟的主要動力,其發展明顯快于其他產業。近年來,我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放緩。2016年前10個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0%,但高科技產業增加值明顯高于其他行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增長8.2%,專用設備制造業增長8.3%,汽車制造業增長17.9%,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增長8.3%,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長9.3%。
其次,“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快速推進,研發投入與創新成果明顯增長。一是加大了對研發創新的支持力度。據最新統計,2015年大陸地區研發經費支出達1.4萬億元,同比增長8.9%,比2011年翻了一番,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其中,企業研發經費達1.1萬億元,占比高達76.8%。另一個重要的創新指標“研發經費投入強度(R&D/GDP)”為2.07%,保持了較快增長勢頭,“十二五”期間累計提升了0.36個百分點。二是部分科技成果亮眼,一些產業技術領域已能與國外龍頭廠商并駕齊驅,還有部分處于世界領先地位。①航空航天領域。新一代大、中型和固體運載火箭長征五號、長征七號、長征十一號火箭先后亮相;載人航天進入應用發展新階段,天宮二號成功發射,神舟十一號飛船與天宮二號完成對接,并在太空駐留30天進行多項實驗。②通信領域。在國際科研展開激烈競爭的量子通信關鍵技術上取得突破;在無線通信最核心技術的編碼領域,華為主導的polar碼被確認為國際標準的5G短碼編碼方案,成為首次由中國企業推動標準制定的樣板。③互聯網領域。借網絡覆蓋率高、市場規模大等優勢發展起來的大陸互聯網企業,在商業模式創新、平臺及應用、大數據技術等方面走在世界前列,依托于互聯網技術發展的電子商務、現代物流、智慧醫療等技術創新發展非常迅速。
第三,“中國制造2025”逐步完善,有助于提升產業技術含量和競爭力。一是自去年發布“中國制造2025”以來,具體的行業規劃陸續出臺,包括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工業強基、綠色制造、高端裝備創新等5大工程實施指南等。二是配套的財稅金融扶植政策逐步完善,包括企業研發費用減免、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助、對制造業企業兼并重組的融資優惠等。三是加快與德國“工業4.0”戰略對接合作。科技創新合作成為中德的共識。2015年7月,工信部與德國經濟和能源部共同簽署了《推動企業開展智能制造和生產過程網絡化合作的諒解備忘錄》,建立了中德智能制造聯合工作機制;10月德國發布了《中國戰略》,明確將與大陸開展政策對話、加強關鍵技術合作、加強生命科學合作、建設科學家網絡、應對全球挑戰等;大陸也于2016年11月發布《科技創新共塑未來·德國戰略》,強調兩國合作應對全球挑戰、迎接新一輪產業革命,共享產業變革帶來的重大機遇,整合兩國產業和科技資源 。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推進,更多資源、人才源源不斷地朝高端制造業及其技術創新集中。
然而,大陸科技實力的迅速提升、高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已引起歐美等發達國家的警惕,并造成其危機意識及保守政策抬頭。特別是對大陸企業并購境外高科技公司,如福建宏芯投資基金對德國芯片設備制造商愛思強公司的收購、中國化工集團對瑞士農藥及種子巨頭先正達公司的并購等,雖是國際市場通用的技術引進及合作模式,卻受到政治因素、意識形態以及競爭等多重阻礙,或被延期或被叫停,未來大陸科技型企業的全球化進程預計將面臨更大壓力和障礙。
二、2016年臺灣地區科技產業發展狀況
科技產業在臺灣地區經濟中的地位非常重要,自上世紀80年代起,臺灣電腦、半導體代工業等聞名全球,也是經濟、產業的重要支柱。但新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結構、消費形態、社會發展的演變等,對原具優勢的臺灣科技產業造成較大沖擊,侵蝕了臺灣地區經濟成長的基礎。
