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利斌
摘 要:為了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理財需求,要進一步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全面構建適合人民群眾需要的多元化金融產品供給體系。文章基于山西省屯留縣500戶城鎮居民問卷調查數據的分析,對此進行了分析探討。
關鍵詞:縣域城鎮居民;參與互聯網金融投資;情況調查
為了解城鄉居民參與互聯網投資的情況,近期中國人民銀行山西省屯留縣支行組織人員,深入居民家庭進行了問卷調查。通過調查分析,我們認為互聯網金融雖然對人們投資意識及方式有著積極的影響,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亟需完善監管體系,加快金融創新。
1 城鎮居民參與互聯網金融投資的基本狀況
1.1 居民參與互聯網金融投資的熱情較高
調查顯示,城鎮居民的投資熱衷于傳統的存款、理財抑或是保險金融產品。有78.23%、53.62%的受訪者主要采取“儲蓄”與“銀行理財產品”,位居選項前兩位?!盎ヂ摼W金融投資”占比為11%,位居選項第四位,僅次于“股票、基金投資”。調查同時顯示,目前有75%的居民已知曉互聯網金融投資,對互聯網金融投資參與熱情度較高,而且呈逐步上升態勢。
1.2 網上支付成為城鄉居民理財的重要方式
調查中,近80%的受訪者已經經常使用互聯網支付工具,32%、38%和20%的受訪者采用“第三方支付”、“網上銀行”以及“手機銀行”。在經常使用互聯網支付工具的人群中,35%的居民表示其用途主要是“購買金融理財產品”,位列選項第三位。
1.3“方便快捷”、低門檻、收益性與流動性兼得是居民參與互聯網金融投資的主要原因
在調查中發現,選擇“方便快捷”的為75.95%,“流動性強”的為46.93%,“收益較高”的為44.03%,“門檻較低”的為36.69%。因此,互聯網金融投資產品將某類產品與互聯網支付渠道相結合,因其具有方便、快捷并能夠實現較高的收益的新型投資方式,受到廣大居民的積極參與。
1.4 年輕人及高學歷成為互聯網金融投資的主要組成部分
調查顯示,20~30、30~45歲人群成為參與互聯網金融投資的主體,占到37%和28%;之后,年齡越大參加人越少,45~50歲、50~60歲和60歲以上人群的參與比例分別為18%、8%和9%,不斷遞減。從受教育程度看,也是學歷越高,參與互聯網金融投資的積極性越高;反之,則逐步遞減。
1.5 居民參與互聯網金融投資多以小額資金投入為主
調查顯示,居民參與互聯網金融投資多以小額資金投入為主,80%的群眾選擇投資在3萬元以下,投資5萬元及以上的比較少。
2 互聯網金融發展對居民投資理財活動的積極作用
2.1 促進了居民投資理財意識的提高
調查中,42%的城鄉居民認為互聯網是一個新生事物,對于個人投資意識及方式有著極大的改觀?;ヂ摼W易操作、低門檻的特點,使它被廣大群眾迅速接受,成為大家理財的重要方式。
2.2 促進了居民投資理財渠道選擇多樣化
30%的居民認為通過網上銀行、手機銀行等渠道進行投資,使居民的投資途徑更加豐富、廣泛,居民選擇的方式更多了。
2.3 促進了居民投資理財資金投入額度和頻度的增加
調查中,有20%的居民認為互聯網金融投資的出現,由于門檻較低,操作便利,因此更適合廣大群眾進行零星、分散的投資。
2.4 促進了金融資產配置的多元化發展
調查中,10%的居民認為互聯網金融投資的出現,使群眾理財產品更加豐富多樣,進一步激化群眾投資的積極性,使大家的金融知識產品更加豐富,資產增值渠道增多。
3 互聯網金融投資中需關注的主要問題
3.1 監管機制不完善,容易產生風險
由于互聯網金融在我國起步較晚,發展較遲,人才、管理等機制的不到位,并且業務發展有較強的虛擬性和隱蔽性,因此極易產生違約風險,損害投資人利益。
3.2 產品信息不透明,缺乏足夠的風險提示
調查顯示,有56.58%的受訪者認為互聯網“產品信息不透明,有的甚至還有虛假成分”。由于存在監管盲點,為了吸引投資者、許多互聯網金融產品或服務都不同程度存在信息披露不充分或過度宣傳等情況。而且許多借貸平臺也從未對相關經營指標進行披露,投資者難以及時發現風險,避免損失。
3.3 違約風險較高,安全無保障
調查中,有36.57%的居民擔心互聯網金融投資產品“信用違約風險較高”。這是由于互聯網金融為新型的金融業態,在許多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一旦發生信用違約風險,必然會導致投資者發生收益損失。
3.4 投資者信息使用不規范,容易造成信息泄露
調查顯示,有28.69%的受訪者認為,互聯網金融投資會發生“個人信息泄露”。由于法律制度等不健全,一些互聯網運營商沒有對投資者信息進行有效的保護,導致一些信息外泄,留下了潛在的風險隱患。
4 幾點建議
1.完善法律監管體系,加大對互聯網金融投資的規范和引導。一是盡快建立健全統一的互聯網金融法律法規體系,讓互聯網金融投資雙方有法可依、責任明確。二是完善外部監管機制,加強行業自律建設。三是加強網絡安全監管,提高網絡交易的安全性。四是加強對投資者風險防范宣傳,引導正確理財觀念。
2.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形成金融供給側體系。近年來,各種新型金融類理財產品大量涌現,但還難以滿足廣大群眾日益增長的理財需求,所以,要進一步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全面構建適合人民群眾需要的多元化金融產品供給體系。
3.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升居民金融投資信心。目前,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仍不完善,居民對未來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從歷次調查來看,“養老、防病、防失業或意外急需”、“子女教育”仍是居民擔心的最主要問題,所以只能首選安全性最強的儲蓄存款。因此,必須全面構建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實現社會保障全覆蓋,才能進一步提升居民的金融投資意愿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