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式學習起源于國外,21世紀初期被引入我國。因其符合我國大力倡導的素質教育,它被廣泛推廣開來,成為高中語文教學策略方式之一。素質教育提出以來,基礎教育的教學策略就處在不斷的發展變化之中,其中合作式學習就是應運而生的事物。高中語文中實行合作式教學策略可謂是勢在必行,是語文教育事業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一、實行合作式學習的必要性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合作已是公民所必備的基本能力之一,對于當代高中生來說更是必不可少。合作式學習不僅是在社會競爭中拔得頭籌,更是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合作學習中揚長避短,小組每個成員的特長都得到發揮,那么整個小組的學習效果都能得到提升。合作式學習是21世紀大力提倡的素質教育的主要學習方式,符合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專業化以及綜合化的要求。
二、合作式學習的具體應用
關于合作式學習的必要性已做簡單的論述,本文對合作式學習的應用主要從思考—組隊—共享與K—W—L合作學習法進行分析。
(一)思考—組隊—共享合作學習法
思考—組隊—共享法基本的做法就是給學生一個命題,提供相應的材料,啟發他們深入地進行思考并闡明自己的觀點,與同伴分享自己觀點的產生過程。將其引入高中語文教學的原因在于它在鼓勵學生進行深入思考的同時,調動了小組或者是集體的力量,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對于解決課堂上有難度的問題有著積極的作用。
思想—組隊—共享法包含著素質教育對當代高中生的要求,在具體的實施之中也可有明確的步驟:1、教師根據全班的人數進行分組,每組成員編上相應的號碼1—5;2、教師給出命題,鼓勵各組進行3—5分鐘思考討論;3、每組選派代表陳述本組觀點(陳述時間有限,根據需要自定);4、教師總結,并對表現優秀的小組進行表揚。以高中蘇教版必修五語文教材的《記念劉和珍君》為例,在講述這一課的時,有個難點“魯迅是以怎樣的思想來講述‘三一八慘案的意義的?”這個問題在以往的課堂上提出后肯定是一片安靜,班上幾個積極表現自我的學生作答也是不完善。這時候就需要發揮小組的力量。四五個人一組進行深入的思考討論后,在課堂上進行一番唇槍舌戰。最后教師再進行總結,學生在激勵的討論與發言后,更會認真傾聽教師的觀點,查找自己答案的不足之處。學生課堂參與度提高,教學效果也得到提升。
(二)K—W—L合作學習法
K—W—L是英文“Know(知道的)—Want to learn(想學的)—Learned(學到的)”的縮寫。該學習法要求每一位學習者在學習之時,首先要列出對某一命題自己已經知道的內容,其次列出對于該命題自己想知道的內容,最后列出對自己想知道的內容,作出思考并與同伴進行溝通交流。K—W—L合作式學習法注重每一位學習者的知識結構的構建,合作能力的培養以及發散性思維的培養,這些都與素質教育對當代高中生的要求不謀而合。
在高中語文教學課堂上選擇K—W—L合作學習法對教學內容有一定的要求。在內容的選擇上太過簡單或難,都不利于K—W—L合作學習法的應用,選擇一些有應用價值的命題,學生知道但又知之不多,這種命題最為適用。例如蘇教版高中必修五語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這是一篇學術性報告,關于基因學生們都會有一些簡單的了解,但對其具體內容,大多數同學可能還都處于未知狀態。所以這篇文章可采用K—W—L合作學習法。選好了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步驟逐步實施。
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表格,表格大體分為“K”、“W”、“L”三部分,教師講解三部分分別所代表的含義,并讓學生在“K”中寫下自己對于基因這個命題所知道的內容:請同學們結合《人類基因組計劃及其意義》這一課,想想自己關于基因想知道的內容,并將其填寫在“W”表格之中。
1、4人或者5人為一組討論,交流自己以及小組成員的問題,以及在討論中新產生的問題,經過討論給出問題答案或者解決問題的思路。
2、填寫自己表格中的“L”欄。對于經過討論仍未解決的問題,教師給予指導或者向其它組進行提問,最終完成自己的表格填寫內容。
3、教師進行總結,對于學生沒有提到且是關鍵點的問題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同時了解學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學習內容。
K—W—L合作學習法根據每位學習者的學習需要而設計,使學習者的知識體系在學習中建立起來,鍛煉了學習者的合作能力以及表達能力。該方法僅適合于小班教學,對國內普遍的大班教學而言,仍然是有待完善,但它為語文教學策略提供了新的思路。
合作式學習在高中語文教學的應用符合素質教育發展需要,符合現代知識經濟環境下對人才的需求。對于具體合作式學習方法的不足,相信隨著社會的發展、專業人員的研究以及合作式學習的“本土化”,會得到妥善解決。
參考文獻:
[1]朱萬香.高中語文教學中的合作學習教學組織策略探析[J].教學研究,2013,(02).
(蔣亮 江蘇省宜興市陽羨高級中學 214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