從2016年臺灣科技產業發展情況看,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對半導體代工的依賴持續加深
臺灣經濟愈來愈被半導體代工業的全球市場景氣情況所左右。2016年上半年國際市場低迷,臺灣出口及工業生產都是負增長,島內無論主管部門還是民間研究機構均認為GDP增長“保1%”無望,但下半年僅因為美國蘋果公司iphone 7的帶動,就解除“保1%”危機,島內生產、投資、出口及相關企業均大幅受益。①生產。臺灣工業生產指數第1季度均為負增長,但5月后因對半導體產業的預期由負轉正,9月集成電路業生產指數高達213.58,創歷史最高紀錄,增長率高達44.3%,這使全年生產指標大幅好轉,但即使如此累計1~9月工業生產指數仍下降0.12%。②投資。由于看好臺灣半導體產業,國際投資者加快對臺灣相關產業的投資,年內全球第三大內存芯片廠Micron(荷蘭)投資約33.3億美元用以并購島內半導體廠商華亞科,全球最大的光刻機(半導體設備)廠商ASML投資約32億美元于漢民微測。③出口。1~10月,電子信息產品占臺出口比重43.7%,而島內半導體廠商也都為擴大生產增加采購設備的資本支出,前10個月半導體設備進口增長高達28.2%。④企業。島內許多廠商作為美國蘋果公司的供應商(直接或間接)而受益,從組裝生產的鴻海,到為其供應零組件制造或服務的臺積電、大立光、廣達、日月光等,預計數量超過40家。臺灣已經多次上演“一只蘋果救臺灣”現象,暴露了當前臺灣科技產業發展的突出問題,這種對外部需求的依賴仍在強化,甚至于集中依賴單一產業、單一企業、單一產品,這使臺灣當局的產業政策、貨幣政策、財政政策等調控措施顯得“無力”。
(二)缺少有潛力的科技“新星”,無法形成發展梯隊
新世紀以來,除了半導體產業外,臺灣地區其他科技產業都呈衰退態勢。臺灣當局力推的機械設備業、汽車及零組件業,2016年前9個月生產指數分別下降11.2%和6%。多年來臺灣當局扶植的生物科技、數字內容等新興科技產業,規模小、發展慢等問題十分突出。
(三)創新投入不足,技術進步率低
嚴峻的財政問題,使臺灣無法在推動技術創新上有所作為,每年投入經濟建設及創新激勵的資金十分有限。目前,臺灣研發投入年增率大約是5%左右(韓國約10%、大陸約15%),研發經費占GDP比重約3%,低于日韓等 。在研發成果方面,論文、專利數量雖不少,但創造的附加價值不高;作為許多科技產品的制造代工廠商,卻需支付美、歐巨額的技術權利金。臺灣制造業附加價值率(GDP占生產總額的比重,用來衡量GDP的創造是來自資本、勞動或技術創新)由1990年代初近30%降至近年的22%(2012年美國的附加價值率約35%)。在常用的衡量制造業技術進步的指標總要素生產力(TFP)上,根據臺灣“主計總處”估計,2008~2013年TFP平均年增率僅0.5%,自2011年起不斷下滑,2013年跌至-0.2%。
(四)科技產業方向和政策發生重大調整
2016年臺灣發生政黨輪替,對科技產業發展方向也形成深遠影響。“520”后新上任的民進黨當局,在經濟發展思路上與前任迥異,總體方向從“外向型”轉向“內需、在地”。馬英九時期臺灣產業發展的重點是半導體、面板、機械等外需市場廣闊的產業,強調“制造業科技化、制造業服務化”,更多依托和利用臺灣既有制造優勢;而蔡英文當局顯然對綠色、環保類科技情有獨鐘,其提出的“5+2”(亞洲硅谷、生技醫療、綠能科技、智慧機械及“國防航天”等五大創新產業,以及新農業、循環經濟)多數具有“輕經濟”特點。為此其加大產業配套,包括:①已核定“五大產業”中兩項計劃,亞洲矽谷和智慧機械,生技、綠能、“國防”等具體規劃預計也將很快出臺。②成立“國家級”投資公司,預計募集資金100億元(國發基金約占40%,民間資金60%),并由臺銀提供1,000億元融資額度(5年),但要“確保投資方向能夠符合政府的產業政策”。③從2017年度的1,078億元科技預算中切出100億元,支持科技旗艦計劃,以大力推動“5+2”產業政策,并鼓勵產、學、研合作。客觀來看,蔡英文提出的“創新、就業、分配”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新模式,確實命中當前臺灣經濟問題的核心,即可持續發展和貧富差距擴大兩大關鍵,方向、口號、目標上都很吸引人,但找問題易提對策難,而最為嚴重的是被意識形態和政治因素綁架。