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文學科,歷史與語文的關系密不可分,語文的人文性就體現在其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歷史文化,應加強歷史與語文的聯系,將歷史文化知識恰當地應用于五年制高職語文的教學實踐,真正做到“文史不分家”,進一步發揮歷史文化知識在語文教學中的促進作用。在當前新課改的大背景下,學科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相互交叉與滲透,跨學科教學已成為潮流。2009年出臺的《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強調“要有大語文觀念,不拘泥于‘語文學科,而要關注、關涉科學、人文和自然、社會、人生以及歷史、現實、未來等多個方面”,其實這就是五年制高職語文(以下簡稱“語文”)的一種跨學科教學趨勢。另外,新課標還明確要求學生要積累歷史文化知識,增加文化底蘊,并融會貫通于語文學習的全過程。
中國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辛勤智慧的祖先們給我們后世子孫留下了光輝燦爛、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幾千年來,這些歷史文化知識通過教育的方式代代相傳,在當前眾多的學科教育中,擔負著傳承歷史文化重任的是語文教育。而且同為人文學科,歷史與語文的關系愈發密不可分。在我國,一直以來都非常重視歷史教育,祖先們比較早就意識到“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的道理,這也足以說明歷史知識在每個人提升人生修養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家生平、文學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每一方面都和歷史息息相關。目前我們的語文教材選入的篇目中,有相當一部分文章是文史結合的經典作品。由此,我們需要加強歷史與語文的聯系,真正做到“文史不分家”,將歷史文化知識適當地、適時地應用于語文教學實踐中,使歷史文化知識真正滲透到語文教學過程中,進一步發揮歷史文化知識對語文教學的促進作用,這種促進作用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可以彌補職業學院不開設歷史課的缺憾,完善學生人文素質教育
在我國的教育體系中,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念貫徹始終。如今,素質教育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推進,這不單單是一個教育改革的口號,更應該是包含著豐富內涵的一種教育思想。但是,現階段,我國的發展狀態和基本國情決定了很多企業和單位用工過于注重員工的專業技能,社會、學校、家長、學生等大部分人都認為,職業院校就是培養有一定專業技能和職業技能的學校,自然而然地就放松,甚至是放棄了對文化基礎課的學習,尤其是歷史這些小學科教學更是被冷落一邊。大家普遍認為,學生只要專業技能掌握得好,就能找到一份不錯的工作,根本用不著花時間去學習歷史這類副課,導致了目前大多職業院校不開設歷史課的現狀。事實上,當前職業院校學生綜合素養不高,根本上就是缺失了人文素質的培養,如果開展歷史教學正好能彌補這一點,通過歷史知識的學習,學生可以得到文化的浸潤、思維的拓展和人格的提升。但如果沒有歷史課的支撐和補充,語文課應責無旁貸地承擔起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重擔,同時,在語文教學中能做到文史結合也正是保證語文教學效果和質量的最佳方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的規定:“實施職業教育必須貫徹國家教育方針,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傳授職業知識,培養職業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而職業院校的培養目標一般都是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接班人,語文承載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變遷,應當成為職業院校教育教學的重點,語文課也應該為素質教育改革貢獻一份力量。在語文課教學中適度講授中國五千年優秀歷史文化和世界文化,不僅能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文章創作的歷史文化背景,加深對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還能使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發展和民族文化,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更好地為國家社會主義建設服務。
二、可以大大豐富語文教學內容和課程資源,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
語文課程資源是語文教育的重要載體,對于語文教育教學的實施至關重要。有著悠久歷史的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每一寸土地都蘊藏著或多或少的自然、地理、人文、社會等各個方面的語文課程資源,我們語文教師要首先樹立開發語文課程資源的意識,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開發和利用,積極開展各級各類活動,提升學生在各類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將他們“引向自然,引向社會,引向生活”,從而多方面提高他們的語文能力。況且,語文本來就不是純粹的知識傳授,更重要的是情感體驗和思想感悟,這些都需要豐富教學內容的支撐。另外,新課標也有要求:“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也是新課程改革提出的新概念,事實上,伴隨新課改的深入,更多的教師開始重視“課程資源”,而歷史學科中豐富的語文課程資源不容忽視。當代著名語文教育家朱紹禹先生說:“在現代的語文教材中,文章的寫作時代、作家的生活道路、作品中的人物和事件,乃至建筑、器物等等,幾乎無不涉及歷史內容,因而也就經常需要借助歷史課程的知識配合。”歷史素材作為一種重要的課程資源,在語文教學中可以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例如,在課堂導入階段引入歷史文化知識,可以調動起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拓展他們的知識面;文本閱讀教學中適當補充歷史文化知識,可以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作文教學中恰地采用歷史文化素材,亦可以提高學生寫作興趣,開闊他們的思路和視野;在綜合實踐活動、課外活動中也可以利用歷史文化知識,拓寬學習的空間,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三、可以強化語文的文化功能和育人功能,促進學生情感、人格的健康發展
語文作為一門重要的人文學科,不僅是交流和表達的交際工具,更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新課標有明確規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并且它還強調語文課程是以提高學生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人文素養為宗旨,對培養學生審美情趣,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作用。可以看出,新課標更加重視語文的人文性,人文性的主要體現就是它所包含的思想感情和歷史文化,可以這么說,歷史文化是語文人文性的重要體現。語文和歷史都屬于文化,兩者關系密不可分。在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很多人信仰缺失、急功近利,精神家園空虛荒蕪,因此,對學生“精神”的教育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的祖國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歷史文化知識正是塑造學生健康情感和健全人格的良藥。而且新課標也強調,要重視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注重吸收人類文化精華,要有助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歷史文化知識的教育功能就凸顯出來了。語文教材所選的篇目都是經典作品,涉及到的歷史文化知識比較多,其中包含豐富的歷史文化價值和人文價值,尤其是詩詞和文言文所涉及到的政治制度、文學藝術、天文地理、教育與選官制度、服飾與飲食文化、音樂、稱謂、社交禮儀等知識,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和人文素質是極為有利的。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應注重跨學科、跨領域學習,深入挖掘人文價值,拓展語文學習空間,通過不同學科知識之間的整合,尤其是通過與歷史的聯系,拓展學生視野,陶冶情操,使學生感受到語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和歷史文化魅力,并將這些內化為自身的人文修養,為培養健康的情感、塑造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礎。
愛因斯坦曾說過:“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學生可以成為有用的機器,但是不可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社會倫理、準則)有所理解并產生強烈表情,那是最基本的。”因此,搞好單科教育是遠遠不夠的,還應注重人的全面協調發展。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善于打破學科界限,加強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溝通,尤其要重視歷史文化知識在語文教學實踐中的應用,引導學生接受和傳承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激發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和質量,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審美情趣,提高人文修養,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江蘇:江蘇省教育廳,2009.
[2]朱紹禹.中學語文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杜惠潔、(德)舒爾茨.德國跨學科教學理念與教學設計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5,(08).
[4]康畢華.淺議歷史知識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0.
[5]金滿銀.歷史文化知識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芻議[D].貴陽:貴州師范大學,2014.
[6]張超琳.在職業學院語文教學中滲透歷史文化背景知識的必要性[J].今日科苑,2010,(08).
(李玲 江蘇商貿職業學院基礎教學部副教授 226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