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堂元
摘要:情感教育是有針對性、有計劃地對學生的情感正確引導和培養。加強情感教育成為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進行情感教育要樹立主體教育觀念,選好情感教育的內容,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創設平等和諧的情感教育外部環境,加強學生情感實踐,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思想品德課;情感教育
小學思想品德課程對小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都有很直接的影響。該課程的教育性、情感性很強,激情、明理、導行是思想品德課教學的三要素,而激情則是重要的因素。因此,思想品德課要摒棄空洞說教,注重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以積極的情感體驗參與教學的各個環節,在愉悅的情緒狀態中學習、掌握、深化道德認識,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與行為習慣。
一、情感體驗能力培養的價值探究
在以往的小學思想品德課程教學中邏輯性比較強,使得課程的傳授更有說服力。但這樣卻不一定具備感染力。在小學思想品德課程中,應該加大對學生情感體驗能力的培養,讓整個教學課程既富有說服力又具備感染力。并以情感體驗“超
越”說服,最終目的是讓小學思想品德課教學具有較多能感染學生的內容。
(一)情感體驗有利于修補道德知識教學的漏洞
思想品德教育也就是道德知識教學,老師需傳授學生道德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這才是思想品德課程教育的關鍵目標。在這一根本目標的指引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始終將授課內容團結在道德知識的周圍,對道德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等級成為小學生思想品德的重要評價標準。傳統的道德知識教學,偏離學生的真實感受和情感體驗,致使小學生的個人發展與道德發展水平相悖,將與小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思想品德課堂教學變成了傳統的道德知識傳授。
日本在20 世紀90 年代興起感性教育思潮,這種“感性教育”實踐活動已為日本廣大中小學師生所接受。感性教育就是在五官充分感覺的基礎上,通過直接體驗、同伴間相互交流及對具體事物觀察等使學生對外界刺激形成表象、產生震撼和感動。①日本學者及各中小學的“感性教育”研究實踐表明,其共同特點是:讓兒童體驗、表現,通過親身體驗使其對事物的“真實”產生感動與實感,對事物的價值獲得深刻認識,使兒童的個性得以培養,本性得以開發。①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添加情感體驗,有利于加深學生的感受并融入學生的心靈深處,不要讓學生認為,所學的內容只是單純的道德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不大。
(二)情感體驗有利于小學生的健康成長
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是一個由學習到實踐、實踐再到學習的過程,這一過程中,情感體驗不可缺少。在兒童健康成長的過程之中,思想品德教育與兒童的發展息息相關,是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因素。團結在以培養兒童樂觀向上的生活態度、促進兒童健康全面發展為目標的周圍,教師在品德課教學中要領會情感體驗的意義,將品德教育的人文性特色發揮出來,讓兒童在真實情境中感受品德的力量,從而震撼心靈。在體驗中體悟,讓學生自己教育自己,提高兒童的自身素質水平。
二、教學實踐中注重情感體驗的策略
(一)轉變思想,樹立主體教育觀念
傳統教學多偏重于知識講授,把學生當作被動的接受體,忽視學生的情感。課堂教學是一個雙邊活動的過程,只有把學生當作是引起、展開、參與和評價各種學習活動的主角,才能真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思品課效果的好壞,關鍵要看品德“內化”程度如何,而“內化”的前提就是要引起學生愉悅的情緒體驗。所以思品課教師要認真研究學生情感發展的規律,研究道德與人的心理機制的關系,想方設法使自己的教學內容經過“外部刺激”使受教育者產生情感體驗,為其所接受。以此為契機,通過鍛煉意志,反復行為實踐,形成習慣,最后“內化”為品質。這一過程如果沒有學生發揮道德主體性的參與是不能實現的。為此,思品課教師必須強化以學生為“主體”的意識。一方面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師生互動,使學生主動全面發展。另一方面要因材施教,確立不同學生的學習目標和情感目標。使全體學生都能體會到成功的歡樂,產生愉悅的情緒體驗。
(二)情理交融,辨析導行
要使學生將學文明理中形成的道德認知化為具體實踐中的道德行為,“辨析導行”十分重要。教師要根據學生認知水平和教材重難點,有的放矢地設計一些富有思考性、啟發性、導向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辨析正誤,從中提高道德判斷能力。
1.注重感情的評價標準。小學生由于受年齡、家庭和周圍環境的影響,對道德評價標準難免存在片面性和局限性。因此,導行階段的教學首先要借助于教材,從理性的角度向學生闡明社會主義的道德觀念、道德行為和是非標準。但僅有這些理性的標準是不夠的,還必須在學生的情感世界里樹立起感情的評價標準,可通過介紹雷鋒、焦裕祿、孔繁森、李潤五等具有高尚道德的人,讓學生真切感受到什么叫高尚,什么是自己應該學習的榜樣。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英雄人物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英雄人物具備什么樣的高尚品質,而且要讓學生記住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跡和一些感人的細節,讓學生從活生生的,真實可信的事例中感受英雄的偉大,從而產生熱愛英雄人物之情。
2.動情用理,辨析導行。教師既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認識水平,又要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積極鼓勵學生暴露思想,大膽發表意見,允許學生有不同見解。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動情用理導行,讓學生心服口服,入耳入腦。例如有道辨析題:“國產的東西都不如進口的東西好”。學生爭論很激烈,最后教師從國產名優產品為國爭光,假冒偽劣產品敗壞名聲,外國的東西并非樣樣都好這三個方面激發學生愛國產物品的情感,引導學生澄清思想,統一看法。
三、結論
小學生的情感世界非常地豐富、單純,我們知道“情動于中而行于外”,讓我們教師都懂得澆灌這些情感的種子吧,扶著他長大,用情感教育為它施肥,讓每一棵種子在生活的大花園中都能綻開絢麗的小花!
參考文獻:
[1]胡春娜著.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策略與行為診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68-69.
[2]孫迎光著.詩意德育[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