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愛軍++尹國東++顧義華
古今中外的教育實踐證明,未成年時期的文化啟蒙將決定人一生的精神價值取向,如古詩所說“素絲初染,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詩詞作為中國文學藝術的瑰寶,歷久彌新。數年來,我校在詩詞誦讀與創作方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學生文學素養和道德品質的雙提高。
一、日積月累,大量誦讀,陶冶情操
詩詞歌賦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是民族文化的根基。經典詩詞簡潔而不簡單,寥寥數語卻盡顯悠長韻味,深遠意境,其中大量名句蘊含著深刻哲理和傳統美德,容易記憶、理解。“不學詩,無以言”,誦讀這些經典,并體驗、效仿,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語言,對他們開闊胸襟、啟迪智慧、豐富內涵、提升境界、弘揚美德、凈化靈魂,亦有著獨特的重要作用。本校以“誦中華經典,揚民族正氣”為向導,開展經典誦讀活動,激發學生興趣,培養良好的誦讀習慣,傳承經典,聆聽圣賢,學以踐行,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
古人云:“讀書百遍,而義自見。”葉圣陶先生也說:“學語文主要靠學生自己讀書,自己領悟。”詩歌蘊含的情感并非僅憑教師講解就能完全感受的,還需反復誦讀,方能有所感悟,有所領會。如《登鸛雀樓》,前兩句的落日、黃河,景象蒼茫闊大,卻無頹廢之氣;后兩句寫眼前實事,雖通俗,但進取之意銳不可當,通過大聲吟誦,學生就可神會。
我們利用早讀前的國學誦讀時間,一天推薦一首古詩,先讀背,再討論、講解,周五時復習一遍,并鼓勵與家長同背、與同學互教,提高興趣。日積月累,效果顯著。聽,朗朗的經典誦讀聲回蕩在校園每個角落。一年四季,經典相伴,陶情冶性。“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春風的柔情與撫慰、細雨的纏綿和奉獻、春意的盎然和生機,令人心雨紛飛;“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輕快的農家豐年曲,夏夜的寧靜與和平,讓人怡然沉醉;“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秋的壯闊,秋的高遠,使人心潮澎湃;“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冬的潔白與寥廓、壯美與浪漫,留下冬天永恒的記憶,也攝下我們心靈的律動……詩情畫意,滋養著孩子們的靈魂。
二、嘗試創作,小荷初綻,抒發情懷
常言道:“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大量的誦讀積累讓學生心中的創作激情澎湃欲出。一些思維活躍的學生開始了模仿、套作的嘗試;然而,由于詩詞創作畢竟是比較專業的技能和藝術,他們的創作在格律、韻味、意境等方面都流于形式、簡單機械。我們抓住契機,“煽風點火”將學生創作詩詞的星星之火,發展成燎原之勢,使詩詞創作成為本校提升學生文學修養的新利器,更成為創新德育形式,提升學生道德水平的新品牌。
(一)加強指導,提升創作水準
我們組織校內具有較高文學修養,且有一定詩詞創作基礎的教師,組建詩詞創作興趣小組,發動宣傳之后,學生們熱情高漲,踴躍參與;“小荷詩社”順利組建成功。嗣后,我們聘請泰興市詩詞協會會長嚴榮德等專家任本校詩社顧問,并邀其來校開設講座,對本校師生進行系統的詩詞創作指導,廣大師生的創作水平有了質的飛躍。一首首音韻和諧、格調高雅的詩詞佳作如泉涌出。
(二)搭建平臺,發揮德育功能
“詩言志,歌詠言”。孩子們的情感豐富細膩,吟誦詩歌是他們抒情達意的有效途徑,自然也便是對其進行德育熏陶的有效形式。為此,我們抓住每一次教育契機,為孩子們提供展示才華、表達心聲的舞臺,讓他們的情感在活動中升華、品德在活動中優化。
請看——
“濛濛細雨吊忠魂,紀念塔前淚滿襟。青草叢生骨何在,香花一瓣表丹心。”(顧思遙《瞻仰“十八烈士”紀念塔》)“忠貞不渝為人民,革命何曾怕喪身。怒目樓蘭呼萬歲,頭顱拋處有來人。”(周望《詠營溪十八烈士》)……“清明祭掃賽詩會”上,孩子們的詩作喊出了他們緬懷先烈,繼往開來的心聲。艱苦樸素、迎難而上內化為大多數孩子的優秀品質,追求享樂、嬌氣畏難等不良風氣日漸消失。
“十億人民擔豈輕,更憑自力勇攀登。泰山萬仞極高處,會看旌旗耀眼明。”(顧珉《慶祝“十八大”勝利召開》)“國強民富勢恢宏,九牧英豪志氣雄。華夏復興崛起夢,要憑我輩建奇功。”(段國俊《“十八大”勝利閉幕有感》)……“十八大”專題詩詞展上,同學們愛國愛黨、展望美好未來、立志報國的激情溢于言表。
“我生命原野上的河流,有的已淤塞,有的已枯竭,有的已混沌,有的已停滯成郁悶的湖泊。只有一條清澈的小河在流著——流著——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每天,在夢的兩岸,升起思念的帆!”(葉楠《愛的河流》)“思念是一個圓,媽媽便是圓心,圓上的點是我,而半徑是時間。”(周姣《思念》)……一曲曲“親情贊歌”,動人心弦。孩子們與家人間的心理距離越來越近了,刁蠻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變少了,敬老愛親的“小大人”日益增多。
