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白+董昕+沈曉旭
摘要:背誦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啟蒙教育方式,自古以來,一直被視為中醫教育的重要基礎方式,但近年來背誦越來越被現代教育所忽視。中醫學經過上千年的歷史,留下了如《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湯頭歌訣》《藥性賦》等經典。這些經典有助于建立中醫思維模式、提高臨床能力,而背誦是掌握其內涵的重要環節。為提高教學效果,應重視背誦對中醫藥教學、對中醫人才培養的作用。
關鍵詞:背誦;中醫經典;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R2-4;G4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5707(2016)06-0056-03
Abstract: Recitation is a way of enlightenment education with a long history. Recitation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basic way for TCM education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but it was increasingly neglected by modern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As is known to all,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TCM has left many classics, such as Huang Di Nei Jing, Shang Han Lun, Jin Gui Yao Lue, Tang Tou Ge Jue, and Yao Xing Fu. These classics can help establish TCM thinking mode and improve clinical ability. Recitation is an important element to master the connotation of these classics and can also improve teaching effects. Therefore, the effects of recitation on TCM education and TCM personnel training should be emphasized.
Key words: recitation; TCM classics; personnel training
被譽為國粹的中醫,擁有悠久歷史,經過幾千年的歲月不但沒有衰落,反而蓬勃發展。一方面是因為其可信的臨床療效,另一方面中醫傳承教育在其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是當前的中醫教育現狀不容樂觀,普遍輕視經典背誦在中醫教育中的作用。而由于中醫經典自身的特點,只有先熟背才能理解其中含義,進而掌握中醫理論,最終實現在臨床中靈活運用。
1 現代中醫教育對經典背誦的忽視
在中醫幾千年的傳承中,積累了很多實用且堪稱精粹的經典,其中有千年來一直被奉為圭臬的《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也有朗朗上口的方劑歌訣。方歌是采用五言、七言格律的形式,將方劑名稱、藥物組成、劑量配比、功用主治、配伍特點等相關信息進一步提煉,簡明扼要地編成的歌訣。方劑歌訣對仗工整、言簡意賅、突出重點,其中蘊含著有關該方的大量信息。對方劑歌訣的背誦和掌握在臨床診療中有非常重要的價值。而現在有很多院校,在教學中將方歌改編成無意義的簡化順口溜,或者為了記憶改成滑稽可笑的段子,目的是為了有利于短期記憶,但是常常使其中的內涵喪失殆盡。中醫經典教育被漠視和逐漸邊緣化成為現在的普遍現象,大多數中醫藥院校的本科教育中公共基礎課占30%,西醫課程占35%,另外只有35%的時間學習中醫課程,學習中醫經典的時間就更少了。中醫藥院校學生在5年本科之內,很少有人把這些經典完整地讀下來,能夠做到背誦經典更是鳳毛麟角。
2 經典背誦在中醫教學中的重要意義
2.1 是培養中醫人才的必由之路
現代中醫學生普遍缺乏中醫臨床思維能力,而中醫臨床思維能力是中醫在診斷與施治過程中的核心能力,是中醫人才不可或缺的專業技能。有學者認為要建立中醫思維模式,需要從傳統文化與經典中汲取精華[1]。這一點可以通過探尋歷史上很多中醫大家的成才之路來證明,他們都是從經典中走出來的,通過反復研讀醫藥典籍而獲得了公認的成就。如唐代名醫孫思邈曾提到,“凡欲為大醫,必須諳素問、甲乙、黃帝針經……張仲景、王叔和……等諸部經方”;漢代張仲景本人就是在讀《內經》《難經》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體會,著成《傷寒雜病論》;金代名醫劉河間25歲開始讀《內經》,批閱《素問》,朝勤暮思,手不釋卷。近代中醫大家更是如此,大凡有所成就、有所影響的名中醫都有扎實的中醫經典理論功底,他們初學中醫的啟蒙醫書多是《湯頭歌訣》《藥性賦》,然后開始研讀《黃帝內經》《傷寒論》等經典著作[2]。可見,持之以恒地熟讀甚至背誦醫籍經典及后世醫書是提高中醫臨床思維能力的一條無法回避的途徑,是中醫成才的必由之路。
2.2 是掌握中醫理論體系的前提
中醫經典成書年代較早,文字意深難懂,不側重邏輯性,初讀并不一定能理解其中含義,即使熟練背誦或者老師指點也只能是部分了解。因此,一開始學生都覺得背誦過于枯燥,過于無趣,過于機械,而且浪費時間。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隨著學習的知識逐漸增多,理解逐漸加深,越發覺得只有背誦才能將中醫理論知識把握牢固,才有可能在中醫臨床應用時游刃有余。
