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利娟
檔案安全體系理論框架的構建研究
周耀林、趙躍在《檔案學研究》2016年第4期撰文,通過“一個邏輯起點”“兩條明晰主線”“三個基本環節”“六大結構板塊”“多維立體結構”的系統分析以及“十個核心內容”的重點解讀,構建起一個初步的檔案安全體系理論框架。作者指出,當前我國檔案安全體系建設中面臨著檔案安全風險更加復雜化、檔案安全管理重心在轉移、檔案安全管理的邊界在拓展等諸多難題。面對檔案安全體系建設的全面推進,必須有新的理論、思想指導當前的檔案安全管理實踐,檔案安全體系理論需要系統化。作者提出,檔案安全體系理論賴以建立起來的邏輯起點是檔案的安全問題;建立檔案安全體系,必須立足于檔案實體與檔案信息兩個層面,這是國家檔案局所指的檔案安全體系建設的兩個維度。不管是何種形式的檔案,都存在檔案形成前、形成中和形成后三個基本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對檔案安全存在著一定的影響,這在構建檔案安全體系時也是需要考慮的。作者通過對當前檔案安全體系實踐與研究成果的綜合把握,認為可以將檔案安全體系理論歸結為本體論、風險論、災害論、技術論、管理論、文件論這六大基本模塊,這是檔案安全體系理論框架的基礎。作者還指出,檔案安全體系理論的建立不是一個單純的平面的結構,而是一種立體化的結構體系。作者將檔案安全體系理論分為十大核心內容,分別是檔案安全體系基礎、檔案實體安全風險防范、檔案信息安全風險防范、檔案實體災害防治、檔案信息災難防治、檔案實體安全技術、檔案信息安全技術、檔案實體安全管理、檔案信息安全管理、檔案安全文化。作者最后認為,檔案安全體系理論建構有助于促進檔案安全相關政策法規、標準的制定與落實,有利于推進中國特色的檔案安全體系建設的可持續發展。
國家檔案館在線教育服務研究
——以美、英、澳為例
沈浠琳在《浙江檔案》2016年第9期撰文,指出國家檔案館承擔著開展文化教育的責任,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最佳課堂及未成年學習、活動和社會實踐的基地。作者選取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的在線教育服務進行研究,著重對在線教育服務中的課程資源、在線課堂、教學指導與教學工具、活動和游戲等欄目進行了分析,發現三個國家在線教育服務的共性體現在檔案教育在線服務均完全免費、檔案教育服務的形式與內容具有一定的共性、檔案教育服務面向對象均為18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三個方面;差異體現在課程資源美國更“廣”、英國更“精”,教育服務資源內容分類有所差異,教學側重點不同三個方面。通過對美、英、澳三個國家國家檔案館在線教育服務的研究分析,作者總結出七條啟示:一是我國檔案館要順應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利用網頁、APP、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方式提供檔案教育服務;二是明確檔案教育服務面向的群體,針對不同年齡的青少年提供不同程度的檔案資源;三是保證檔案教育服務費用全免,不設門檻;四是檔案館可建立專家組開發品質優良的檔案教育課程資源,并針對具有教育意義的特定主體,篩選合適的檔案資源進行編研并向全社會開放;五是檔案館應提供檔案編研工具,鼓勵廣大教師參與檔案編研工作,并對參與檔案教育編研工作的教師給予檔案資源上的支持與技術上的支持;六是檔案館可增加網絡交互,通過舉辦檔案作文大賽、檔案相關主題展示等方式引導青少年利用檔案;七是檔案館需不斷增加教育版塊中資源的數量,提高資源的質量,吸引更多的用戶。
檔案信息微傳播初探
朱蘭蘭、任瓊輝在《上海檔案》2016年第5期撰文,以檔案微信傳播為例,從組織、定位、運維三個方面對檔案信息微傳播進行了探討。作者指出,檔案信息微傳播是指傳播者將與檔案有關的各類信息通過新型社交平臺傳播給特定受眾的過程。其中,微平臺是檔案信息微傳播實施的關鍵,當前在我國最為常見的有微博和微信兩種形式。檔案信息微傳播的組織模式分為個人組織模式和團隊組織模式。根據作者對已開通的檔案微信公眾號的調查結果,檔案信息微傳播組織上呈現出個人模式居多,團隊模式偏少的特點。作者認為,從長遠發展來看,檔案信息微傳播在組織上采用團隊模式將成為重要趨勢。開通檔案微信的機構或個人需要針對受眾的需求,結合自身條件,明確定位,開展符合其“身份”的傳播活動,才能更有利于檔案信息的精準定向傳播。作者還認為,要達到良好的檔案信息微傳播效果,關鍵應在運維上下功夫,除了投入時間、精力外,更為重要的是堅持創新、注重互動與堅守底線。檔案信息微傳播的創新是發展的動力,互動是靈感的源泉,而底線則是存在的根本。檔案微傳播在發展歷程中已經顯現出特有的親民性、大眾性,如何發揮基于微信的檔案微傳播研究在檔案服務中的功能仍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淺議檔案行政執法改革
