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南
摘 要:黑龍江省作為農業大省,農副產品極其豐富,其電商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種:“農戶+農副產品企業+物流”、“農戶+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物流”、“農戶+合作總社+物流”。研究的同時發現了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也存在著交易主體對電子商務發展的制約,農副產品電子商務流通,交易平臺,交易環境等諸多問題,據此提出了解決方案。
關鍵詞:電子商務;農副產品;電商模式;發展對策
所謂的農副產品是由農戶通過農業生產所帶來的副產品,包括農業、林業、牧業、副業、漁業這五業的產品。其中黑龍江省野生薇菜蕨菜、五常大米、虎林椴樹蜜、尚志紅樹莓、興凱湖大白魚等具有黑龍江省特色的農副產品享譽全國。
以前這些傳統的農副產品通常是自產自銷,沒有自己的品牌。但是隨著農戶對互聯網認識的加深,生產者意識到農副產品同樣適合電商模式。因此,他們嘗試以優良品質和實惠價格打入互聯網的市場,為消費者提供優質的黑龍江省農副產品。
1 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
1.1 農戶+農副產品企業+物流
這種模式的企業中,有的是農副產品的生產企業也有的是農副產品的合作組織,也就是說,該模式面向的最終客戶是農副產品企業、農副產品培育基地和合作組織。例如黑龍江省虎林市椴樹蜜產品企業通過建立農副產品電商模式交易平臺,進行電子商務交易活動。椴樹蜜產品企業與消費者通過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交流,采蜜人與椴樹蜜產品企業直接交流,了解黑龍江省椴樹蜜產品互聯網市場的信息。
該模式的主要消費者是黑龍江省的農副產品企業,黑龍江省農副產品企業通過網絡收集黑龍江省農副產品大部分的網絡市場信息,而后將需求和生產的相關訂單送達給農副產品生產者。在物流配送方面,黑龍江省的農副產品企業主要通過兩種物流配送方式:自營物流、第三方物流。其兩者都擁有較快的物流速度。
1.2 農戶+電子商務服務企業+物流
這種模式賣出的農副產品一部分是黑龍江省個體農戶產出的,另一部分是黑龍江省小型合作組織產出的。互聯網的電子商務平臺提供給了個體農戶或小型合作組織電商模式的銷售渠道,然后通過自己配送或第三方物流公司將自己采摘包裝后的農副產品郵寄出去。例如消費者在平臺下單黑龍江省興凱湖大白魚,由于興凱湖有個人承包也有合作組織收購后向外銷售,所以銷售渠道不同,物流配的送方式也不同。
由于這種模式的供應鏈上游的產出者多為個體農戶和小型合作組織,導致了其缺少了組織化和標準化。
1.3 農戶+合作總社+物流
它是經由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的合作總社,將黑龍江省的農副產品出售給消費者的一種農副產品電商模式。例如購買者在網絡平臺上查找與鎖定有關黑龍江省合作社的大小興安嶺藍莓的詳細介紹和售賣信息,然后得到網絡平臺銷售訂單的種植農戶,通過物流公司將自己采摘、分撿、包裝后的天然新鮮的藍莓郵寄給消費者。
2 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存在的問題
2.1 交易主體對電子商務發展的制約問題分析
2.1.1 消費者受傳統購物觀念的影響
不管是利用哪種電商模式來銷售農副產品,都是想通過新的銷售渠道來吸引消費者。然而利用電商模式銷售黑龍江省農副產品低的原因是,很大一部分消費者深受“眼見為實”的傳統購物方式的影響,其中鮮果類農副產品的購買最能體現出來,他們認為鮮果類的農副產品在超市和專賣店是看得到的,他們更放心看到的新鮮與品質,這就給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的交易增加了很大程度的困難。
2.1.2 農戶開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缺乏足夠信心
由于黑龍江省人口多,地域廣,所以教育工作尚未完全普及,農村教育不言而喻,還相對落后。這也就導致了黑龍江省農戶對網絡缺少了解,對電子商務的作用與其產生價值的認識不夠,對農副產品電商模式缺少足夠的信心。另一方面,黑龍江省當地政府對農戶開展農副產品電商模式的帶領和相關政策的支持相差甚遠,所以黑龍江省農戶對于開展網絡營銷的意識不足。
2.2 農副產品電子商務規模化、標準化存在的問題分析
2.2.1農村合作組織規模效應小
目前黑龍江省農副產品種植戶成立合作社14家,合作社銷售農副產品比例為35%,一個合作社平均入社會員數在7個左右,然而這平均的7個會員多為個體來進行家庭生產,這樣的數字足夠說明黑龍江省農副產品種植戶加入合作社的比率極低、合作的規模也不大,所以說其在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子商務流通中難以扮演重要角色,功能與規模都有待完善。
2.2.2 生產及銷售過程缺少標準化控制及品牌化認證
按照黑龍江省農副產品應執行無公害標準的規定,目前已通過綠色標準和有機標準認證的合作社及企業生產基地已經占了一定的比例。但同時,因為正規的黑龍江省農副產品生產成本較高,質量優等,在市場上比較其他地區的農副產品零售價略高一籌。由于市場經濟利益的驅使,網絡市場上出現了許多套用“綠色有機黑龍江省農副產品”包裝的非黑龍江省的農副產品,它們以假亂真、濫竽充數,而消費者卻辨別不出,毫不知情,這不僅影響正規黑龍江省農副產品市場的銷售,還使黑龍江省農副產品的品牌形象也受到了損害。
2.3 交易平臺存在的問題分析
2.3.1 交易平臺交易對象單一、影響力較低
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子商務模式交易平臺的交易對象以省內居多,省外的絕大部分也是黑龍江省的遷出者。因為地理位置的限制,相對落后的物流運輸,使其他消費者選擇放棄,所以交易對象單一。
當交易平臺過了農副產品的上市期,交易平臺就沒有了交易的產生,平臺閑置也無人瀏覽,導致平臺影響力低。
