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承武房利利
摘 要: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結合部分師生沖突的實例,尋找師生矛盾產生的原因,倡導從加強師德建設,營造尊師重教氛圍,構建交流平臺,完善教師法律制度等四個方面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關鍵詞:師生關系;師生沖突
中圖分類號:G456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212-01
一、前言
隨著素質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師不僅是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者”,還是“家長的代理人”,更是學生的“朋友、知己”。師生之間的關系也由傳統的“師道尊嚴”轉變為“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無疑是教育的巨大進步,是師生關系發展的方向。但是,最近有關“不和諧”師生關系的報道屢見不鮮,使本該其樂融融的師生關系,爆出了許多“不和諧”的音符。雖然師生矛盾只是偶發現象,和諧仍是師生關系的主流。但究竟是什么導致了師生的不和諧?如何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二、不和諧師生關系產生的原因
(一)教師的師德修養
“重慶兩江中學數學男教師和女學生在辦公室的不雅行為事件”和“上海學生為教師打傘事件”的瘋傳和熱議,再一次將師德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個別教師的師德缺失,造成了社會對教師整體行業的不滿,影響了社會對教師的價值判斷。目前,部分學校師德教育流于形式,沒有專門的時間和內容,造成師德的嚴重缺位和失位,成為誘發不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原因。
(二)尊師重教等德育教育的缺失
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學生罵老師事件”和“學生刺傷班主任事件”側面反映出尊師重教的缺失。當前我國學校年輕教師和學生多是獨生子女,多是在家長的溺愛下長大,缺乏相應的包容和耐性,這種獨特的“雙獨生子女”現象更容易激發和升級師生之間的矛盾。教師“恨鐵不成鋼”的態度與學生對學習冷漠的態度發生激烈的碰撞,是導致不和諧師生關系的產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鄭州財經技師學校事件”中,90后教師和學生正因為缺少包容和耐心,最終導致學生受傷,教師流產的嚴重后果。
(三)交流不足產生隔閡
部分地區受到教育資源的限制,大班制教學依然存在,導致教師難以對學生進行全面的了解,各種師生矛盾的背后都隱藏著師生相互不理解的因素,這同樣是導致師生不和諧因素的重要原因。快速的生活節奏,導致教師忙于完成教學任務,家長忙于工作,教師與家長之間交流的機會很少,家長對教師工作和學生的在校表現不了解,容易造成家長在處理師生矛盾時的偏頗,造成不良影響。
(四)相關法律制度不完善
教師法和相關法律法規規定,不允許教師對學生進行任何形式的體罰和變相體罰,這意味著教師對學生只有說服教育的權利。然而,在現實的學校生活和教學過程中,教師對經常干擾教學秩序且說服教育無效的學生,往往束手無策,打不得、罵不得。往往也是對這些學生的管理導致師生關系不和諧,甚至出現所謂的“體罰”現象,使教師在輿論上處于被動的地位,繼而影響教師工作的積極性。上述現象說明教師在學校生活和教學過程中權利和義務的不匹配,教師有教書育人的職責,除說服教育之外,沒有其他任何的權限,這使教師在教育學生的過程中處于十分尷尬的境地。
三、營造和諧師生關系的途徑
造成師生關系不和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營造和諧的師生關系也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社會大環境決定了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并非一朝一夕,是一個相對長期的過程。
(一)加強教師師德教育
加強師德教育,建立師德檔案。師德教育應該成為常態,成為教師教育的重頭戲,不能因為忙而擠占德育教育時間,也不能因為教師師德無異常而放棄師德教育,必須確保教師隊伍師德高尚。加強教師德育教育既是對教師負責,也是對學生負責,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基礎。
(二)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
尊師重教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一日為師,終身如父”顯示了先賢們對教師的尊重。然而,現階段尊師重教的意識日益淡化。全面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需要家庭、學校、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將帶來不良的后果。
1、家庭方面。家長要率先做出尊師重教的示范,發揮榜樣的作用。家長是孩子永遠的“教師”,家長對待學校和教師的態度,直接影響甚至決定了學生對學校和教師的態度。針對學生在校過程中產生的問題,家長應本著尊重教師的原則,全面具體的了解事情的過程后,做出理性的判斷。而不是武斷的采用激烈的言辭質問甚至威脅、打罵教師。
2、學校方面。學校要營造尊師重教的校園文化環境。學校教育,德育為先,德育教育,尊師為首。教師是學校一切教學工作的具體組織者和實施者,學生學習的引路人。俗話說“投桃報李”,教師教授學生文化知識和做人的道理,學生尊重教師也是最起碼的要求。學校必須倡導和引導學生尊重老師、尊重學校。
3、社會方面。尊師重教要客觀公正的對待教育現象和教育問題。社會媒體是廣大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途徑,各種媒體在報道教育問題時,必須本著充分了解,客觀公正的原則,決不能為吸引公眾的眼球,斷章取義,失真報道。社會媒體需要傳播正能量,而不是負能量。對待涉及下一代教育問題的報道,更應該慎之又慎,建立必要的審批機制。
(三)建立溝通交流平臺
建立溝通交流平臺是妥善解決師生矛盾的重要途徑。在學校內部,要不斷的完善申訴制度、家長委員會制度等。建立“矛盾調解辦公室”,當師生沖突產生時,學校及時組織相應的領導、教師、學生、家長以及各方代表協商解決問題,避免矛盾升級。教育行政機構應該完善學生申訴制度、教師申訴制度等,建立教育事件仲裁制度等。對學校無法解決的師生沖突,通過調解、仲裁等多種途徑,公平、公正、合理的解決。
(四)完善教師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度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前提,完善教師的相關法規,也是保障教師有序工作的前提。國家在法律法規中,要明確規定學校和教師的責任、義務和權利。目前,我國教師針對干擾教學秩序的學生,除說服教育外沒有相應的處理權限,教育懲戒和體罰之間的界線模糊,導致教師教育學生處于無奈的尷尬境地。因此,相關教育規則必須明確教師對學生說服教育無效后,教師應有的權限,讓教師教育學生做到有法可依,避免教師在處理師生矛盾時處于被動地位。
(作者單位:1.臨沂第九中學;2.臨沂第一實驗小學)
參考文獻:
[1]崔曉虹.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策略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
[2]楊元業.試論現代師生關系和諧化[J].湖北社會科學,2005(11).
[3]李俠.新形勢下師生矛盾轉化的策略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