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臻
摘要:藝術類學生是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而藝術類的貧困生更是特殊群體中的特殊群體。本文就藝術類貧困學生的心理和存在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探討與藝術類實踐相結合的慈善義工活動在困難生教育中的隱形德育作用。
關鍵詞:貧困生;隱形德育;藝術實踐
一、隱性德育的概念
隱性德育是指采取暗含的、間接的、內隱的方式所開展的德育活動。它有別于大張旗鼓和教條口號式的教育方式。尤其在學校環境中,除正式教育計劃之外采用較多。它是在各種校園活動、社會實踐、對外交際交往過程中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品德產生潛移默化的感染與影響的一種教育方式。對對于處在信息爆炸時代,從小又多是獨生子女的80、90后大學生而言,她們獨立自主地決定自己生活方式的愿望比任何時候都更強烈。他們不愿意接受命令式、枯燥乏味的道德說教,渴望通過自己的認識、體驗來達到對政治思想和道德規范的理解。而隱性德育資源在開發利用過程中所具有的滲透力和影響力,正是要通過人的情感感受、領悟來獲得并提升自己的道德認識。因此,國內外研究者對于隱性德育的分析,特別是與國內外德育實施途徑的比較,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前和未來德育實施的趨向,即:顯性德育和隱性德育的結合,德育主體性的日益突出,滲透式教育逐漸增強,更注重熏陶感染和潛移默化的教育。
二、藝術類貧困生現狀分析
藝術類貧困生是大學生群體中的一個特殊群體,與其他專業學生相比,他們往往表現為個性鮮明、張揚,崇尚自由、注重專業,文化成績較差、組織紀律和計劃性比較差的特點。由于藝術類學生的學費和各種專業用具的費用較高,因此在高校中普遍對于藝術類的貧困生會更加關注,尤其是他們的學業與生活的平衡,心理健康等等,學校也在積極引導他們融入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目前藝術類貧困生中存在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一下幾方面:
1、經濟負擔較重,壓力巨大。
藝術類學生因為其專業的特殊性,需要繳納高額學費。此外,除學費外,各種專業器材和作品的耗材費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如美術專業的學生在繪畫和設計作品時所需的專業用具和各種專業所需的耗材價格比其他專業學生就要高出許多,更不用說購買電腦和各種專業書籍了。而表演和音樂的學生在服裝和器材上的花費也是巨大的。雖然學校和社會各界也會有一些資助,但是畢竟也是杯水車薪。
2、強烈的自卑意識和失落感。
藝術類學生的學生特點就是必須要大量接觸藝術前沿的新鮮事物,要參與大量高品質的演出、畫展、巡演等等。而貧困生大多來自偏遠地區,本身文化高考文化課的錄取分數線比其他學生要低得多,尤其是外語的水平普遍較低。進入上海這個大城市后,文化課學業的壓力對他們來說也是不小的挑戰,再加上融入大城市的藝術氛圍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金錢投入,使得他們疲于應付學業、打工賺錢的同時無法兼顧很多。而初入大學后幾次文化課考試挫折讓這批學生就很容易陷入自卑自責的心理,并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甚至對將來喪失信心,產生心理問題。
3、迷茫的擇業心態和恐懼感
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貧困生需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就業,在理想和金錢的選擇中,他們不得不選擇偏向金錢。因此在擇業過程中往往不能遵從自己的理想去選擇工作,現實的壓力不得不讓他們向生活低頭。而藝術類學生普遍的理想主義偏向在與現實的沖撞中使得一些學生會對社會產生了偏頗的認識,從對自身的無奈發展到對社會的不滿、失望,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心理負擔。
三、與藝術實踐相結合的慈善義工活動在隱形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近幾年國家對于貧困生的補助逐年增加,社會各團體也對高校貧困生給予越來越多的關注,因此大部分的貧困生都能或多或少的獲得一些資助來緩解一部分的生活壓力。但是也同時出現了一部分學生等靠要的現象,在這個背景下,慈善義工隊應運而生。慈善義工隊多由貧困生組成,學校組織各類與藝術專業相關的服務項目,定期開展活動。主要通過此類活動起到以下作用:
1、回饋社會,培養感恩意識
貧困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群體,由于自身條件和環境所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樹立的價值觀受到了來自方方面面的影響。進入大學后,他們急需一種文明、進步、健康、蓬勃、感恩、奮斗不息的精神氛圍。慈善義工活動的開展正是迎合了這種需要,各類活動充滿了滿滿的正能量,充滿了自強不息、助人為樂、感恩社會的精神。這一系列的義工活動在潛移默化中幫助貧困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學生感受到幫助他人的快樂,在自己受助的同時盡自己所能的回饋社會。
2、與實踐相結合,鍛煉學生的專業技術能力
藝術類的學生本身在專業技能方面就有一定的特長,慈善義工隊結合自己專業特色的義工服務活動可以幫助困難學生更好的掌握自己的專業所長,并用自己的專業所長在社會中發揮積極作用。藝術類學院積極開設一些活動如傳統文化進社區、進學校、進企業、三下鄉、街道文化展演等慈善義工活動,一方面豐富社區人們的業余文化需求,把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介紹到社區中,另一方面學生在活動的過程中也精進了自己的專業的知識。
3、提高心理素養,增強人際交往能力。
貧困生在心理健康狀況上表現為自卑、對人際關系很敏感。而實際上他們本身的自尊意識又非常強烈,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和重視。通過慈善義工活動,困難生有更多的機會參加社會實踐,并且在這些活動中他們是以助人者的身份出現,在心理上不會有受助者這一身份引起的自卑心態。例如進入民工學校教授藝術類相關課程,開展義教活動。雖然民工學校的教學環境非常簡陋,但是學生卻從中感受到了自身存在的價值,油然而生的一種社會責任感幫助他們建立了自信心。另外此類與藝術專業相關的實踐活動中他們更有專業的優勢,與人的交流過程中找回了自信、加強了與人溝通和交往的能力,增強自己將來就業的競爭力。
貧困生的德育教育不同于普通學生,對于這個群體學生而言需要我們投入更大的精力去研究和實踐。目前看來與專業的藝術實踐相結合的德育教育還是頗有成效的,如何進一步做深做透是我們今后要努力的一個方向。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思想教育研究,2001,(4)
[2]韓永清《高校特困生心理問題調查及對策研究》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2(9)
[3]李軍《關于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的探討》濟南大學學報,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