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婧
摘要:語言和文化是相互影響的,每一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文化。英漢稱謂語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同時也折射出來中西方文化的迥異差異。作者通過對英語和漢語的親屬稱謂語和社會稱謂語的分析比較,探討中西方文化在宗法制度、倫理道德和價值觀方面的差異。
關鍵詞:親屬稱謂;社會稱謂;語言;文化差異
前言
語言和文化是相互影響的,每一種語言的產生都有它所在的文化背景,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世界觀,也就是說每一種語言現象的背后都承載著這個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維特點、倫理道德和社會風尚。在對漢語和英語語言的研究中,最為明顯的是英漢交際用語中的稱謂語。在對比英漢稱謂語方面,親屬稱謂語、社會稱謂語這些方面都存著迥異差異。是因為宗法制度、倫理道德和價值觀三個個方面的不同,才產生了如此的大的稱謂語差別。最后,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同時,應注意在跨文化交流中的語言規則,提高交際能力。
一、親屬稱謂語比較
中國人的親屬之間稱謂非常復雜,而英語國家的人們的親屬稱呼要簡單的多,比如,英語中“uncle”一詞相當于漢語中的“伯父”(父親的哥哥)、“叔父”(父親的弟弟)、“舅父”(母親的兄弟)、“姨父”(母親的姐妹的丈夫)、“姑父”(父親的姐妹的丈夫)。中國人復雜的親屬關系,英語國家僅僅用幾個詞就代替了全部,可見這其中的差異巨大。
而在中國人的日常交往中,人們往往比照親屬之間的年齡、輩分的特點,借用親屬稱謂語來稱呼,來拉近彼此關系,適用于朋友或者熟人之間。例如,遇到父母的朋友或者同事,可以稱呼“叔叔、阿姨”,甚至是“媽媽”等等,同時可以在稱謂前面加上此人的姓;遇到年紀大又不熟悉的中老年人,可以稱呼“大爺、大媽、大嬸、大叔”等等;遇到年紀比自己稍微大一點的,可以稱呼“大哥、大姐”。英語中并沒有這樣的情況,本來英語的親屬稱謂語就很少,而且在西方人眼里,人都是平等的,親戚和朋友沒有區別,有時候直呼其名,通常也是在姓氏前面加上“Mr、Mrs、Miss”之類的,當然也就不會出現“擬親屬稱謂”這個概念了。英美國家的人來到中國接觸到了這個概念,會感到奇怪,認為中國人亂認親戚;而中國人看來,西方人這種相互稱呼的方式似乎是不禮貌的。
二、社會稱謂語比較
社會稱謂語是人們在社會交際活動中所用于稱呼的用語。主要有尊稱、謙稱、職業/職位/職務稱謂語等等。(1)現代漢語詞匯豐富,因此對于尊稱也有眾多的類型。用“您”代替“你”廣泛運用于各個方面。其次,在“老”或者“小”后加上姓氏。一般用于稱呼比自己年長或年幼的人,或者上下級之間也可這樣運用。而在現代英語里并沒有稱呼的地位高低之分,“你”不管年齡大小都用“You”,只有在古英語里才出現了類似“您”的“Thou”,而現在也已經消亡了。英語的尊稱雖然沒有漢語繁瑣,但是在男女不同的稱謂語方面,對待不知道是否結婚的女性,用“Ms.”以表尊重;稱呼已婚女性用“Mrs.”;稱呼未婚女性用“Miss.”。而男性則用“Mr.”來稱呼,這樣的稱謂語就比直接稱名道姓要更加正式,也顯得莊重。(2)謙稱,是稱謂語中用于表達自己的恭謙之情的詞語,與尊稱相對。中國人在與人交往的時候對對方經常使用尊稱,而故意“貶低”自己以達到恭謙的效果。西方人追求在人際交往中非常注重人人平等和個人的價值,因此在英語中只有極少數的詞語表示恭謙的意思,而且也只出現在書面語中。比如,英語書信最后落款的時候,可以用“Your sincerely”、“Respectfully yours”等等。因此外國人常常不懂得中國人的“拋磚引玉”,往往以為是真的“不行”。中國人和西方人交流時,也往往會覺得他們自大,不懂得謙虛之類的。究其原因,還是英漢謙稱的差異決定的。(3)中英社會中,一些職業、職務、職銜的稱謂是相同的,但是在數量上,漢語的這類稱謂語要比英語的復雜的多,也是由于中國社會環境所造成的。漢語社會中,大多數職業的名稱都能用作稱謂語。例如,學生稱呼老師可以說“王老師”;同事之間可以稱呼某人為“朱會計”等。英語和漢語不同,大多數職業身份是不同稱謂語的,比如學生稱呼老師可以直接叫姓名,而且英語里并不是用“姓氏+職務”來稱呼的。在西方,只有一些很重要的職業或者學歷高的人,再者就是政府皇族人員可以用于稱呼,比如,Doctor.(醫生)可以稱為“Dr.Lee”;Professor.(博士)可以稱為“Prof.Green”。
三、英漢稱謂語所折射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由上述的比較分析可以看出,英漢親屬稱謂語和社會稱謂語在數量、類型和形式上都存在著明顯的差異。不同語言的差異的形成原因歸根結底還要探究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稱謂語的不同,強烈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在宗法制度、倫理道德觀念和價值觀等方面的不同。
中國古代有一種全民族所共有的制度形式,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宗法制”。這樣,血緣、等級、尊卑這樣的字眼就貫穿了整個古代中國。再者,漢語里的尊稱和謙稱也是由于古代專制制度過分強調等級觀念,把人分為三六九等,才因此使人們在交往是特別注重使用敬語和謙稱。西方國家歷來都主張以“個人”為中心,與中國社會以“血緣”為中心的觀念明顯不同,這都是平等的一種表現。
英漢稱謂語的差異引起了跨文化交際的問題,而價值觀可以說是跨文化交際的核心,因此英語和漢語的稱謂語的不同就折射出中西方價值觀的差異。漢語稱謂語復雜繁多,特別是親屬關系復雜,很大一部分體現出了中國人講究禮儀,注重人際關系疏離,尊卑有序的精神風貌。西方文化的核心價值是個人主義,他們崇尚自由和平等,在人際交往中沒有等級觀念,人際間的權利與義務少,因此英語社會稱謂形式簡單,數量少。
小結
本文首先從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出發,根據一定的語言反映一定的民族文化這前提,提出英語和漢語的稱謂語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差異。然后具體對比分析親屬稱謂語、社會稱謂語的差異,針對這樣的不同,總結出稱謂語的差異所折射的文化差異分為宗法制度觀念、倫理道德觀念和價值觀三個方面。每一種語言都包含著一種獨特的文化,對于英漢語言差異的文化研究還可以從其他方面來研究,比如中國人和英國人的招呼用語、非語言交際等等,這還有待于以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蔡希芹.中國稱謂辭典[M].北京: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1994年。
[2]劉潤清、胡壯麟.語言文化差異的認識與超越[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
[3]馮勇.英漢稱謂語對比研究[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0,(8).
[4]邢福義.文化語言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
[5]張曉.論英漢親屬稱謂的文化差異[J].群文天地,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