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金波
摘 要:余額寶的面世標志著互聯網金融時代的來臨,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微小而美好的變化,也對現有的金融課程體系帶來了沖擊,為了培養出適合不斷發展變化的互聯網金融人才,必須構建創新的互聯網金融實踐課程體系,讓學生能夠學好互聯網金融知識,服務好社會、服務好企業。
關鍵詞:創新;互聯網金融;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187-02
2013年6月余額寶的橫空出世,被普遍認為開創了互聯網金融元年。隨后,P2P網絡貸款、眾籌、京東白條、螞蟻借唄、移動支付等產品相繼走入人們的生活,各種互聯網金融產品和服務正在加速滲透各類消費場景,為用戶持續帶來微小而美好的變化,并帶動互聯網金融向前發展。
一、互聯網金融現狀
互聯網金融是指傳統金融機構與互聯網企業利用互聯網技術、信息通信技術、大數據技術實現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新興領域[1]。
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需要擁抱新經濟、新常態,而新經濟、新常態呼喚互聯網金融。根據艾瑞咨詢、易觀國際相關數據顯示,2016第一季度中國第三方移動支付交易規模達到62011.3億元,環比增長33.4%。2016年第二季度中國P2P網貸市場交易總量達到4541.5億元,環比增長26.1%。2016年上半年,全國眾籌成功項目數為15256個,成功項目融資額達到79.76億元。可以說,互聯網金融對人們生活的影響是全方位的,已滲透到方方面面。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相比,有其自身的特點,如表1所示。
表1 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對比
互聯網金融傳統金融
思想文化開放平等,多頻次小額交易節奏及團隊價值觀等級觀念強,依賴大客戶
規模規模較小,國內互聯網金融公司中最具影響的阿里金融累計發放貸款約2000多億規模較大,工商銀行2015年放貸2.76萬億
優勢更靈活快捷,根據客戶需求提供個性化的金融服務風險管控好,實力雄厚
主要服務對象小微企業及個人大中企業及少數優質個人客戶
銷售模式PC端和手機端,成本較低龐大的物理網點,成本高
二、互聯網金融給金融專業課程帶來的影響
(一)金融專業課程內容體系受到沖擊
金融學屬于應用經濟學下面的一個二級學科,傳統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突出技術性和專業性特點。以金融專業開設的銀行實務類課程為例,其內容結構以傳統銀行業務為軸線,主要包括一般存貸款、簡單外匯買賣、貿易融資等,這些業務靠銀行的大量網點來實現。
互聯網金融的業務基本上依靠PC端和手機端來完成,不依賴銀行或金融機構的物理網點。在互聯網金融的沖擊下,傳統的金融專業課程體系不能適應互聯網金融的需求,金融專業課程內容體系必須更新。互聯網金融產品的介入,加快了利率市場化的步伐,還沖擊著傳統銀行在支付結算類、融資類、投資理財類等領域的市場壟斷;改變了人們的消費行為,很多人的日常消費已經無現金,基本實現數字化、移動化。當下的客戶有更多的渠道和途徑去選擇獲利空間,買基金、在線支付、轉賬匯款、擔保交易、繳費、移動支付等環節也有更多的服務需求[2]。傳統金融專業的課程內容體系需要與時俱進,汲取新思想,擁抱新變化,滿足互聯網金融的需求。
(二)課程設置及教學實踐性不夠
當前金融專業的課程設置所采用的模式多為“三段式”,即“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課程設置時,只重視金融專業學科系統的完整性,而不考慮或者很少考慮金融專業的實踐性,造成實踐與理論之間脫節。
在金融專業課程教學實踐中,通常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講,學生在課堂上聽。少數的實踐也是老師讓學生進行網上模擬,真正的走進銀行、證券公司、基金公司、互聯網金融公司的實踐機會很少,學生的動手能力難以得到真正的提高。
這種傳統的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遠不能滿足互聯網金融行業的需求,跟不上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前進步伐。
(三)人才培養質量難以達到互聯網金融崗位技能要求
與傳統金融行業相比,互聯網金融行業需要的人才應橫跨互聯網行業與金融行業兩個領域,具備計算機科學、經濟學、信息技術學、法律等多個學科背景。學生需要具有資源整合的能力,以互聯網思維指引相關工作。
目前,大部分學校開設的互聯網金融專業只是金融學的一個培養方向,很多老師都是以前的金融學老師,并不熟悉互聯網金融的運轉模式,也不了解互聯網金融市場對人才的要求,更加沒有互聯網金融實踐操作經驗,所授知識主要集中在理論方面,自身所需技能與互聯網金融專業并不匹配[3]。互聯網金融類選修課程數量很少,質量不夠高,學生的選擇范圍有限,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未能體現“互聯網+金融”的特色,培養出來的學生難以掌握互聯網金融的相關知識和實踐能力,人才培養質量有待提高。
