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遠
〔關鍵詞〕課堂沉默現象;英語教學;預設;策略
一、引言
課堂沉默現象是指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對教師發出的指令不理睬或對教師的提問不回答,與教師沒有良好的交流和互動的現象。它突出表現為:學生不能介入、不能感知教師創設的情景,造成情感上的沉默;學生無從分析、無法解答教師設置的問題,造成認知上的空白;學生對教師想要表達的情感不能及時回應,造成思維上的中斷。而在教師層面,課堂沉默多是由于教師固守預設、漠視生成而引起的。教師按照自己預設的教學程序開展教學活動,對課堂生成性問題采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態度;或由于教師準備不足,或受限于自身的語言表達水平,對課堂生成性問題采取“顧左右而言他”或“課后再討論”的態度;或由于教師提出的問題過大,學生無法直接回答而導致課堂沉默。筆者結合自身觀課、上課的教學片斷,探討初中英語課堂上的沉默現象,分析其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化解策略。
二、課堂教學沉默現象的案例分析及應對策略
(一)預設不當導致課堂沉默
【案例一】這是一位教師的研討課,話題是"Thats cool"。為了引入新課,營造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首先和學生一起唱英文歌曲"Hello, Hello, How are you?"來活躍課堂氣氛。然后,師生進行了如下對話:
T: What do you think of this song?
S1: I like it.
T: Whats the weather like today?(面向全班學生)
Ss: Its hot.Its sunny.
T: How is the weather today?(改變句型加重語氣)
Ss: Its fine.(部分學生降低聲音猶豫地回答)
T: No, no.Use your head,please.(緊皺眉頭,邊搖頭邊說)
Ss: Its warm.(部分學生小心輕聲地說)
T: Look at me.Am I cool today?(著急地說)
Ss: Yes.
接下來課堂陷入沉默。
【原因分析】多數課堂沉默皆由教師準備不足和預設不當引起。教師在備課時,應盡可能考慮周全,將課堂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做足預案。這就要求教師備課時要吃透教材,設問時心中有學生。教師備課時可以模擬追問,仔細推敲設問的角度與難度,必要時可事先與一些學生商討,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再圍繞這些想法預設問題。只有這樣做,教師才能在課堂上信心十足,游刃有余,追問才能切中要害,精彩紛呈。
該教師用英文兒歌創設情境作為“切入點”,引出cool的兩個基本意思,一是“涼爽”,二是“好、酷”,基本思路是好的。但是由于當時氣溫很高,教師的預設不太符合當時的實際,因而學生無法產生共鳴。在教師改變句型加重語氣問“How is the weather today”時,學生已經“知道(半信半疑)”教師有其他意圖,但又不明白教師加重語氣問的具體意思。部分學生似乎聯想到教師安排唱歌的用意,于是降低聲音有點猶豫地回答:“Its fine.”此時,教師加重語氣后,導致學生回答問題也降低了聲音,放慢了語速。很顯然,教師改變語氣讓學生發生了心理變化,產生了心理壓力,于是學生回答問題顯得不自信,教師也有點兒急了。當時我們聽課的老師猜想授課教師是希望學生回答“Its cool.”但是,在教師事先沒有做任何介紹和解釋的情況下,僅僅通過一首普通的英文兒歌,學生怎么能聯想到“cool”?何況那天的天氣的確很熱。有時教師的指令不清晰,或用復雜的語言表述一段較長的指令,學生無法完全接受信息,這些都可能導致課堂沉默。
【應對策略】隨機應變化解課堂沉默
教師在課堂上提出的問題過難,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或提問前沒能進行足夠的語言輸入,這些都會導致學生不能回答教師的問題,產生集體沉默。也就是說,教學活動中的各種不可預測性使我們不可能讓教學活動完全按照預設的程序按部就班。因此,在課堂上也經常會發生“意外”。如果處理好這些“意外”,學生學習英語的靈感和激情將會得到進一步的激發,反之,將不利于學生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打擊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甚至會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在這個案例中,當學生回答"I like it."時,教師順勢補上一句"I like it, too.It s cool."在學生回答"It s hot. It s sunny."之后,教師將計就計加上一句"But I am feeling cool today."就解決問題了。這樣不僅體現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臨場應變能力和駕馭課堂的能力,也化解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如何發現和應對預設外的生成,生成后的教學資源如何充分利用的問題,從而有效減少課堂沉默現象。
(二)預設超限引起課堂沉默
【案例二】有一位教師的一次展示課,講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上)Unit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SectionA 2d 時,其中講解了"fall"這個詞。該教師在引導學生回顧“秋天”在英式英語和美式英語中的不同表述時,第一次提問:“What s the American English for ‘autumn?”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Fall。”該教師進一步提問:“What falls in fall?”學生們面面相覷,沉默不語。教師提高語調,連續問了兩三遍,其間也給學生留有思考的時間間隔,可是學生仍然不知所答。顯然,復習fall這一單詞耗時過長,超出了教師的預設。