在選擇產業時,大力發展擺脫大陸產業鏈的“內需”—“國防”產業,卻不顧與大陸聯系緊密的“內需”-旅游產業;大力發展擺脫大陸產業鏈的“在地”—綠能生技,卻不顧與大陸聯系緊密的“在地”-農產品采購;在吸引投資時,積極歡迎歐美企業的參股投資,卻將大陸企業紫光等拒之門外。這種有名無實,并非從臺灣真實利益出發,而是為了擺脫對大陸依賴、為了贏取選票的“內需和在地”,使這些“精心挑選”出來的產業,或者缺乏市場,或者缺乏技術,或者需要較長的研發周期和較高的研發成本,很難形成規模。這與2008年以后規模擴大化的全球發展趨勢正好背道而馳:企業通過跨國并購擴大規模,以獲取更大競爭優勢,如擁有更多供應商,談判時更有底氣;吸引更多人才;資本市場準入門檻更低,融資能力更強;對單一地區和單一商品的依賴更低等,企業追求寡頭壟斷地位已經成為全球趨勢,企業或產業要么擴大規模要么消亡。
三、2016年兩岸科技產業合作狀況
兩岸科技產業已形成的分工合作鏈仍在持續有效運行,但民進黨在臺灣重新執政對兩岸關系的沖擊,正逐漸向經濟層面擴散,兩岸科技產業合作的阻力增大。
(一)兩岸科技產業貿易總體呈下降態勢
兩岸科技產業在長期合作中,形成較為穩定的供應鏈關系。大陸加工出口型廠商(包括臺商)的很多機械設備、關鍵的中間零組件等都自島內進口,而部分下游產品在大陸組裝生產后也回流至臺灣。這使兩岸科技產業的產業內貿易頗為興旺,科技產品的貿易也是兩岸貿易的主體(科技產品貿易額占兩岸貿易總額比重的70-80%)。但近年來,由于大陸科技實力明顯提升,兩岸在科技產業方面的優勢此消彼長,兩岸科技產業貿易出現下滑。2016年除半導體產業外,兩岸主要科技產品貿易仍持續下滑態勢。根據臺灣“國貿局”的統計,2016年前3季臺灣對大陸(含香港)電子設備及零件出口和進口額分別增長6.19%和-0.007% ,進出口貿易總額568.9億美元;機械設備及零件出口和進口額分別同比增長-8.7%和8.2%,進出口貿易總額102.4億美元;精密儀器及零件出口和進口增長率分別為-17.3%和-4.3%,進出口貿易總額87億美元 。
(二)科技產業投資的政治干擾增強
臺商投資方面,2016年除半導體外,其他科技產業的投資明顯放緩,前10個月臺商對大陸電力設備制造業投資下降68%,對機械設備制造業投資下降14%。但在iphone等科技產品國際市場景氣帶動下,臺灣半導體產業大幅擴大資本支出,年內在大陸地區的投資出現增長。根據臺灣“投審會”的統計,2016年前10個月臺灣對大陸電腦電子產品及光學制品業、電子零組件制造業的投資額分別增長244%和35% 。值得一提的是,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廠臺積電,突破臺當局的限制,投資30億美元在南京設高端制造生產線(12英寸晶圓),預計將帶動上下游產業鏈投資超過300億美元。但民進黨當局上臺后,拒不承認“九二共識”,使兩岸關系急轉直下,制度化合作機制停擺,同時還通過各種政策引導臺商以“南向”取代“西進”。在此背景下,除臺積電這樣與當局有議價能力的大廠商,其他中小企業臺商赴大陸投資面臨的隱形障礙明顯增加。
陸資入島是兩岸關系新形勢下受沖擊最嚴重的部分之一。民進黨本就“恐中”、“排中”,在大陸赴臺投資科技產業方面更為嚴重。民進黨上臺后,充分利用其擁有的行政、立法權,使年內幾項涉及兩岸科技產業投資合作(紫光入股力晶、南茂等)的投資案被迫中斷。據臺灣“投審會”統計,截至2016年10月大陸企業赴臺投資電腦電子及光學制品業、電子零組件業、機械設備制造業金額共計約3億美元。今年前10個月,科技產業(此處統計包括計算機電子產品及光學制品制造業、電子零組件制造業、機械設備制造業、電力設備制造業、汽車及其零件制造業、信息軟件服務業、研究發展服務業等7項)赴臺投資共計33家,約8.1億元新臺幣(見表1)。
(三)兩岸專利合作仍較薄弱
專利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制度保障,有效運用專利對企業乃至整體產業發展都具重要意義。隨著兩岸經貿往來日益密切,專利領域也逐漸成為兩岸科技產業合作的重要內容。根據最新統計,2016年前9個月臺灣企業在大陸獲批的發明專利5650件,申請數為7323件;2015年大陸企業在臺灣獲批的發明專利僅1223件,申請數為1332件 。從專利領域看,大陸市場正成為各國(地區)的“兵家必爭之地”, 歐美日等大企業在大陸的專利數量甚至超過本土企業,如汽車等高端制造業的專利基本被日本所壟斷。