其他諸如“錦繡河山”、“師恩難忘”、“理想之光”、“國慶暢想”等專題詩會都讓孩子們多方位、多角度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抒發真感情、傳遞正能量。每有佳作,我們便收入校園詩刊《小荷》,特別優秀的推薦至《泰興詩刊》《新詩》發表。此舉大大激發了同學們的創作欲望,他們吟詩作賦的勁頭更足了。
“雅言傳承文明,經典浸潤人生”,在詩詞誦讀和創作活動中,偉大的形象感染了學生,優美的意境陶冶了學生,真摯的情感凈化了學生,真是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經典誦讀成了同學們洗滌心靈的奇妙之旅。親情、友情、師生情,真情隨誦讀欣賞升華;家事、國事、天下事,心靈與吟詠品鑒共振;愛心、恒心、責任心,品質伴積累創作養成。相伴詩歌,孩子們健康成長,生活充滿芬芳。
在這一系列活動中我們特別注意了兩點,保證了活動順利、有效實施:
1.制定計劃,活動激趣
為克服誦讀及創作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本校把詩詞誦讀、創作活動納入校本課程,并制訂適合本校學生的詩詞誦寫計劃,指導學生按計劃誦讀、創作。
我們把經典詩詞分類編排,如按作者編排:李白系列、杜甫系列、蘇軾系列等;按內容編排:送別系列、懷念系列、山水系列、花鳥系列等;按德育內容編排:愛國系列、親情系列、友情系列、愛情系列、禮儀廉恥系列……讓學生誦讀最優秀的作品,同時又較有系統性。
我們在時間上給予保證,農村孩子回家大多沒人輔導,我們就堅持每天晨讀二十分鐘,每月各班舉行一次“我愛經典”主題班會,每年學校舉辦一次“我愛經典”專題大型活動,讓“經典”讀在學校、寫在學校、消化在學校。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結合各類節假日舉辦“詩詞常識競賽”、“詩詞燈謎”、“書寫經典”、“專題賽詩會”等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爐的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誦讀興趣與創作熱情;組建“小荷詩社”,擇優刊登師生優秀作品,其中,多篇佳作在《泰興詩苑》《新詩》上發表,作者自豪、觀者羨慕,同學們的創作激情不可遏制,寫詩填詞成為同學們最喜愛的活動。
2.引導感悟,滲透德育
當前,眾多原因讓不少學生養成了一些不良行為習慣;而枯燥的德育形式、空洞的說教,吊不起學生的興趣,甚至令學生反感,德育效果有限。“腹有詩書氣自華”,誦讀、創作詩詞歌賦,能在很大程度上熏陶人、改變人。但孩子們的認知水平、理解能力、創作能力有限,因此,在組織學生誦讀、創作詩詞歌賦的過程中,作適當引導也是必要的。我們結合實際適當引導、滲透德育,絕不生搬硬套。無論是詩詞誦讀還是詩詞創作,我們均有目的地引導孩子們領悟情感或抒發胸臆。如開展“感受親情”、“師恩難忘”、“錦繡河山”、“清明抒懷”、“中秋情思”、“國慶暢想”、“理想之光”等專題誦讀積累及專題創作活動,利用各種節假日,巧妙滲透熱愛祖國、艱苦樸素、勤奮好學、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等方面的德育熏陶;我們還以“經典詩句上校園文化墻”、“詩詞為鏡明是非”等舉措,引導學生用經典中的禮儀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養成文明習慣、提高人格修養。每次活動后,我們及時反饋,肯定學生的點滴變化。“傳承經典杯”、“誦讀之星”評選活動已進行四屆,每次評選都能帶來校風、班風的良性發展。
我校的“經典誦讀”活動,引起了學校自內而外的變化,對良好校風、班風的形成,校園文化建設,學生健康成長等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經典文化的浸潤下,孩子們的意志力明顯增強,半途而廢的現象越來越少;勤儉節約的孩子越來越多,攀比浪費的孩子日益減少;好學上進的孩子越來越多,怕苦畏難的孩子日益減少;他們少了幾分心浮氣躁和自私自利、蠻橫無禮,多了幾分沉著冷靜與無私寬容、文明孝敬。罵人、打架的現象漸漸從校園消失,任性、頂撞家長的情況慢慢遠離家庭,家長們盛贊學校教導有方。多年來,我校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一直為零,奇跡的出現,“經典誦讀”功不可沒。
詩詞歌賦這顆古代文學長河中的璀璨明珠,是我們的財富。為了使其更廣、更久地恩澤后世,我們將繼續用自己的智慧與汗水,讓它代代傳承下去!
本文系泰州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專項(一般立項)課題《基于〈標準〉的“創新德育形式,豐富德育活動”的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批準號:TZJKS-YBLX030,
(孫愛軍 尹國東 顧義華 江蘇省泰興市古溪初級中學 22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