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瑞
摘要:小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在學校接受知識教育的同時,教師也要注重對學生的情感、品質、態度和意志的培養,做到教書育人。語文是一門情感性很強的學科,語文教材是從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出發精心選擇的,在課堂閱讀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機地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培養學生良好品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關鍵詞:閱讀;心理健康;實踐
小學語文學科作為基礎學科重中之重,其獨特的學科特點,決定了其在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獨特優勢。小學語文教師應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精心選擇切入點,精準找到結合點,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積極因素,敏銳捕捉學生的心理教育契機,采用多種教育實踐活動,讓心理健康教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自然地、有機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
一、積極學習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提高自身修養,用教師優質的人格魅力感染學生語文教師的教育實踐活動應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為基礎,優秀的教師其優雅的人格魅力影響著學生的情感與個性品質的發展,對學生良好的精神品質具有啟蒙作用。小學語文教師由于其面對的教育對象的特殊性,更應該抓住機遇利用自身優秀的人格的張力感染和教育學生,排除學習障礙,消除消極情緒,培育健康陽光的心理環境,增強學生對人、對社會、對自然強烈的責任感和建設未來的使命感。
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客觀的面對自己所處的地位,肩負的重任,積極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知識水品的同時,更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素質的修養,力求通過言傳身教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二、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想更好地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運用有效的教學方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民主和激勵的方式指導和施教,將教學的知識點貫穿于整個課堂,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體驗和對文章的感悟理解,以激勵的態度引導學生,鼓舞人心的表揚,耐心真誠的傾聽,認真接受學生的表達和建議,引起學生的共鳴,學生才能真實地表達自己的觀點,使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想說就說,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讓學生感覺有成就感,學有所樂、學有所思,積極思考。引導學生對教材中的人物、事件細細體味,以書中的英雄作為自己行動的楷模,正確認識自己,鍛煉自己的意志,養成沉著冷靜、自信樂觀、勇敢堅定等優秀的心理品質。
三、優化課堂教學環節,滲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在閱讀活動中,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合理的設置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的熱情和能力,達到在閱讀中悟理,在評價中審美,正確看待自己,鼓勵學生自我評價,發表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見解,這有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開展學生互相評價,同學的評價是滿足學生“歸屬需求”的主要途徑,教師要通過多種方式讓學生進行雙向交流,相互評價,共同提高心理素質;
(二)小學語文課本中有許多描寫英雄及優秀人物的文章,同時也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奮學習為人類做出貢獻的科學家;有保家衛國的民族英雄;有心地善良的農民等,古今中外無所不包,可采取讀中感悟的方法,設計說話練習,抓住描寫的語言、動作和神態的語句,引導學生細細體味,使學生油然而生欽佩之情,向英雄學習遇事不慌、沉著冷靜、勇敢堅定等心理品質,心靈得到了凈化,情操得到了陶冶,胸懷更加寬廣,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結合事例,恰當評價,避免空洞的說教。如《半截蠟燭中》一文主要體現了伯諾德夫人一家在與敵人斗爭時的沉著,勇敢和機敏,組織學生對人物的行為評論,體會人物的愛國精神,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
四、閱讀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內容中的心理因素。語文是文化之根,是人們交往和學習其它學科的基礎,是歷史傳承的載體,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教材中大量典范精美的作品,給學生以心理上的體驗。具體的有直取,有些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很明顯,可以直接利用,如《一定要爭氣》一文,童第周成功后的語言,直接表現出了強烈的民族自信心;挖掘,有此教材所包含的心理信息比較隱蔽,須深入分析,細心尋找,挖掘積極的心理教育因素,如復雜的人物性格,典型的細節描寫,回味無窮的結尾等;拓展,有些教材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太明顯 ,既不能直取,挖掘又不太合適,可以從中拓展,找出言與彼指之間的結合點。如《落花生》一文,字面上寫的是花生,實際折射的是那種不求虛名、默默奉獻的人生信念。
五、注重行為實踐,鞏固課堂心理健康教育成果。行為實踐是思想的體現,閱讀中體會的精神品質,只有通過在生活中實踐才能變成自己的。通過實踐可以強化學生對事物的認識,深化對事物的理解,同時加強了自控能力,保持良好積極的心態,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他們在活動中去調節去實踐,發現自身的缺點,感受和諧的關系在與人交往的有利作用。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要重視課后的延伸,讓學生把閱讀中所得付諸到實踐活動中,讓學生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培養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和教育改革的突破口。語文教師要充分利用語文學科互動性強,開放多樣的課堂優勢,將語文學科的人文工具性,載體性發揮到淋漓,巧妙地在其教學過程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還能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我堅信,常常以教育上的巨大不幸和失敗而告終的學校內許許多多的沖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師不善于與學生交往。”可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能不能和孩子有效互動,也是實施教學活動中的關鍵,試想:整天板著臉一副盛氣凌人樣子的教師,怎能有效的實施心理教育?那些稚嫩的小心靈怎么能將遇到的挫折敞開心扉的傾訴給老師?所以,小學語文老師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學生有效交流,掌握其心理動態,結合課堂教學,適宜的將教學任務和人格培養集合起來,關心、維護孩子的心理健康,讓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成為建設中有用的人才。
參考文獻
[1]袁麗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5.
[2]羅宣武.略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心理[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3,(31):304-304.
[3]徐浩.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J].課外閱讀:中旬,2011,(12):8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