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嶺
[摘 要]創新型城市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巨大支撐,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推動力,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大學是城市創新文化的引領者,為了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發揮其重要作用,大學要進行相應的改革:培養創新型城市建設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適應城市發展需求,建立一批新的學科專業;增強科研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發揮資源優勢,提升服務建設創新型城市能力;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
[關鍵詞]創新型城市;大學;改革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6)04-0102-05
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以及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加快,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增強國家和地區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成為決定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與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大學作為知識傳承與創新的主體,同時也是知識應用以及技術創新的主要參與者,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發揮重要影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創新型城市的內涵
創新型城市中的“創新”是一個內涵深刻、外延較寬的概念,這里的創新不僅僅是指傳統經濟活動領域的創新、技術創新或者產業創新,還有更加廣泛的含義,包括城市生活、基礎設施、生產建設、體制機制、管理模式、文化氛圍等內容的有機體系的創新。所以,創新型城市是指以創新與發展為主導的城市發展戰略與發展模式,是以創新理念為靈魂,以自主創新為主導,以人才、知識、信息為核心要素,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以體制機制為保障,以創新文化為基礎的城市形態[1]。從本質上看,創新型城市的核心內涵是城市自主創新能力較強,創新水平較高。創新型,并具有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突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水平高、區域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特點。具體體現在,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較強,創新成果豐富,城市科技投入較大,科技與研究的基礎設施和條件較好,創新制度設計較完,體制機制完善,創新人才涌現,創新氛圍濃郁,創新支撐與引領城市經濟社會發展能力較強[2]。
創新型城市需要有城市創新制度、城市創新基礎設施及條件、創新型企業、創新城市發展模式等要素。首先,城市創新制度。一個創新型城市必須具有創新制度,完善的體制機制與制度是創新活動的保障,通過制度最大程度地激發城市的創新活力,提升城市的創新能力。有了比較完備的創新制度,有助于城市降低對創新活動的管理成本,落實城市創新發展戰略,從而極大地鼓勵和促進創新人才的成長,規范技術創新市場,優化創新環境。并且通過協調機制,能夠有效地溝通政府、行業/企業、科研院校多方創新主體的關系,使得城市的創新體系更加完善。其次,城市創新基礎設施及條件。保障城市創新的首要前提是良好的有利于創新的基礎設施和條件。基礎設施和條件是一個城市持續創新力的基礎支撐,也是提升城市創新效益的重要保障。這需要政府加大財政投入的力度,發揮資源配置宏觀指導的作用。此外,還需要發動全社會的力量,特別是來自行業、企業一線的支持,最終形成各主體的投入、分工合作的聯動機制。再次,城市創新型企業。企業是創新的主體,是城市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力。創新不是科學家閉門造車的發明和研究,而是把創新思想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過程。建設創新型城市,企業是技術創新的支撐。正是由于有了一大批具有創新精神和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上海、深圳、青島等城市才能成為中國創新型城市的示范。最后,創新型城市發展模式。傳統的城市的發展是一種以高投入、高消耗為特征的粗放型發展方式,而創新型城市建設要實現城市的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改革和創新城市的管理理念以及管理方式[3]。
城市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是人才的匯聚地,是國家經濟運行最重要的基地,人民工作和生活的重要場所,是各類創新要素與資源的集聚地,城市的發展對區域發展以及國家建設和民族復興產生巨大的影響。加快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增強城市的創新能力,提升城市創新水平,對于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轉變城市經濟發展方式,促進企業技術的更新換代,提高生產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
第一,創新型城市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巨大支撐。增強創新能力,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關鍵,也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節點。城市作為一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國家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中國要成為創新型國家,就必須提高城市的自主創新能力。
第二,創新型城市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推動力。加快國家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自主創新的能力。城市是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引擎與中心,是企業活動的平臺,創新型城市的自主創新能力較強,可以有力地推進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并引領和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城鄉統籌發展以及增強經濟社會的活力,對區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
