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摘要:本文結合學校經典誦讀的開展和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從經典誦讀的意義、如何激發小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以及指導誦讀經典的方法三個方面來闡述對經典誦讀的認識與實踐,期待對推廣小學經典誦讀有一定啟迪性和示范性。
關鍵詞:小學;經典誦讀;興趣;方法
經典是一個民族、一個時代最有意義最有價值的著作。它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其中蘊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可以規范我們立身行事的準則。誦讀經典對兒童啟迪智慧,陶冶性情,培養良好習慣和塑造人格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我校的校訓是“一切為了明天”,兒童是明天的太陽,如何托起明天的太陽,為孩子打造一個美好的未來,是每一個教師身上肩負的神圣責任。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既可以陶冶學生的性靈,開闊他們的心胸,又可以端正他們的品行,為學生的明天奠定基礎。
一、用經典打造“三心”:仁愛心、進取心、責任心
誦讀經典對人成長的作用主要在于心靈滋養,我國教育學者朱永新先生認為:“學生階段是人生讀書的黃金時光,要讓學生大致瀏覽和把握人類文明中最經典、最精華的內容,這已經不是一種單純的讀書行為,他對學生良好德性的養成具有深遠意義。”
經典誦讀能提升學生素質,孩子們在經典誦讀過程中,不僅學會了許多千古名句、經典名篇,而且逐漸形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還潛移默化地受到中華民族精神的熏陶,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圣人的言行來規范自己的言行,逐漸地養成了仁愛心、進取心、責任心。
1.仁愛心
中國傳統經典文化中蘊藏著豐富的內涵,儒學以“仁”為思想核心,倡導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自然和諧。仁愛的根本在哪?在孝道。“百善孝為先”、“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一個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長輩,才能在外尊敬師長、團結同學、關心他人,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孝”再延伸上來,“凡是人,皆須愛”,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將心比心”學生只有從小懂得互助,懂得互愛,才能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我們充分利用主題班會、黑板報、文化櫥窗、廣播站進行廣泛地宣傳,利用晨讀、課間、課外活動時間進行形式多樣地誦讀,讓校園的一草一木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讓傳統經典文化的誦讀成為學校亮麗的風景。
2、進取心
中華傳統經典寶庫中有不少積極進取、有所作為的經典案例。“懸梁刺股”、“囊螢映雪”是關于勤學的故事;“鴻鵠高飛,一舉千里”,“志當存高遠”教育學生要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教導學生珍惜時間,不虛度光陰。經典還有助于學生在成長中懂得如何把握人生方向和掌握目標。簡單舉例說,經常鼓勵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想到古人說的“遇到困難應當愈挫愈勇”,就會勉勵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難過。孟子說道:“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只要記起這樣的話就會認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會自暴自棄,還會勇于承擔一切困難和艱辛。
3、責任心
責任無處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個崗位。父母養兒育女,兒女孝敬父母,老師教書育人,學生尊師好學,醫生救死扶傷,軍人保家衛國。人在社會中生存,就必然要對自己、對家庭、對集體、對祖國承擔并履行一定的責任。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都是為國家、人民利益而甘愿犧牲個人利益,無私奉獻的高尚品格,自古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贊揚。我校通過舉行豐富多彩的經典誦讀活動,對學生進行教育,使得一些經典名句時刻縈繞在學生耳中,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要做個有責任心的人。
二、激發小學生誦讀經典的興趣
興趣是學生的動力,學生只有對所學的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調動起學習積極性,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從而產生內動力,增強學習動機,提高學習效果。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有興趣則事半功倍,無興趣則事倍功半。要想讓學生堅持長期誦讀經典,不僅需要意志力,更需要老師通過大量生動有趣的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讓他們自覺自愿地加入到誦讀行列,這樣的誦讀才能更有持久性。在教學中,老師可以通過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興趣。
1.直觀演示
多媒體具有生動、可變、直觀性強等特點,學校每個教室都配備了電腦、電視機,將多媒體運用于經典誦讀,能大大降低學生對經典的畏難情緒,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比如教學生誦讀經典古詩時,網上有豐富的資源,不僅圖文并茂,并配有深情的朗讀,老師讓學生一邊欣賞圖畫的美景,一邊跟著電腦抑揚頓挫地朗誦古詩,學生在反復地誦讀中,那些千錘百煉的文字深深地嵌入了他們的腦海,同時也增強了語感。另外在引導學生誦讀《三字經》、《論語》等古代經典時,先在課前尋找網上的視頻資源,讓學生在誦讀前觀看,這樣,生動的情節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對原文的解釋,還能減低學生理解的難度,學生也更加愿意誦讀了。前段時間許多學生觀看了電影大片《赤壁》,老師利用此契機,引導學生誦讀電影片頭杜牧的古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及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學生認為這些經典詩詞與他們距離并不遙遠,所以讀得興趣盎然。
2.故事引路