截至2016年9月,日本在大陸獲批的發明專利數量已高達33.1萬件,美國約18.5萬件,德國約8.1萬件,包括韓國在內的新興經濟體也開始加快在大陸的專利布局,目前韓國獲批發明專利數已達6.3萬件,按其年增長率30%(2016年前9月)的速度預計很快將超過臺灣(累計約6.5萬件)。在臺灣專利市場上,大陸企業的表現也遠不如美日企業(如下圖)。專利仍是兩岸科技產業發展及合作的“短板”。從專利也可看出兩岸技術實力的此消彼長,2015年大陸在臺灣發明專利數量增長了近一倍,首次超過德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美國、韓國的第四大專利申請地;而島內經濟及企業實力的下降使其在技術創新投入及成果受到明顯影響,在大陸申請及獲準的專利增速明顯放緩,2016年前9個月平均增長率僅1%。
(四)科技型臺商在大陸積極轉型
過去赴大陸投資的科技型臺商大多以代工式的加工出口為主,在當前國內外形勢變化背景下面臨轉型壓力逐漸增大,年內部分臺商轉型初見雛形。
一是為延續成本優勢向內地轉移。廣西、成都、重慶等都成為轉移的重點區域。2016年前10個月,臺商對重慶和四川的投資額分別增長了91%和35%,對廣西投資也達1500萬美元(去年同期廣西沒有臺商投資),許多是自沿海地區轉移的電子信息類臺商。如臺灣知名筆記本電腦代工制造商宏基、仁寶、緯創等、全球最大的電路基板制造商—臺灣華科集團(瀚宇博德、江蘇華科電子、信昌電子、精成科技)等都在重慶扎根;富士康在南寧投資設廠,產值已突破300億元人民幣;臺灣第一家掛牌上市的電子公司光寶集團、富士康、仁寶、緯創等也都加入成都的電子產業鏈。
二是向自動化和品牌方向轉型。為應對人力資本提升等投資環境變化,許多臺商開始推動生產自動化。如富士康,其在大陸雇傭員工約百萬,但近年來大力推動“機器換人”,對人力的依賴逐漸下降,已成為工業生產自動化的一個典型。富士康提出2020年實現30%自動化的長期目標,其自主研制的機器人Foxbot也開始投入使用和經營。據估計,富士康深圳工廠,已有5萬臺可操作的工業機器人,以及數十萬件自動化設備。另一方面,為了提升附加價值,許多臺商開始嘗試由代工向品牌方向擴張。年內最令人矚目的是富士康以3888億日元(約合38.4億美元)收購夏普2/3股份。雖然收購夏普能達成業務多元化、增加技術專利、增強代工競爭性等多項目標,但最主要的考慮還是品牌效應。受訪的富士康高管稱,雖然富士康以代工為主,但一直在尋找替代途徑來提升自身品牌價值,而夏普品牌家喻戶曉,如果富士康能夠成功挽救夏普,所帶來的品牌價值無法用金錢來衡量。這是以富士康為代表的臺商轉型的一次重大舉措,對未來臺商轉型乃至大陸企業的發展都有重要借鑒作用。
三是向新技術、新業態的轉型發展。今年以來,臺商中出現不少跨行業、跨技術領域的合作。如金融業與科技業的整合,臺灣銀行正積極與大陸互聯網企業商談(如富邦與騰訊),在中小、小微企業放款(如P2P網貸、互聯網保險)等方面進行合作,或是進入互聯網、數據云、電商等領域。富士康的嘗試,包括打造金融科技服務平臺富中富、與騰訊合作進入汽車制造領域,以及投資項目孵化器、8k電視、半導體等。
四是借“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雙創”等大陸重大戰略轉型。部分傳統產業臺商,積極搭上“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的“順風車”,如制鞋業研發采用機器人手臂代替人工作業,用互聯網大數據管理系統及云端數據分析等發展“智慧鞋廠”。以生產納米材料產品為主的哈爾濱福豪鴻科技公司,以深圳和東莞為制造基地,以上海為金融支持,但將營銷部門設在哈爾濱,正是為了面向俄羅斯市場,充分利用“一帶一路”的商機。為融入大陸“雙創”計劃,富士康已和阿里云達成戰略合作,數千名富士康工程師全面入駐云棲小鎮,為創業者提供知識產權保護、檢驗檢測、工業設計、生產制造等創業指導。
2017年,兩岸科技產業合作面臨的挑戰將明顯增多。一方面,兩岸政治因素造成經濟合作制度化的停擺,而臺灣方面民進黨當局以“去大陸化”為核心的一系列經濟施政都將對兩岸合作形成不利影響。另一方面,從優勢互補的角度看,臺灣對大陸技術優勢越來越不明顯,過去的以投資為主的合作模式也需要調整。然而,破舊即是立新之時,只要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大局未變,兩岸經濟乃至科技產業合作就仍存在較大契機,大陸地區的宏觀戰略、人才優勢,結合臺灣產業鏈優勢、軟實力等,合作前景仍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