【原因分析】《課程標準》指出,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要盡可能接近現實生活中語言使用的實際情況。該教師的本意是想通過提問激活學生思維,從而使學生明白名詞fall(秋天)是由動詞fall(落下,下落……)轉化而來。漢語中也有“一葉知秋”的說法。按理說,該教師提出的問題不難回答,問題的關鍵是,教師預設超限,忽視了學生的基礎,也沒有給學生搭建足夠的支架。眾所周知,學生在學習本課時,還沒有接觸過名詞leaves(樹葉)的用法,該詞在《新目標英語》九年級Unit9才學到。由此可見,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要考慮活動內容是否切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同時,教師的指令一定要讓學生清楚明白。違背學生的認知水平或生活經驗的活動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應對策略】用追問化解課堂沉默
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帶有難度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其潛能,超越其最近發展區而達到其困難發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礎上進行下一個發展區的發展。根據“最近發展區理論”,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知識水平的基礎上,把握其兩種發展水平(現有水平和可能的發展水平),使學習任務能適應學生的發展水平,而不至于過難或過易。同時,教師要提供一定的教學支持。教師不能完全包辦學生的探索過程,也不能對學生遇到的困難置之不理。在必要的情況下,教師還應給予學生一定的幫助。基于這一理論,我們可以做以下改進:在教師進一步追問"What falls in autumn? "后,如果學生回答不出,教師可以舉起一本書或一張紙,使其自然下落,在物體下落的同時,說:"Look, what is falling down? "學生就會很容易地回答:“A book(或A piece of paper)is falling down.”教師作出示范后,再追問:“What falls in autumn?”這樣,通過類比遷移,學生就比較容易回答了。如果學生還是無法給出答案,這時教師可以拿出幾片枯葉使其下落,或者借助幻燈片呈現枯葉下落的情景,并呈現新單詞leaves(樹葉),啟發學生回答"What falls in autumn?",而且還復習和鞏固了fall(落下,下落……)做動詞的用法。畢竟,課堂上學生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在積極地建構自己的知識。另外,教師需要給學生搭建學習的支架,設法降低學習內容的難度,使學生能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體驗成功的喜悅。
(三)預設不足造成課堂沉默
【案例三】某教師在講授《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Unit1 What s the matter? SectionB 2b閱讀課時,教師在進入新課之前,先播放了電影《生死兩難》(127 Hours)的片段。兩分鐘后,教師關閉視頻,向學生提問:“What did you see in the movie? ”學生因為沒有相關準備,所以沒有任何反應。教師只能點名提問。師生對話如下:
T: Sam, can you tell us the name of the man in the movie?
Sam: (沉默不語)
T: Kate, do you know who the man in the movie is?
Kate: I m sorry.I don t know who he is.
(課堂出現沉默)
【原因分析】《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活動要有明確的交流目的、真實的交流意義和具體的操作要求;要為學生提供展示學習成果的機會,使學生能夠通過語言實踐內化語言,提升語言運用能力。從以上師生對話可以看出,學生對觀看的電影片段和電影里的角色不熟悉,因而無法作答。教師對教材鉆研不夠,課前預設不充分,缺乏導入和過渡,沉默由此產生。因為教學時間有限,學生語言水平差,一些教師沒有開展熱身和對話活動,而是匆匆導入新課,只顧著完成教學任務。這樣的教學設計削弱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節奏過快還會造成學生對所學知識掌握不牢固,對重要的語言點訓練不到位,師生不能互動等不良后果。一節課的導入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其他教學環節息息相關、相輔相成。課堂教學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課堂導入的效果,因為它對課堂教學起著“定向”作用。有些教師在導入環節創設情境,然而創設的情境不真實、不合理,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或超出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很難參與導入,直接影響學生對后續學習的興趣。
【應對策略】激發興趣,避免課堂產生沉默
一節好課,需要有一個好的導入。它既能調動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活躍課堂氣氛;它既是一節課的開始,又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開始;它既直接影響到整節課的教師授課效率,又直接影響到整節課的學生聽課效率。教師在備課時要深入鉆研教材,抓住突破口,并讓學生了解一些背景知識,做好心理上的準備。教師要找準學生的興趣點,可通過一連串有梯度的情景設問引導學生,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使學生感到有話可說,從而保持較高的話語量,避免課堂產生沉默。
例如,為了讓學生了解本單元的學習內容,教師可考慮通過播放學生熟悉的電影片段導入新課。教師在播放視頻前,先介紹電影的背景知識并講解相關詞匯,讓學生做好準備,有目的地去觀看視頻,在回答時有話可說,降低回答問題時的焦慮。師生對話如下:
T: Do you like movies?