2.3.2 政府職能未充分體現
黑龍江省農副產品作為東北區域特色農副產品,政府未能在其交易平臺中充分體現出農業組織的職能作用,也是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交易平臺公信度不高的一個重要原因。
2.4 流通環境存在的問題分析
就目前黑龍江省農副產品種植及生產來進行分析,生產經營單位多為農戶及小型合作組織,農副產品流通過程呈現分散放射型,對第三方物流依賴程度較高。農副產品生產的季節性、易腐性,使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的流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約束。因為散射型物流運輸的需求成本高,而農副產品的時效性對物流運輸的倉儲功能及運輸功能也極高,因此,受限于物流配送,銷售半徑小,也成為黑龍江省農副產品市場化的難題。
3 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的發展對策
3.1 大力推動農村電子商務的普及
3.1.1 宣傳農副產品電子商務的成功案例
通過廣播、電視、手機、報紙等媒體,使得網絡銷售的宣傳得以增加,將企業推行電子商務的成功經驗與農戶共享,讓農戶通過宣傳充分認識到電子商務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時代性,使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從理念進入到實干階段。
3.1.2 政府扶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的發展
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發展的最大難題并不是技術,而是各級政府在政策上給予鼓勵和資金上給予支持的問題。這是實施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的首要因素,也是呼應農戶開展電商模式的重要因素。農戶欠缺應用農副產品電商模式的認知與能力,而合作組織開展農副產品電商模式也會面臨諸多難題,因此,黑龍江省各級政府需要針對農副產品的電商模式制定一個有利的政策,并給予法律法規的保障。
3.2 加強特色農副產品的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
3.2.1 實施特色農副產品的標準化運作
黑龍江省各區、縣農業部門應結合當地農業狀況,與相關部門共同協作,在對黑龍江省農副產品生產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黑龍江省農副產品的生產、流通的標準化體系。在此基礎上建立黑龍江省區域特色的農副產品標準化運作機制,保證黑龍江省農副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3.2.2 開展特色農副產品的品牌化認證工作
按照“高效、生態、品牌”的農業標準化發展要求,注重黑龍江省農副產品產地認定和品牌意識,積極開展黑龍江省農副產品原產地認定、品牌認證工作。黑龍江省當地政府應當對進行了品牌申報和認證的農戶及合作組織給予優惠,同時,建立黑龍江省農副產品質量安全體系,使品牌化認證進一步實施。
3.3 依托農戶專業合作組織開展電子商務
3.3.1 引導農戶加入專業合作組織
黑龍江省種植生產農戶分散,獲取銷售農副產品信息的成本較高,合作組織需要通過互聯網實現地區小農戶與網絡大市場的相互連接,為黑龍江省農戶提供最具價值與實效的互聯網市場銷售信息,為農戶布局出標準化的生產,也為農戶供給銷售產品的推廣以及互聯網技術培訓。其次,黑龍江省的農戶專業合作組織可以以自己建設的農副產品電商模式的網站為依托,發布黑龍江省農副產品的網絡售賣信息、在網上與有意向的消費者進行交流溝通。
3.3.2 推進農戶專業合作組織的規模化經營
鼓勵發展黑龍江省農戶經濟合作組織,讓專業合作組織尋找種植農戶與其對應,或者種植農戶自己尋求合適的合作組織,這樣更有利于它們向具有特色化的機構組織轉變。其次,可以利用電子商務平臺的發展,將專業合作組織擴大經營規模增加生產,從而使收益上升。另外,對于農戶專業合作社在實施電商模式時加強能力建設的表現給予鼓勵,為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發展創建一個良好的環境。
3.4 完善農副產品物流體系的建設
3.4.1 重視農副產品冷鏈物流的發展
對于黑龍江省農副產品的冷鏈物流,黑龍江省各級政府有關部門應當高度重視這個物流運輸的新興板塊。因為可以通過對冷鏈物流的擴大,實現其與黑龍江省農副產品的合作,為黑龍江省農副產品提供運輸條件,使得物流專業化運作,黑龍江省農副產品的銷售半徑通過物流技術得以伸展,使農副產品的銷售走進大市場。
3.4.2 引導第三方物流的發展
對黑龍江省特色農副產品在流通過程中要求較高的是物流配送的基礎設施,這同時也是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實施環節中的關鍵。因此,政府應加強培育和擴大第三方物流企業,發揮第三方物流企業的優勢。
4 結論
黑龍江作為農業大省,具備條件優勢,市民具有較強消費能力,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的發展增加了黑龍江省特色農副產品銷售的一種方式,拓寬了渠道。而其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發展過程中的經驗,對東北地區的農副產品及其他地區農副產品的發展具有典型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
黑龍江省農副產品電商模式的蓬勃發展,會對扶貧攻堅、助農增收、擴大農村市場、促進農民就業起到積極作用,也會成為支撐黑龍江省農業經濟轉型發展的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