三、互聯網金融創新實踐課程體系構建
(一)構建創新、科學、實踐的互聯網金融課程體系
金融業務及互聯網金融業務都是實踐性很強的工作,需要學生能夠靈活運用專業知識,有解決實際互聯網金融問題的能力,能夠自我提升,適應快速發展的互聯網金融工作。要培養這樣的學生,必須構建創新、科學、實踐的互聯網金融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本課程體系包括三大塊,分別是理論課程體系、創新課程體系和實踐課程體系,分別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學習能力和社會能力,構建一個創新型、科學型、實踐型的課程體系,使學生既掌握了理論知識,又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成為一個創新型、應用型、實踐型的互聯網金融人才。
(二)針對實際問題,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激發學生興趣
互聯網金融仍在實踐中不斷變化發展。現在的大學生基本上都是95后,是伴隨著互聯網長大的一代,他們思維活躍、個性化突出、有創意、有想法、容易接受新事物。互聯網金融專業的理論知識大都比較枯燥,要想使學生對互聯網金融感興趣并學好。教師應當從實際互聯網金融應用尋找切入點,根據教學實際,運用身邊真實存在的案例,利用學生對于新生事物的好奇心,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有效引導,提高學習興趣,提升教學效率[4]。
比如對于“互聯網金融產品”內容的學習,教師可通過分組形式,安排學生帶著問題去查找相關的互聯網金融產品,如查看傳統銀行(工行等)如何提供手機銀行服務,手機銀行的特色是什么,與支付寶相比有何優勢和不足;查看新型的P2P公司人人貸如何募集資金,如何貸款,如何進行風險控制;查看支付寶有那些功能,螞蟻信用如何評級,螞蟻花唄如何設置額度;并將查到的信息通過PPT形式在班上做交流,增強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同時,老師對學生的作業進行點評講解,讓學生對互聯網金融企業及產品、服務有一個實際的認識,能真正了解互聯網金融企業及產品、服務,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學習。
(三)資源共享,構建校企對接的實訓教學體系
在飛速發展和變化的互聯網時代,互聯網金融的實訓環節應該是“校內校外兩手抓”。校內實訓應開展互聯網大金融綜合實訓,通過模擬互聯網金融市場,創造真實性的場景,學生扮演產品開發者、系統維護者、用戶對互聯網金融服務進行模擬演練,熟悉互聯網金融產品。校外實訓方面,根據互聯網金融行業信息化發展的大趨勢以及金融行業的開放性特點,高校應加深與政府、金融機構、互聯網企業及行業協會等方面的協同配合,尋找“校——政——行——企”通力合作的培養模式,由四方共同開發、設計互聯網金融專業實踐能力體系標準,讓學生有機會走進互聯網金融企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將所學知識實實在在應用在企業里面,將創新能力、實踐能力與素質培養作為教學體系設計的重要內容貫穿于實訓教育的始終、融入專業學習的各個方面。高校還可借助區域優勢,以多渠道、多專業合作的方式進行復合型互聯網金融人才培養,不斷地更新互聯網金融人才實踐培養方案,以滿足互聯網金融行業不斷發展與創新對人才的需求[5]。
四、結語
互聯網金融時代已經來臨,它已經深入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而互聯網金融人才尤其是創新型、實踐型互聯網金融人才不多,作為培養學生的高校,必須更新培養理念,開發設計出互聯網金融創新型、實踐型人才培養方案,讓學生能夠確實掌握互聯網金融技能,服務社會、服務企業,促進互聯網金融的發展。
(作者單位:漢口學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
本文系漢口學院校級教學研究項目“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下互聯網金融實踐課程體系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互聯網金融.http://baike.baidu.com/item/互聯網金融/7040983
[2]朱維巍,董瑞麗.互聯網金融背景下高職金融專業課程改革探析[J].教育與職業,2016(3):91-93.
[3]寧淞柏,寧文蘭.我國互聯網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分析及建議[J].商業故事,2016(9):104-105.
[4]柯戈.基于互聯網金融背景下的高職院金融專業課程改革研究[J].時代金融,2016(7):22-23.
[5]張艷英,羅薇薇.互聯網時代復合型金融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6(3):4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