Ss: Yes,we do.
T: What kind of movies do you like?
S1: I like action movies.
S2: I like comedies.
S3: I like educational movies.
T: Educational movies.I watched an educational movie last weekend.Do you want to watch it?(在學生說到educational movies時,教師適時抓住話題,很自然地過渡到本節課的主題上來)
T: The man Aron Ralston is very brave.(教師呈現難讀的人名,并領讀1~2遍,以便學生在之后回答問題時順利說出人名,降低問題難度)
T: But something happened to him.What s the matter? Let s watch the movie and find out what happened to him.(結合本單元熟悉的話題"What s the matter?",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視頻,有針對性地去尋找信息。學生在看完視頻后普遍能回答問題)
(四)墨守預設引發課堂沉默
【案例四】在一次公開課上,筆者在執教《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Unit3 Is this your pencil? Grammar時,一上課就說:“今天我們將學習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和名詞性物主代詞,下面兩人為一組,運用這八組人稱代詞通過指認課桌上的物品進行口語操練,并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歸納出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和名詞性物主代詞的用法。”在巡視過程中,筆者發現沒有一個小組能歸納出人稱代詞的用法,有很多學生一臉茫然,于是筆者就人稱代詞的第一人稱、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的形式進行了詳細講解,再講到人稱代詞的用法,一堂課下來,學生就是記錄員,聽到的就是人稱代詞的形式和用法,連一個完整的英語句子也聽不到,更不用說語篇了。于是學生在沉默中熬到了課堂結束。
【原因分析】在一些課堂中,教師按照自己教案的預設授課,學生必須配合教師完成教案內容,由此而導致課堂沉默。這是教師墨守預設導致課堂沉默的典型案例。葉瀾教授曾這樣剖析這類案例:“上課是執行教案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教師期待的是學生按教案設想做出回答,教師的任務是努力引導學生,直到得出預定的答案。學生在課堂上實際扮演著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教師授課時往往囿于事先備好的教案,把課堂的一切環節牢牢控制在自己的預設之中,不敢越雷池一步。在課堂上,他們固守預設,不敢做有效生成,沒有將學生的思維火花激發出來。這樣的課堂無視生成資源,僅以完成教案內容為宗旨,必然導致課堂無趣、沉悶。在這樣的課堂中,學生成為教師操縱的木偶,言談舉止都被固定在教師預設的框架里,不敢越雷池一步。面對教師的提問,學生要么“會錯師意”,要么“答非師問”,導致學生不斷受挫,進而集體沉默。而課堂教學應是靈動而充滿變化的,任何墨守預設的做法只會導致課堂沉默,就課堂生成資源因勢利導則會給課堂帶來朝氣與活力。
【應對策略】適時引導,化解課堂沉默
葉瀾教授曾說:“課堂是向未知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出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圖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須遵循固定線路而沒有激情的行程。”為了使所有的學生都對及時生成的問題產生興趣,教師可以不直接把答案告訴給學生,而是充當能力較差的學生,把已生成的有意義的問題再次提出來,以引起其他學生的注意,讓他們共同討論,尋找答案,使問題及時得到解決。
在本案例中,從表面上看,教師營造了一個開放自主的學習空間,但沒有考慮實際的教學需要,使得“合作”徒有其表。其實,教師可以把全班分成六個小組,給每個小組發一套卡片,每張卡片上寫上一個人稱代詞,其中三組拿到的卡片上面是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另外三組拿到的就是名詞性物主代詞。教師用多媒體呈現中文句子,其中會出現一個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和一個名詞性物主代詞,句子呈現后請各小組迅速找到寫有這個代詞的卡片,然后走到講臺前和另一組的同學用英語說出這個句子,最后將句子寫在黑板上,并將句子中的人稱代詞用紅色粉筆劃出來,然后告訴全班學生這個詞的含義。通過這樣的師生互動與生生互動的形式,學生可以牢固掌握其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用法。可見,教師要敏銳地感知并適時就課堂中的意外進行靈活處理,不能采取無視態度。教師如能采取恰當的教學策略和教學行為,就能有效應對課堂沉默的問題。
三、結語
初中英語課堂沉默現象長期存在,成因復雜。每位初中英語教師都應致力于應對課堂沉默的實踐與研究。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學藝術,不斷地化解因預設不當、預設超限、預設不足以及墨守預設所引起的課堂沉默現象,調整課堂提問策略,循序漸進、由淺入深地提出問題;利用各種教學方法,將教材內容與學情有機地結合起來;從多種途徑,用多樣的策略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英語學習情感;不斷嘗試激活課堂的理論與方法,積極打造充滿活力與和諧向上的課堂。
(作者單位:湖北省襄陽市南漳縣實驗中學,襄陽,441500)
編輯/于 洪 終校/杜文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