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強

人才發展和管理部門是幫助企業“生產”人才的部門。企業要健康長久地發展,創新意識和能力是人才順應時代的必備條件。
背景回顧
創客、創業、變革、轉型……各種和“創新”相關的詞匯在2016年依然火爆。
中國自有四大發明之后,似乎就再少出現具有世界意義的創造性成果。而在今年的兩會,“創新”成為了備受關注的熱詞——政府工作報告61次提及創新,“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專篇布局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聚焦創新發展理念……為了變“中國制造”為“中國創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為大勢所趨和必由之路。
10月,以“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為主題的第二屆“雙創周”活動,全面展示了國內最新創新成果,包括各種創業創新創意大賽、論壇、主題對話、展覽等活動。深圳主會場吸引了12個國家和地區的87位頂級創客到場助威,包括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Tim Cook)、阿里巴巴集團創始人馬云、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等。可以說,“雙創周”活動將本年度國內的創新熱潮推向了最頂點。
2016年創新熱的持續,得益于三點原因。
第一,中國經濟挑戰依然嚴峻。制造業等實體經濟增長乏力,國際競爭優勢也在降低,如不能再多轉向生產具有高附加值的創造性產品,中國的硬實力在全球范圍內不僅很難提升,軟實力影響也很難進一步擴大。企業只有保持創業激情,不斷創新產品和經營模式,才能頂住經濟下行的壓力,也才能幫助中國經濟經受住VUCA時代的考驗。
第二,創新、創業人才大量涌現。與中國互聯網一起長大的90后年輕人相繼進入就業市場,同時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創業公司日益成熟,使得具有創業膽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接踵而至。從2015年開始,每年10月舉辦一次的全國“雙創周”活動,對創新中國更是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2016年創新熱持續也便順理成章。
第三,企業的創新潛力亟待釋放。中國的絕大多數行業和企業都處于紅海競爭之中,如無法及時變革、轉型、創新,前途和結局不難想象。創新基于人的創造力和創意,但只有將創造力和創意轉化為實實在在的產品和服務,才能稱為創新。中國企業中其實不乏具有創造力和創意的人,這是創新的基礎,代表著該企業創新的潛力。如何激發和利用好這些潛力,是許多企業2016年的一項重點工作。
解讀
創新創業的火爆,給人才發展和管理領域帶來了深刻影響。創新幾乎成為了每個企業人才管理工作的必備一環,而落實相關工作的關鍵在于解決三大問題。
首先,什么是真正的創新。企業究竟需要哪種類型的創新,而創新的力量又到底從何而來。
創新的目的,是使人生活得更加便捷幸福,使企業發展得更為健康長久。任何創新,尤其是突破性(也稱顛覆性或破壞性)創新,必須首先突破已有的思維定式。正如愛因斯坦所說:“我們是無法用制造問題時的思維方式去解決問題的。”當然,突破性創新愈來愈難,所以,企業要從改善性(延續性)創新做起,打造創新文化和作風。而中國要實現強國夢,必須擁有更多的原創性創新。
德魯克在《創新與企業家精神》中提出了“創新的七個來源”:第一,意外情況,意外的成功、失敗或外部事件;第二,不一致,即實際的現實情況與推想的或“應當是的”情況之間不一致;第三,基于過程需要的創新;第四,行業結構或市場結構中不知不覺碰到的變化;第五,人口狀況的變化;第六,認識、情緒和意義的變化;第七,新知識,包括科學知識和非科學知識。
其次,創新人才具備的特點是什么。企業應該如何識別、選拔和培養創新人才,怎樣提升創新能力。
創新人才通常具有一專多能的T型特點。《創新者的基因》一書總結,在發現突破性想法時,創新企業家和主管們有著相似的行為,具備5種發現技能:發問、觀察、交際、實驗和聯想。正是這五個技能,組成了“創新者的基因”,創新型公司的管理層和每個職能部門的發現技能相對而言都較強。識別和培養員工的發現技能是人才管理和發展的核心工作。
除此之外,團隊要成功創新還需具備執行想法的能力。明智的領導者會有意識地考慮團隊構成,確保團隊的發現技能和實現技能保持足夠的平衡;同時,也應保證團隊容納多學科的人才,即不同的成員精通不同領域。
最后,創新如何實現。明確需要怎樣的機制和文化,這是創新人才能否發揮其創新能力的關鍵。
創新型公司會從機制上保證創新的落實。如寶潔有負責設計、創新和戰略的副總裁;華為規定,每年的研發費用不低于銷售額的10%。
創新型公司重視打造反映創新領導者個性和行為習慣的文化。例如,喬布斯樂于問“為什么不”和“為什么”,蘋果的員工也是如此。貝佐斯在亞馬遜將試驗程序制度化,好讓員工能夠在“死胡同”里尋找新的產品或程序。
通過創立反映自己個人發現行為的組織性程序,這些領導者將自己的個人創新基因植入到了組織內部。《成為乘法領導者》一書對創新型企業領導者的特點歸納為五點:人才吸鐵石,思想解放者,現狀挑戰者,爭論制造者,智慧投資者。
人才發展和管理部門是幫助企業“生產”人才的部門。企業要健康長久地發展,創新意識和能力是人才順應時代的必備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