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漢高
為了進一步的促進數學生活化,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這就必須要求學生在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親自經歷并且將實際問題抽象化,形成數學模型將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讓學生在數學來源于生活的基礎上進行深入的認識,而且能夠體會到生活又處處體現著數學。所以,我們要求小學數學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實行生活化教學,使學生真正的體會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密切聯系。
一:創造情境,把生活導入數學
在任何一節新課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將學生常見的生活情境和覺得比較有意思的問題用作活動教學的導入點,把學生熟悉的生活例子導入課堂,應用學生已經有的生活經驗來學習數學知識。讓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可以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中哪里都走數學,加強學習數學的好奇心態和求知欲望,從而進入到一個比較良好的學習狀態。例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這一個內容時,我創造的情境:首先讓每一位學生拿出10個蘋果放在盤子里面,每個盤子放的數目是一樣多,可以放多少盤?有多少種放法?在學生操作完了之后,從里選擇五種:(1)每個盤子放5個,10/5=2(盤);(2)每個盤子放10個,10/10=1(盤);(3)每個盤子放個,10/3=3(盤),多1個;(4)每個盤子放4個,10/4=2(盤)多2個;(5)每個盤子放9個,10/9=1(盤)多1個。接下來指引學生旁觀上面五個除法算式并提出疑問:這些除法式子可以分成多少種情況;這樣學生就可以很快的察看到:第一類正好可以分完,第二類分完后還會有剩余。因此老師可以畫龍點睛的指出,恰好分完的除法和除法式子,這個是我們以前學過了的;分了以后還有剩余的式子,我們就可以把它叫做“有余數的除法”,剩下了的蘋果個數在我們的數學中就叫為余數。在這樣的生活情境中,學生不僅僅可以很快的接受新的知識,與此同時也可讓學生身臨其境,體會到課堂教學更加接近于現實生活當中。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本身就是一種思維活動,所以我們的目的就是讓孩子在發現生活數學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形成技能以及發展能力的一種思維活動。從動作思維過度到形象思維,在過度到抽象思維的一種能力發展。
二、探究規律,使數學與生活聯結
生活是數學的發端,生活當中更是充滿了數學問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擅長捕捉生活現象,創建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將生活當中的問題逐漸抽象變成數學問題,是鼓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讓學生產生學習需要的有效方法之一。新課程標準更多的是強調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隨生活中捕獲數學問題,探究數學規律,主動作用數學知識來分析生活當中的一些現象,不由的搞定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例,在學習了千克、克以及如何稱量之后,使學生應用掌握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得一些實際問題。如稱量體重、稱量人的重量以及一些實物的重量等活動,以此增強學生對千克和克的理解,加深用稱量物體重量的方法,同時,讓學生獲得生活中的一些比較常識性的數據。尤其是讓學生通過對自己身體重量的測量,感受自己正在快樂的成長。在這個活動中即增強了學生實際稱量的能力,同時也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既可以在生活中學習、也可以在生活中運用。在學生發現或者提出問題的同時,老師也應當立即追問為什么是這樣?然后根據具體的實例加以具體說明。讓學生在具體的實例中探究規律,得出結論。
三、回還生活,使日常生活數學化
孩子們的知識是在日常對話中漸漸形成的,在交流的過程中重組,在共享中倍增。在教學混合運算這一章節中,將一切體現的淋漓盡致。例:我先把文具價目表出示了:籃球95元每一個,排球50元每一個,隨后就出示了一個數學問題,“買5個排球和6個籃球一共要多少錢?”這樣的一個數學問題,沒有使用新教材的小學生解題思路一般只有一種“50×5+95×6”,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小學生卻做出了多種解決方法:(1)95×6+50×5;(2)(95+50)×5+95×1;(3)(95+50)×6-50×1,經過“課堂超市”的展現,讓我們的數學進入了生活,讓孩子們感受到了解決數學問題策略的多樣性,促進了孩子們對思維的開放,培養了孩子們的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
綜合上述所敘呢,我覺得數學老師的人物歸根究底的就是把一些枯燥的抽象的知識更加的小學生化、生活化的創設引進課堂。例如,數學巨匠康托爾曾說過,數學知識的精華在于自由。數學來自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個龐大的課堂。我們所教授的數學中也處處有生活的道理。數學課堂只有和自然科學,我們的生活所聯系起來,才能擴大數學教學的信息量,從而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知識和各方面的實踐能力,為小學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扎實的基礎。
總之,作為一名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樹起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充分尊重孩子們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指引學生們捕獲生活現象,發現數學問題,把數學教學和生活相互聯系在一起,將學生感受生活中到處有數學,數學很大的一個范圍來源于生活,減短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距離,讓數學生活化,生活數學化,指引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又可以體會到學習數學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