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生習作是聾生運用自己的智慧語言描繪美麗夢想、表述心靈感悟、傾訴真情實感的重要形式。可是初中聾生習作水平較低,往往“詞不達意”,若想創作出一篇優美的文章更是難上加難。如何提高他們的習作水平,是擺在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較大難題。筆者在學習鑒賞詩歌的過程中,發現運用詩歌的創作靈感,拓展學生思維,引導聾生思考、表達,能夠很好地提升聾生的習作水平。于是筆者開始在作文教學中進行了嘗試。
一、激發興趣,陶冶情操,親近文學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以詩歌激發聾生習作的興趣,讓聾生積極參與進來,產生想表達的熱情,借此機會引導聾生習作。如在引導聾生品味優美的片段時,“那浪漫的天真,詼諧的幽默,發際蕩漾著情感的波瀾,更閃爍著智慧的靈光。”聾生在品味中能直覺地感受到其中蘊涵的趣味,體會到喜悅、動人的情感,領略到健康、樸實的美感。這樣不僅能滿足聾生好奇的天性,更能透過自身敏銳的想象力,感受文學的魅力,感受到實際生活的優雅、愉悅和人情味。聾生感受到詩歌的趣味,就有了對美的追求。讀到美好的詩篇,便會喚起心中的愛,感受真、善、美,憎恨假、惡、丑,增強聾生辨別事物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質。他們就會更加熱愛生活,立志創造美好的生活。有了對生活的追求,就會產生寫作的沖動。
二、閱讀體驗,增強習作感受能力
良好、深刻的感受能力是寫好文章的第一要義。一個掌握了足夠詞匯量的聾生也許能夠寫出精彩的句子和段落,但是只有學會感受的聾生才能寫出有真情實感的好文章。鑒賞詩歌是一個視覺閱讀、思想感悟的過程。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在引領聾生進入詩的意境,感受詩人思想熏陶的美妙進程中,詩人那明亮的眼睛,靈敏的感覺,真切的情感,深刻的思考……都將使聾生的感受能力、觀察能力得到重新建構、優化升級。聾生實際生活比較單調,感受生活、體驗生活的閱歷比較膚淺。教師在引導聾生鑒賞詩歌、閱讀體驗的過程中,應考慮聾生身心發展規律,盡可能的貼近聾生的生活,有親身經歷的片段。如“香爐”、“生紫煙”兩個詞聾生在生活中很少接觸。若要聾生理解“香爐”的概念,可以借助寺廟的香爐場景,以景入情,撥動聾生的思緒,感受大自然的風光美,達到理解“生紫煙”的目的。教師不能片面地要求他們背誦好詞好句、作文片段,應引導他們的思想進入作者的意境,方可體會作者的意圖。經過一番的體驗,鼓勵聾生通過觀察、感悟,用自己的思想去表達,形成一個完整的觀察、體驗、感悟、創作的思維訓練過程,增強他們的習作感受力。
三、培養語言感受能力,提高習作素養
教師引導聾生鑒賞詩歌的過程,培養了聾生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能力,增強了語言感受能力,學到了精練簡約的語言表達形式、聲韻節律,創作靈感的方式、方法。體驗詩歌獨有的感情抒發的方式,聾生將其所感、所思、所悟,運用到平時的習作中,文章就會很有韻味。如:鑒賞“飛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銀河落九天”,如何體現“飛流直下”,教師引導聾生鑒賞詩歌的過程中,觀察如“黃果樹瀑布”一瀉千里的視頻。通過視覺的感受、沖擊,培養了聾生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能力,增強了語言感受能力。“疑似”學生很難理解,聾生僅僅認為是“懷疑”的意思。教師應帶著聾生把游覽山水的情感,滲透到詩歌鑒賞中,就不難理解“疑似”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了。這對于訓練聾生語感表達,提高聾生的習作素養很有好處。
四、開拓寫作思路,提高寫作能力
有些聾生的習作內容貧乏,寫法單調,思路狹隘閉塞,其原因之一就在于缺乏聯想和想象。筆者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了訓練,如:《登鸛雀樓》中“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鑒賞過程中,帶著疑問“白日怎么能來到山的盡頭?能看到黃河匯入大海嗎?”在詩歌鑒賞中,聾生通過對詩歌的品讀,回味,腦海中就會產生與之相對應的意象。習作塑造形象的過程中,能把握文章的基本構造、用詞的準確性和生動性,這就是對聾生習作水平的最大促進。聾生通過觀察生活、思考、聯想和想象,把觀察到的感性的東西作詩意的“升華”,再次展開聯想和想象,寫出來的作文才有深度。聾生欣賞到詩歌的瑰麗精巧,會萌發一種想通過學習詩歌來傾訴自身感情的渴望。教師要準確把握聾生的思維動態,順應聾生的興趣遷移,給聾生創造一定的環境,認真引導,鼓勵聾生大膽表達。在學習《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根據聾生(大部分屬留守兒童)獨自在家或者跟隨老年人,每到節假日,想父母的真實感受,來引導聾生給父母寫信,表達對父母的思念之情。由于是聾生真實的感情流露,總會用到優美的詞句。教師針對聾生的措辭,加以提煉,再反饋給聾生。經過老師的“修飾”,再讓聾生回到作文中,就會為其下次習作提供思路。
總之,學習鑒賞詩歌的過程中,教師要誘發學生運用詩歌的創作靈感,拓展學生思維,引導聾生進行思考、表達,從而促進聾生習作能力的不斷提高。
(劉成禮 江蘇省豐縣特殊教育中心 221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