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琳
摘 要:設問突破、交互融合,追問設計、升華意義,使生本在言意融合中走向課堂精致;拓展學生的期待視野、利用學生的期待差異能夠實現師生在悅納融合中走向母語親近。文章研究基于“視域融合”視角的古詩教學變革。
關鍵詞:視域融合;視角;古詩教學;變革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2-0056-01
“視域融合”概念是由德國哲學家伽達默爾首先提出,“視域”就是看視的區域,這個區域,涵蓋了從某一點出發所能看到的一切。這個“視域”既是固定的,也是不固定的;既是有界的,同時又是無界的。其中的靈動與字短情長的古詩文有著相契合的磁場。通過哲學解釋“視域融合”的觀點來探尋古詩教學變革,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變革視角。
一、生本在言意融合中走向課堂精致
文本,是兒童學習的“跳板”。而古詩作為一種有節奏、有意象的承載,更像一條蜿蜒而下的河,古詩的意蘊就在讀者的不斷理解、闡釋中得以傳承和豐盈。正如文藝理論家姚斯所說:“第一個讀者的理解將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鏈上被充實和豐富,一部作品的歷史意義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得以證實?!?/p>
(1) 設問突破,交互融合。文本是一個話語系統,是一連串具有潛在意義的形態符號。“讀者帶著自身的前見指向文本,視域或保持不變,或發生遷移”,這種融合是水中有月、月中有水的交融,它并非文本與作者單行的向讀者灌輸意向的過程,而是相互溝通與動態建構的過程。通過“設問”作為突破口介入,巧妙融合,打破學生課堂上“局外人”的疏離感,抓住“言”與“意”相互寄托的關系,以設置問題情境的方法,喚起學生的閱讀敏感和期待視野,從而進行融會貫通。
(2) 追問設計,升華意義?!罢l想尋求理解,誰就必須反過來追問我說話背后的東西”伽達默爾這番話啟發我們:文本在對讀者開放、接納的過程中,也需要彼此在追問中使對話深入下去。追問所提出的問題,必須是結合時代現狀所提出的,具有提升思維、提升認知、提升發展的空間。古詩教學時的追問,意味著學生與文本實現第二階段的融合。以《清平樂?村居》教學為例,教師以“你認為詩中一家五口誰最幸?!卑l問,學生們只說到小兒子和老夫妻很幸福。教師啟發性地追問:“大兒子在炎炎烈日下,衣服都浸濕了,二兒子編著雞籠,手都磨出繭,他們難道就不幸福了嗎?”通過討論,立刻如水中激石,越來越多的同學從自身生活經驗出發都能說出自己的想法。然后進行創作背景補充。再追問:“此情此景下,辛棄疾憧憬的幸福是什么?”這樣的追問設計,讓學生對于幸福的解讀更加多元化、深層次,尊重了學生閱讀的“個性化”。追問,使學生的視域再次被打開、文本的視域再次被延展,兩者不斷碰撞交流,實現“視域融合”,產生兒童視野里對古詩更立體的認識。
二、師生在悅納融合中走向母語親近
(1)拓展學生的期待視野。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期待視野是學生閱讀心理上的一種既定的結構圖示,是學習動機在語文教學中的一種具體反應。在古詩教學中,關注學生的期待視野意在突出兒童在教學中的話語權。學生的期待視野是隱藏在閱讀活動中,推動進程的“影子”,是發揮著引導閱讀方向、索引情感動態的“地圖”。首先,以誦傳情,感受古詩節奏之美。古代誦讀古詩基本采用吟誦的方式,類似于歌唱的形式,這也是古詩藝術中值得關注的亮點之一。雖然我們不能完全還原古人的吟誦方式,但是“視域融合”中提到“前見與時間距離的融合達成了理解的可能性”,也就是我們可以巧借現下的流行歌曲大膽衍生,用時尚元素的結合讓古詩以活潑的身份走進孩子們的視野。其次,領略意境,聽詩人弦外之音。為實現視域融合,文本視域與學生視域、教者視域必須彼此敞開,相互接納,在固步自封的視域中是無法自由、平等對話,生成創新的。例如,吟唱“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讓學生體驗到陶淵明關于生命的超然;從《泊船瓜洲》的一個“綠”字,看見春風吹綠整個江南水鄉的力量。意境的融合,能夠實現知識由此及彼的遷移類化,感受到詩人的弦外之音。
(2)利用學生的期待差異。特級教師孫雙金老師在教學李白的《贈汪倫》時,有一個非常精彩的環節。師: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我來讀詩,你們能不能再發現一些問題(朗讀詩句)。李白這時已經來到了哪里?你的問題是什么?生:為什么李白要走的時候才來送別?師:聽到沒有?為什么要在李白離開汪倫家,來到桃花潭坐到船上,才來送行?你會這樣送客嗎?在教學時,教師和學生作為讀者,其視域與本文的視域在共同閱讀中時而融合,時而分歧,處于不斷的變化發展,然后會經過同化、順應的過程,即打破原有的平衡,在批評中動態生成,構建新的平衡,形成新的視域。“一種尋求缺失的連接的無言邀請”,從心理特征來講,兒童與成年人無論是審美情趣,還是審美能力都存在沖突,通俗地說就是興趣點不同?!耙曈蛉诤稀毕碌墓旁娊虒W就是兒童期待視野不斷接納、調整和變化的過程。
三、結束語
以哲學解釋“視域融合”的觀點來探尋古詩教學變革,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變革視角。“視域融合”理論下重構的古詩教學,有其特定教學取向和教學追求,通過對古詩這一特殊文體的不斷格物致知,來滿足兒童的生長需求,實現古詩文課堂的靈活性與張力的復蘇。
參考文獻:
[1]葉淑珍.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11(28).
[2]于迪.小學語文詩歌教學研究[D].渤海大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