這一點前人也早就認識到了,如《醫宗金鑒·凡例》曰:“醫者書不熟則理不明,理不明則識不清,臨證游移,漫無定見,藥證不合,難以奏效。”可見只有先將醫書背熟,打好基礎,才能掌握其中理論,在臨床中準確辨證,使藥證相合,藥到病除。
2.3 提高中醫教學成果
現代的教學研究也證實了背誦的重要性。方劑學一直是中醫學專業的主干課程,是聯系中醫基礎與臨床各科之間的橋梁,本課程學習的好壞,與所培養的中醫人才素質息息相關。南京中醫藥大學曾調查熟記方劑歌訣對于提高方劑教學質量的影響,發現方歌測試成績均不計入總成績的相同條件下,方歌成績達標與未達標同學之間在其他題型上得分也有明顯差別[3]。說明熟記方歌是理解方劑的先決條件,也是提高綜合運用方劑能力不可或缺的基本條件。調查結果經過統計學分析還發現,方劑的考試成績與方歌熟記程度呈正相關分布。
背誦對《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等中醫經典的學習也同樣重要。廣西中醫藥大學在《內經選讀》教學中對2個班的學生予以不同的教學模式,其中一個班授課前要求同學大聲朗讀,并消化其中生僻字,老師講解后,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默寫;另一個班只有老師講授,沒有要求對條文進行朗讀或背誦。期末測試后發現,背誦班的成績較好,經分析成績差異有統計學意義[4]。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重視中醫經典的背誦,這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
2.4 形成中醫思維
從科學角度來看,如果學習過程中只注重理解,不注重背誦,所學的知識就無法得到有效的鞏固。就像學習中醫經典一樣,有時一學期下來,學生學了幾大本教材,內容豐富,老師講解也很細致,可是學生的學習效果卻總是差強人意。德國醫學博士林助雄醫生研究發現,人類有兩大學習能力,即記憶力和理解力,記憶猶如電腦資料的輸入和保存;理解猶如程式的設計和應用。沒程式空有資料,資料是死的;沒資料空有程式,程式是虛的[5]。所以在中醫教學中不僅要重視學生的理解力,更要重視學生的記憶力。而且,背誦可以使學習的知識內化于學習者的潛意識,學習者不一定能清晰表達出來,卻能不假思索地使用,可見隨著背誦量的增加,學生掌握的中醫基礎知識越多,自然而然的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有助于中醫思維的形成。
2.5 提高學習興趣
中醫根源于中國的傳統文化,是在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與現代思維模式有一定差別。我們使用的雖然是相同的文字,但經過幾千年,有些詞表達的意思古今差別很大,這些都使得學生難以理解原文。在背誦經典過程中,學生會對一些通假字、異體字、古今字、偏僻字詞有所了解。而對中醫的基本語言素材有一定掌握后,能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的內涵,激起學生對古代文化的濃郁興趣,使學生了解中醫思維形成、發展的背景,進而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并運用中醫思維,達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的目的。
3 經典背誦應結合臨床
背誦雖然在中醫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但是不能只一味的背誦,還要注重聯系臨床,臨床是中醫學教育的最終目標。眾所周知,醫學是一門實踐科學,要在臨床實踐中理解艱澀難懂的中醫理論,才能體會其中的深意及聯系,達到王永炎院士提出的“學基礎,讀經典,做臨床”的目標。正所謂死背書則不如無書,死背書不僅學不好中醫,還會適得其反,無法直觀地理解中醫理論,認為中醫理論是沒有依據可循的偽科學。另外,積累了一定臨床經驗后,結合中醫經典理論,會形成自己獨到的見解,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創新,針對新出現的疾病及一些疾病的新證型創制出相應的治法方藥。所以,在中醫經典教學過程中可結合一些臨床病案,使同學對經典在臨床中的運用方式有一定感知,體會到背誦經典的意義,知道要想學好中醫,必須以大量的背誦作為基礎。
4 小結
背誦是一種簡單有效的教育方法,看似愚拙機械,實則是幫助我們理解中醫經典真正要義的捷徑。多年的中醫院校教學實踐證明,中醫學經典的教育是重中之重,而背誦對于經典的教育是最行之有效的方式。
我們在背誦過程中要持之以恒,不斷強化、復習,再到臨床中應用體會,日積月累,必見成效。未來我們要將經典背誦融入到現代中醫教育中,培養出具有中醫思維模式,在臨床辨證論治中能達到嫻熟精進,靈活運用中醫理論與方法為現代人類健康事業服務的專門人才,使中醫得以更好地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 步瑞蘭.中醫思維模式培養與研究生的繼承創新能力[J].教育研究, 2006,3(31):122-123.
[2] 曾智,申俊龍.“國醫大師”成才之路的普遍規律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3,34(12A):81-83.
[3] 黃仕文,樊巧玲,華浩明,等.熟記方劑歌訣對于提高方劑學教學質量的影響[J].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8(1):54-55.
[4] 趙麗娟,臧知明,蔣筱.淺談背誦在中醫經典課程中的重要意義[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5(8):179-180.
[5] 謝玲玲.背誦——連結漢語語言、文化教學的紐帶[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9(1):174-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