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林
一、素質教育的內涵
世界各國也紛紛進行教育改革,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及政治民主化、文化世俗化和教育機會均等等觀念的深入人心,各國還漸把改革的核心轉向提高國民素質上來,21世紀將是一個高度知識化、信息化的網絡時代,在網絡時代中,知識的更新速度飛快,信息量猛增,形成所謂的“知識爆炸”。在我國,1985年《中共中央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就明確提出,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素質,又如《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所言,“世界范圍的經濟競爭、綜合國力競爭,實質上是科學技術的競爭和民族素質的競爭。從這個意義上說,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位置。”更是指出了提高國民素質,實施素質教育的重大歷史意義。目前,實施素質教育正成為我國教育改革和發的主旋律。
關鍵詞:素質教育,網絡教學
自從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提出素質教育以來,理論界學仁從不同角度對于素質教育的內涵提出許多不同的見解和主張。我認為素質教育至少應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基本涵義:
第一、素質教育應是一咱全民性的教育,而非一種“精英教育”。這一點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也曾指出,素質教育一要義是面向全體學生。以往的傳統教育,因為過分注重選拔,教育面向的是少數學生,而這少數精英學生的成功又是建立在犧牲大多數學生的基礎之上的。這就不利于全民族素質的提高。素質教育面向的是全體學生,提供的是讓所有學生都得到適合其發展的教育。
第二、素質教育應是一種全性教育,而非一種“片面性教育”。以往的傳統教育,由于過分重視智育方面,而忽視學生其它方面的發展,使學生片面發展。李嵐清總理在其《基礎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和培養跨世紀人才的奠基工程》的講話中就曾指出,“素質教育要徹底擯棄應試教育的片面教育觀,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勞動、學會生活、學會健體、學會審美打下扎實基礎,使學生在德智體等方面得到全面協調的發展。”
第三、素質教育應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
以往的傳統教育,更多的是注重于知識的傳授,而在當代,由于“知識爆炸”的態勢和社會變遷的加劇,使得傳統教育所培養出來的學生適應不了社會發展的需要”,有些社會正在開始拒絕制度化教育所產生的成果,這在歷史上也還是第一次”。所以素質教育的主要著眼點應在于培養學生掌握知識、更新知識的方法與技能,這樣才能適應高速社會變遷的要求。而傳統教育中心教師為中心,學生在教學過程中處于受動地位,缺乏主體性,更何談創造性,所以素質教育應注意學生主動性,創造性的培養。
二、網絡時代
互聯網絡(Internet)是遍布全球的聯絡各個計算機信息網絡平臺的 總網絡,是成千上萬信息資源的總稱。目前,已有近200年國家和地區開通了Internet,近320萬臺主機和3200萬臺以上的用戶,Internet的發展很快,正在以每年15%的速度增長,平均每小時就有100臺主機加入到Internet上,預計到2000年,將有100萬個網絡,1億臺計算機和超過1 億的用戶使用Internet。由于網絡的高速發展,網絡在二十一世紀占主導的趨勢也日益明朗,二十一世紀無疑又將是一個全新的網絡時代。
1946年人類建成第一臺電子計算機為標志的信息革命,正是隨著電子計算機的出現和信息技術的發展,也使人類社會正逐步邁入信息社會。
據估計,全球現有1.8億臺計算機,多媒體出版社已達1229家,出版物品種1萬余種。1998年全球信息總產值達5875美元,1996年已達1萬億美,今后每年將以15%-20%的高速增長。1994年,個人計算機產量達4500萬臺,首次超過全球汽車3500萬輛的產量。而在我國,據中國科技發中心預測,1982年我國信息產業及附加值占國民生產總值(GNP)不到15%,但到1996年,我國電腦年銷售量已達200萬臺,銷售總額900多億元。又據報道說1997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已高達近4000億元,在GNP中所占的份額已經相當可觀。
三、網絡教學的素質教育意義
隨著網絡時代的來臨,我國也不甘落后,于1994年4月由中科院率先加入Internet,1995年郵電部又正式開通中國大陸地區Internet的主干網CHINANET,此后,“中國教育科研網”在清華大學建成全國網絡中心,并在北京西安、上海、南京、成都、武漢、廣州等八個大城市建立了所在地區的網絡中心。網絡建設在我國的迅速發、其影響不但波及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也為教育提供了新的機遇和挑戰,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少數大在市還出現了一種新型的教學活動,即網絡教學,網絡教學的素質教育意義
1、網絡教學體現了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和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的基本內函素質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德智體等各方面的素質得到全面的發展,這里并非指要使全體學生得到一種平均地發展,而且要使每個學生都得到適合其發展的教育。
2、網絡教學也有利于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真正做到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教育提倡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而網絡教學實行的恰恰是一種個別化學習和探索式學習。
3、網絡教學改變了傳統的師生關系和交往方式,擴大了學生的交往范圍,也利于素質教育的實施實施素質教育,教師仍然起著極其關鍵的作用。
四、網絡教學的基本特點
作為一種教學活動的網絡教學,是指人們在一定的網絡環境下,運用一定的網絡技術,按照一定的原則而實施的促進人們身心發展的活動。其具有以下一些基本特點:
1、教學資源的豐富性與共享性
以前教學資源的主要載體是書,其信息負載量小,而在網絡教學中,教學資源的載體是網絡,網絡不僅是傳遞知識的手段,而且還是知識的源泉,由于網絡本身信息負載量大的特點,無疑會使教學資源得到空前的擴大。此外,網絡的另外一個基本的信息共享性特點,也使網絡教學中全體學員能共同享有如此豐富的教學資源。
2、教學過程的超時距性
在網絡教學中,其教學過程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 來靈活安排學習過程。學生也沒有必要的集中在一處固定的場所學習,在各個不同的地域、只要聯入網絡,就可以參與網絡教學的學習過程。
3、教學的交互性
在網絡教學中,通過使用電子郵件、語音信箱、視頻等多種媒體技術,實現了一種交互式的教學,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不僅可以雙方而且還可以多方進行交互式交流。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不僅沒有減少,相反卻擴大了交往的范圍。
4、實行個別化學習和探索式學習
在網絡教學中,由于學員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是各自在自己的主機上通過聯入網絡進行學習,從形式上就使網絡教學實現了一種個別化教學,在個別化學習中,學生能夠獨立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還可以控制學習的進程和速度,所以這種個別化學習又體現出一種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式學習的特點。
此外,在傳統的學校教學中,師生關系和交往方式也更多的是一種不平等的關系,體現為教師的“講授知識”和學生的“被動接受知識”。而在網絡教學中,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師生之間的互動關系,真正體現出了以學生為中心,學生的主體性也得以全面的發揮。
在網絡教學中,還擴大了學生之間的交往范圍,學生不再是僅僅與同校或同班的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而是能夠與網上的所有教師和學生進行交流,這不僅沒有弱化學生的交往能力,相反卻提高了學生的交往能力,也有利于學生適應一個多變的信息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