林春萬在《檔案時空》2016年第8期撰文,結合工作實際,通過梳理當前檔案行政執法存在的問題,就新時期檔案行政執法的改革方向作了探討。作者指出,當前檔案行政執法中普遍存在受傳統思想文化負面影響、行政執法機制不夠健全、基礎保障較為薄弱、監督不夠到位等問題。就新時期檔案行政執法的改革方向,作者認為,首先要創新行政執法理念,努力實現“三個轉變”,即實現由人治思維向法治思維轉變、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由重管理意識向重服務轉變;其次要完善行政執法機制,完善相關職能,建立聯動機制和保障機制;再次,要改進行政執法方式,實行執法與服務相結合方式、經常性與針對性相統一方式和宣傳與執法相融合方式;最后,要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包括規范內部監督、接受外部監督、建立事后監督。
有關檔案科技工作的問題分析與改進建議
陳卓君在《浙江檔案》2016年第8期撰文,指出“十二五”時期,“科技進步”“創新發展”成為許多檔案部門堅持的工作理念,檔案科技工作發展迅速,現代化和信息化進程不斷加快,逐漸成為檔案事業科學發展的技術支撐和核心動力。但在總結成績的同時,要注意以問題為導向,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克難攻堅,爭取更大進步。作者認為,檔案科技工作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有:檔案科技立項發展不平衡,項目申報單位“固化”;科技立項質量不高,存在“為立項而立項”、“重立項、輕研究,項目質量無法保障”等現象;檔案科技專業人才匱乏,一些高難度的研發和攻關項目,檔案部門往往無力承擔,須借助其他領域專業人才推進;由于項目主要研究成員工作調動、崗位變遷等客觀原因,相當一部分項目未能開展有效研究,科技項目結題率不高;軟性項目多,實際應用弱,硬性項目缺乏創新性、可復制與推廣性,不能很好地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和服務力,科研成果轉化率低。針對以上問題,作者提出五點改進建議:一要爭取領導重視,營造工作條件;二要結合發展態勢,提高科研能力;三要加強合作交流,促進協調發展;四要提升科研品質,加快成果轉化;五要強化人才培養,充實科研隊伍。
推進供給側改革 做好“加減乘除法”
——關于檔案工作供給側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思考
張步東在《檔案與建設》2016年第8期撰文,認為各級檔案部門面對中央關于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的系列要求,要主動在供給側發力,做好檔案工作中的“加減乘除法”,增強檔案工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作者指出,檔案事業供給側改革的“加法”是指持續增加對新的檔案形成者的指導、對新產生檔案的收集、對新檔案保護技術的應用,增加新的檔案利用內容、新的檔案利用方式渠道、新的檔案利用者。面對各種檔案需求,從供給側發力的路徑有三:改造傳統供給,提高供給質量;創新供給內容,釋放新需求;增加公共產品供給。檔案事業供給側改革的“減法”主要是減少未建立檔案工作的單位數、未納入檔案部門管理的檔案數、應進館而未進館的檔案數,減少未整理、編目、鑒定、數字化、開放的檔案數,減少檔案安全的隱患等。檔案事業供給側改革的“乘法”就是通過積極利用新的檔案存儲載體、傳播媒體、信息技術而降低檔案管理成本,放大檔案利用效益,通過調動檔案工作者創造性、積極性而提高檔案工作效率和質量。檔案事業供給側改革的“除法”就是在檔案工作的各個方面都擴大分子、縮小分母,提高檔案的查全率、查準率,提高本單位為檔案事業發展的貢獻率,提高檔案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作者最后認為,供給側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面對供給側改革,檔案部門應著力思考如何順應社會發展變化主動在供給側發力,主動為社會和公民提供檔案利用服務;如何主動作為為各種各樣的檔案需求服務。
政府信息公開環境下檔案開放工作的問題
與對策研究
張連星在《北京檔案》2016年第9期撰文,提出政務信息公開環境下檔案開放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有:檔案開放工作的法律依據及標準可操作性不強,對檔案開放范圍及時限等內容作出相關規定的主要法律依據在實踐操作中存在解釋隨意性大的問題;確定檔案是否可以向社會開放依據的主要標準《各級國家檔案館館藏檔案解密和劃分控制使用范圍的暫行規定》中的部分條款表述籠統;保存大量政府信息和檔案資源的機關檔案室未被賦予開展檔案開放工作的職責,檔案開放工作的主體有待進一步拓展;檔案開放審查與檔案利用工作客體單位存在偏差,檔案開放鑒定工作是按卷或件為基本單位開展,而檔案利用工作則多按件或文件內的部分信息為基本單位進行,導致部分檔案信息被“無辜”置于控制使用范圍之外。針對以上問題,作者提出三點建議:一是修訂完善檔案開放工作的法律依據與標準,實行檔案開放審查標準備案制;二是明確檔案開放工作的主體地位,實施檔案開放分階段審查;三是做好開放審查與提供利用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