根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更容易接受形象化的學習內容,對于有故事情節的學習材料更情有獨鐘。老師要利用這一特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投入到文學世界之中,逐漸產生對經典的興趣。比如,引導低年級學生讀成語故事,可以把相關故事給學生娓娓道來。要讓學生了解“一鼓作氣”的意思,老師先給學生講春秋時期魯國軍隊在曹劌的指揮下打敗齊軍的故事,告訴學生要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事情做完,聽完故事后,又相機教育學生做事不要拖拖拉拉,更不能半途而廢。此外,要引導小學中高年級學生讀古代名著,老師先將名著中的精彩情節講給學生聽,激發他們的閱讀欲望。讓學生讀《三國演義》,就先給他們講草船借箭、割須棄袍、增灶退兵、七擒孟獲等故事,一旦這些生動的故事傳遞到學生的頭腦中,他們就情不自禁地去尋找原著,從而實現主動閱讀名著。
3.學生示范
在一個班上,總有一些學生的學習能力較強,他們能夠先于其他同學完成經典學習任務,也有能力為他人做出示范。這樣的學生,老師如果能大膽啟用,讓他們做小老師,傳授經典,比單純教師講授效果更好。在朗誦時,有學生將作品繪聲繪色、抑揚頓挫地誦讀出來,其他同學定能體會到語言之美、意境之美,從而對經典也就產生了喜愛之情;在背誦時,有學生能將一定篇幅的文章行云流水般背出來,一定會引起班內同學的驚嘆,也會躍躍欲試,參與到誦讀之中;在表演時,大家會被他們所營造的神奇境界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經典誦讀的行列中來。在學生示范的過程中,老師給予熱情地鼓勵,號召更多同學走上講臺,參與到經典誦讀的行列,為其他人示范,這樣會使學生示范的作用更加明顯。
三、指導小學生誦讀經典的基本方法
1. 營造環境、展示經典
人類的任何活動都離不開某種環境,周圍的一切都會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動。“昔孟母,擇鄰處。”孟母的故事說明了環境的重要性。營造校園環境,打造儒雅書香校園,“讓每一塊墻壁都說話,讓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在校園里、教室里張貼名人畫像、名詩佳句,并定時更換,草坪、花圃的柵欄、路燈柱等都寫上了詩意的語言,將《論語》、《弟子規》、唐宋詩詞等詩、文學作品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內容,板報、櫥窗、走廊常年刊錄。讓學生時時刻刻與孔子、孟子、屈原、李白等古代圣賢對話,讓校園的一草一木都充滿著耐人尋味的詩情畫意,讓傳統經典文化的誦讀成為一種隨時皆可行的事情。
2. 課堂教學、滲透經典
語文教學承載著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和人文素養的培養,語文教材不僅內涵豐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在教學中要結合單元主題,補充相應的經典,讓經典滲透到課堂中。如在教完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學生感嘆時間如流,光陰易逝,便讓學生廣泛地收集珍惜時間的經典詩詞,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好讀書不好讀書,好讀書不好讀書。”并在課堂上進行交流,積累惜時的經典名言。如讀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可聯系到岳飛的《滿江紅》、陸游的《示兒》等有關愛國名篇,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并在對比誦讀中強化記憶效果。
3. 開展活動、趣讀經典
小學生活潑活動,只有生動有趣的活動才會深深吸引他們、才能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因而教師要注重學生朗讀方法的趣味化。可采用故事法、表演法、詩文配畫法、比賽競爭法等多種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在活動中樂學成誦。
(1) 經典背誦、分段比賽
新課程標準中“要求1~6年級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7~9年級學生背誦80篇(段),合計240篇(段)。誦讀經典無疑是積累語文素材的重要方式。古往今來的許多國學大師,都具有博聞強記的特點。巴金誦讀《古文觀止》200篇,才有了《家》、《春》、《秋》等文學鴻著;茅盾能將《紅樓夢》倒背如流;錢鐘書也能任意抽出一段來,不假思索地背出來。正因為他們頭腦中儲存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識,做起學問、寫起文章來才能旁征博引,成為一代大家。
為了使學生學習經典詩文不枯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們學校分年級段進行了經典詩詞誦讀大賽。學校給各班發給經典詩詞,熟讀成誦后,各班先進行初賽,讓每個學生都參與上臺,然后選取優秀代表參加學校組織的復賽,分年級評選優秀個人獎和優秀集體獎,并設立“最佳普通話獎”、“最佳形象獎”、“最佳感情獎”等多種獎項,賽后,通過學校廣播讓“誦讀明星”帶領全校學生進行形式多樣的誦讀。實踐證明,多種形式的誦讀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在誦讀中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意境美、韻律美,從而親近母語,敬仰中華悠久文化,受到美的熏陶。
(2)經典收集、借助佳節
我們國家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春節、元宵、端午、中秋、清明、重陽都是中國人的傳統佳節。為慶祝傳統佳節,可發動學生收集有關的經典作品,或摘抄、或上臺交流、或辦手抄報。我校在清明前夕布置學生利用各種手段收集清明節的資料,在周五的班會活動中,學生集體收聽完“清明的來歷”廣播故事會后,又分班進行活動展示,學校還組織清明追思活動,每班選取部分優秀學生赴長沙烈士公園掃墓,活動后,還開展了主題征文活動。在活動中,學生既了解我國傳統佳節的來歷、風俗習慣,又積累了經典文化。
(3)經典競賽、鼓勵運用
競賽是常見的活動形式,在競賽中,由于有了比賽的緊張性和取勝的動力,學生會調動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精力搜尋記憶庫,將儲存在腦海中的經典內容釋放出來。我利用學生好勝心強的特點,開展了“比誰記得牢”、“比誰講得好”、“比誰讀得多”、“比誰收獲大”等競賽活動,以“比”促“讀”。還通過記讀書筆記、讀書匯報等競賽提高學生經典誦讀的質量。
(4)經典演繹、載歌載舞
在一些主體性的活動中,經典與藝術形式相結合,造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生動的新節目,提高了學生學習經典的興趣。在婁底市舉行的文藝匯演中,學校的節目就是歌表演《春曉》。經過新譜曲后的經典內容,在學生的心目中,此時變得活潑靈動,當臺上小演員一邊聲情并茂地朗誦,一邊用優美的舞姿展示經典所蘊含的韻味時,臺下的觀眾也一起搖頭晃腦地跟著誦讀,“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臺上臺下已渾然一體,共同沉浸在經典所創設的意境之中。
參考文獻:
[1]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素沂.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J).安徽文學,2007,(12):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