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松次仁
閱讀教學就是要在閱讀實踐中促進學生掌握相關的知識,形成閱讀技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發揮閱讀潛能,提高閱讀能力和素養,以至全面發展和完善人格。那么,教師怎樣有計劃地引導學生掌握多種閱讀方法和策略呢?
一、關注學生的閱讀期待
知識的理解、內化、運用有其過程。語文教學在注重以上過程中,不應停留在本身的完整性,而應體現誦讀、積累、遷移,實現語文教學引路的目的。學生的閱讀期待視野是學生閱讀水平的“最近發展區”。教師要正確分析,把握學生閱讀期待視野,利用其閱讀期待提高教學質量,更應根據學生閱讀經驗和審美經驗呈現閱讀內容,共同構建。學生的期待視野,以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學生閱讀審美認同能力。學生有了一定閱讀能力,才有興趣延伸課堂閱讀量。
二、閱讀中的自我質疑
學生在閱讀中的自我質疑的基礎是發現問題。要質疑,首先必須發現問題,如果發現不了問題,質疑又從何談起?發現問題,表明學生的思維已進入了課文內容的深層。至于通過閱讀、鉆研,吸收大量的以語言文字為載體的知識信息,則自不待言。一般的教法都要在課堂上討論解決一系列課文中的問題,但問題的提出大多不是由學生完成,而是教師所包辦。教師提出的問題未必符合學生的實際,很可能是學生不需要提出的問題,而要提出的問題卻未提出。更為不利的是,學生在課堂上提出問題的機會被“剝奪”了,課后又很難得到補償。這樣,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首先受到抑制。久而久之,便養成“簡單地接受或被動地工作”的習慣。如果相反,一開始便讓學生努力探索,發現問題,形成整個學習活動中的良好開端,這就能使學生在以后的各環節中保持學習熱情,形成良性循環。讓學生自我質疑,就是從教學的基本環節入手,盡可能徹底地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著意培養他們獨立尋求和獲取知識的能力。
三、提問對話法
閱讀教學過程是一個對話過程,教師的提問在教師的教與學生學之間架起了一條通道。提問的積極作用在于:引發學生的認知矛盾,激起學生從事有一定難度的智力勞動的興趣;給學生的思考提供“支架式”的幫助,將學生個人的思考或集體的討論引向深入。一般來說,教師提出的問題可以分為兩大類型:一是記憶性問題,二是發展性問題。記憶性問題只要求學生回憶再現具體的事實或信息,只需回答“誰”、“是什么”、“對”、“不對”。比如:老舍先生的原名是什么?他是什么時候的人?是哪里人?段落有幾種類型等。發展性問題往往需要經由理解、比較、聯想、想象、重組等心智活動,對事實作出推理、判斷和評價,或者是把已有知識用于新的情境。例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敘述人“我”有什么特點和作用?學生要想回答出這個問題,就需要在原有認識的基礎上,對小說的情節和結構作出綜合的思考和判斷。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要巧設問題,所提出的問題要有適當的難度,教師應清楚地了解學生的“已知已學”,所提問題應當介于學生的“已知已學”和“未知未學”之間,并且使學生意識到二者之間的矛盾與聯系。有質量的問題應該是學生既感覺到壓力,又讓他們躍躍欲試,有自行解決的興趣和信心;所提問題還要有具體的針對性和一定的連續性,問題的回答將產生怎樣的效應,教師應該心里有數。教師需要考慮到問題的覆蓋面和提問對象的輻射面,不能提問過難或過易的問題,也不能總是提問少數的幾個學生。質量高的問題有助于展開爭論,成為學生持續討論和爭論的原動力,使學生的思維能夠從一個點到另一個點做連續的活動;對學生的應答應給予及時的反饋,教師對于學生應答的態度關系著班級學習的氛圍和師生之間的親和力。
四、整體感悟法
語文教師應當讓學生明確了解文章是誰寫的,什么時間寫的,在哪里寫的,為什么寫,寫的是什么內容,用什么方式寫的,寫得怎樣等等這一系列關乎課文全局性的問題。在熟悉文本內容之后,就會產生一種最初始的感覺,這種感覺叫原始感悟。是學生在毫無功利目的的情況下,和文章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以及對文章的價值判斷。這種原始感悟會給學生帶來一種閱讀的樂趣。教師應十分重視和尊重學生的原始感悟。為了促成這種原始感悟,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啟發學生形成和捕捉自己原始感悟的問題,如:你是否同意作者的思想觀點和情感態度?這篇文章讓你感觸最深的地方是什么?讀過文章后,你最大的收獲和最大的疑惑是什么?文章和你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有什么聯系?文章與你了解的社會現實、所體驗過的生活情況有什么異同?
五、理清思路法
葉圣陶先生在《評<讀和寫>,兼論讀和寫的關系》一文中說:“閱讀首先要達到真正的理解。而達到真正的理解,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八悸肥且粋€比喻的說法,把一番話一篇文章比做思想走的一條路。思想從什么地方出發,怎樣一步一步往前走,最后達到這條路的終點,都要踏踏實實摸清楚,這就是注意思路的開展”。“我希望大家在練習讀和寫的時候,自覺地注意思路的開展。下一句跟上一句怎么連上的,某一句跟前面哪一句有關系,某幾段從前面哪幾段分派出來的,諸如此類,全都辨一辨,想一想,這就是所謂自覺地注意思路開展的具體辦法”。要讀懂一篇文章,必須先理清文章的思路,否則,讀多少篇都是糊涂的,因此,教師要讓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六、言語分析法
言語分析法建立在細讀課文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語言、修辭、邏輯、心理、語境、語體等相關知識和方法,對課文的詞語、句子、句群、段落、篇章等語言單位進行語用分析,旨在說明作者為什么要用這樣的語言形式去表達這樣的內容,對于所表達的內容而言,這些語言形式為什么是最恰當的。言語分析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的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其中的“綠”字,千百年來一直為人們所稱道。言語分析法不僅應當說明這個字在描繪時令、狀態上的功能,而且還應該追溯詩人當年執筆行文為什么先作“又到”,又作“又過”、“又入”、“又滿”,但都認為不好,最后才換定了“又綠”,在讀者的眼前出現一片江南春草的景色。這樣我們就深入到詩人的執筆行文時的動態思考教程,更能夠理解詩人字斟句酌的匠心。教學時,可以先讓學生勾畫出自己閱讀時感覺到的美詞、佳句、重點段落、要點、疑點等等,再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進行言語分析,最后讓學生進行模寫。
總之,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的、有創意的閱讀能力是閱讀教學最基本的目標。獨立的、有創意的閱讀能力,又是語文素養的一個組成部分。為了達成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總目標,閱讀教學需要首先致力于激發和保持學生的閱讀動機和興趣,需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因而,小學高段語文教師要胸懷高遠,著眼于未來,要善于根據不同的閱讀目標和內容、學生不同的閱讀心態,選擇適當的閱讀教學方法,以達到不斷提高學生閱讀效率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