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嘉
摘要:本文分析了微平臺的主要特征,闡述了利用微平臺進行安全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此基礎上研究了利用微平臺開展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徑。
關鍵詞:微平臺;大學生安全教育
大學生的生活已經全面步入新時代,微博、微信的廣泛應用使得學生之間的溝通方式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高校應該抓住形式,進行安全教育變革、創(chuàng)新安全教育方法:
一、微平臺的主要特征分析
(一)信息可以實時進行信息互動和溝通
微平臺一般都建立在手機客戶端的基礎上,在智能手機已經基本普及的前提下,微平臺的使用已經達到了很高的覆蓋率。只要有網絡的地方,公眾和平臺管理員之間的互動就可以即時進行、隨地開展,突破空間和時間的限制,溝通的速度和效率都能得到提升。
(二)信息內容可以以多種形式進行信息傳遞
微平臺可以通過文字、圖片、語音和視頻等多種形式來進行信息的傳遞,這和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和個性追求高度契合,微平臺對用戶的技術要求也不高,用戶只需要下載相應的客戶端即可使用。
二、利用微平臺進行大學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大學生普遍地使用微平臺的狀況使得利用微平臺進行安全教育成為可能。微平臺是一種近幾年來新興的事物,雖然發(fā)展的時間不長,但是截至到2015年末,微平臺的用戶累計已經達到了5億,大學生的特性就是喜愛新鮮的事物,這決定了他們必然成為微平臺的主要客戶。在針對高校本科生進行問卷調查的時候,我們發(fā)現已經有超過60%的大學生使用了微平臺,而剩余的40%大學生也準備在最近開通微平臺,在和學生進行訪談的時候我們也能夠發(fā)現絕大部分的學生都使用微信、QQ和微博等公眾平臺,這些現象已經說明了大學生本身是微平臺用戶中最活躍和廣泛的群體,這就使得運用微平臺向大學生進行安全知識宣傳成為可能。
第二,傳統(tǒng)安全教育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安全教育渠道急需擴展。廣大的保衛(wèi)工作者一直在絞盡腦汁地想辦法來運用各種載體來宣傳安全知識,從而提升大學生的安全意識和自我解救能力,進一步提升安全教育工作的效率。傳統(tǒng)的安全教育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改善,首先,傳統(tǒng)教育的教育形式非常單一,喜歡對學生講道理、擺事實,但是這種灌輸式的教育形式很容易遭致大學生的反感,學生在生硬、呆板和枯燥的教育形式中很容易激發(fā)出一些逆反心理和厭惡心理,教育成果收效甚微;其次傳統(tǒng)安全教育主要通過校內網站、廣播、社區(qū)櫥窗等媒介進行教育,信息傳輸渠道狹窄,并且信息傳遞也極大地受到空間、時間和地點的制約,安全教育喪失時效性。新媒體出現之后,大學生安全教育可以以更加貼近生活和實際的方式開展局面,具有更強的互動性和實時性。安保工作者通過微平臺開展和實施大學生安全教育是一種嶄新的教育領域和教育創(chuàng)新。
三、利用微平臺開展大學生安全教育的相應措施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使得安全教育有了新的動力和活力,安保工作者要順應形式,積極利用微平臺進行安全教育理念的灌輸和自救的方法的指導。
微平臺需要安保工作者成立一個公眾號,借此進行信息的傳遞和知識的傳輸,它可以在群發(fā)推送、自動回復和一對一溝通之間無縫切換,實現群體和群體的交流以及群體和個體的交流。浙江大學安保部在2013年就在微平臺上申請了公眾號,每天向全校師生提供安全信息咨詢工作,對教師和學生在安保方面的疑問進行及時解答,在公眾號成立之初的一個月中通過積極的反饋來探索微平臺進行積極的安全教育的工作方式。
首先,安全教育工作者選擇的推送內容應該符合學生的安全工作需求。在針對大學生開展的安全教育中,安保工作者應該將大學生思想活躍、接受新鮮事物能力強、感知力豐富的特點,因地制宜、旗鼓相當地開展安全教育。在選擇教育內容的時候應該秉承突出重點、全局把握的原則,在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發(fā)生變化的時候,及時地進行放火、防盜、食品安全等安全知識,文字敘述中也要融入更多的人文關懷因素,避免生硬的灌輸指揮,讓學生從心理上認同安全教育的開展。
其次,安保工作者應該把握好教育的時機,讓教育更具時效性。安保工作者需要對歷年來的案發(fā)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對重要事件發(fā)生的時間段進行重點把握,在新生開學、寒暑假、法定節(jié)假日前后等安全事件頻發(fā)的時期進行大范圍的安全教育。由此可見,安保工作者除了進行日常的安保工作,還要重視在特殊時期的安全宣傳。比如說在新生報到的前幾天通過微平臺提醒他們注意路途上的安全,新生開學之后及時向學生介紹校園周邊環(huán)境,提醒新生對存在安全隱患的場所要慎之又慎,讓新生們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熟悉校園環(huán)境。在節(jié)假日期間,安保工作者要通過微平臺告誡學生們注意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
再次,要注重微平臺一對一即時溝通作用的發(fā)揮。微平臺一對一的溝通方式能夠讓安保工作者在第一時間內和學生進行文字、圖片和語音的交流,這樣學生可以在匿名機制下進行暢所欲言的交流,這和傳統(tǒng)教育方法下學生難以表達自己真實想法的狀態(tài)明顯不同,學生可以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讓自己成為安全教育的主要參與者,這也滿足了大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出謀劃策的整體性格特征。從另一個層面來講,隱形的滲透方式也是學生接受安全教育的一個重要過程,安保工作者在潛移默化中實現了安全教育理念的傳遞。
最后,微平臺的訂閱分組功能使得針對性安全教育成為可能。微平臺后臺提供會員分組功能,可以按照學生的年紀、年齡、專業(yè)和性別進行分類,這樣可以針對性地向不同群體進行不同的安全信息推送,安全教育針對性更強。
總而言之,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使得信息交流、社會行為的方式都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也給安全教育工作帶來了顛覆性變革。利用微平臺開展無疑是安全教育工作的一種有益嘗試。鑒于微平臺的迅猛發(fā)展趨勢以及微平臺功能上的特點,其不僅僅可應用于大學生安全管理,更應該在學生管理教育工作中有所作為。
參考文獻:
[1]楊敏.微信對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戰(zhàn)和相應的應對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2013
[2]張志學,蔣良才.高校保衛(wèi)工作理論與實務研究[M].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5
[3]夢境.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新媒體應用.網址http://xgc.hzau.edu.cn/xxyd/xdjl/201301/t20130107—25485 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