第三,創新型城市是尋求城市發展新模式的需要。當前,中國城市正處于激烈的變革中,面臨發展的轉型。在新的歷史發展潮流的沖擊下,城市發展面臨著來自自然資源枯竭、環境污染、人口膨脹等問題的制約,而城市發展要破解這些難題,必須堅持走自主創新之路。提高經濟發展的技術含量,平衡產業結構,轉變生產方式,建設創新型城市,是中國城市發展新模式的內在要求,是城市探尋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有益嘗試。
第四,創新型城市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核心。加快建設各具特色的城市創新體系,是建設國家創新體系的一項特別重要的內容。創新型城市具有比較強的創新資源集成能力以及綜合配套能力,是區域創新體系的關鍵環節,是國家創新體系的中心節點。加快建設創新型城市,在一定區域范圍內促進各類創新資源的統籌協調與優化配置,促進各創新要素的有效互動,有助于推進富有活力的城市創新體系的建設,進而能有效地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提高整個國家的自主創新能力。
二、大學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的作用
大學要為城市發展這一重大“命題”尋求答案,要成為城市建設與發展的智庫。日本一校長提過,大學要發揮自身作用,幫助解決城市的發展問題,應當重新組織知識與學術的結構,建立起通用的學科體系;新加坡一著名學者也提出,不少大城市發展面臨著嚴峻的問題與挑戰,主要包括城市居住空間匱乏、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嚴重、人口膨脹等問題。可見大學應該提出綜合性的解決方案,幫助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面臨著的這些問題。
大學承擔著知識傳承與創新、創新人才培養、信息傳播、社會服務等任務,所以高等學校要充分履行其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職能,承擔起推進知識創新與科學進步,培養和輸送高素質創新人才的任務。因為高校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地位顯著。大學的科技創新是一座城市自主創新的重要基礎。從大學發展的歷史與現實來看,基礎研究是大學科學研究的傳統領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依托,也是大學的優勢所在。
大學是培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重要搖籃,是城市科技進步與創新的主力軍,是城市創新文化的引領者,所以,充分發揮大學優勢,對于創新型城市建設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大學的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的三大職能決定了大學對城市科技的進步、經濟的發展、文化的傳承以及創新型城市的建設的根本貢獻在于培養創新型城市所需要的創新人才。其次,大學是城市創新文化的引導者。大學是知識創新的主體,注重創新精神的培育、創新氛圍的營造和創新文化的創設。大學作為創新城市的關鍵主體,不但能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素養,更重要的是它對整座城市創新營造的氛圍。
三、基于創新型城市建設的大學改革與發展之策略
城市是一個區域參與國內國際競爭的基本單元,而大學與城市存在著非常密切的互動關聯關系,雙方是緊密不可分的一體。一方面,城市孕育了大學,沒有城市就沒有大學,城市是大學的發展所依托的環境,并為大學的發展提供重要的推動力;另一方面,大學滋養了城市,是城市發展的人才培育搖籃、思想智庫以及創新之源[4]。在創新型城市建設的熱潮中,中國大學要抓住這個難得的歷史機遇,迎接其面臨的挑戰,與創新型城市的發展相適應,主動融入創新型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當中。所以加快大學自身改革與發展步伐,成為創新型城市發展的創新引擎以及文化標桿。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要有所作為,大學改革與發展可以采取以下的策略。
(一)培養創新型城市建設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學家和科技領軍人才,注重培養一線的創新人才,使全社會創新智慧競相迸發、各方面創新人才大量涌現。”提高城市的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創新水平,營造創新氛圍,構建創新型城市,關鍵在于人才。培養和造就高素質創造性人才,是大學的首要任務和基本職能。能否培養出適應城市發展需要的高素質的科技與管理人才,也是衡量大學辦學水平的重要標志。以沈陽創新型城市建設為例。多年來,沈陽市的大學為沈陽市經濟快速發展培養輸送了大批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為沈陽創新型城市的建設提供了重要的人力和智力支撐。寧波市在創建創新型城市的過程中,也極其注重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引進與培育,為創新人才的成長積極創造良好的環境,為整座創新城市的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大學要立足于地方的發展,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的首要任務就是為城市建設培養富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的創新型人才。所以,大學人才的培養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始終做到關注學生的個性需求,培養出面向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具有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大學的教學改革要始終立足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要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改革大學的教學內容,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完善學校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要不斷地加強大學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強化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實踐環節,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大學要通過發展優勢學科,支持重點專業建設,并根據學科發展與社會需求調整專業結構,使之更加完善;要以創新為引導加強專業的建設,形成一批服務經濟發展、具有優勢特色的重點專業,具有一定的敏銳性,把一批適應經濟社會和科技發展需要的新興專業培育成為特色專業[5]。
(二)適應城市發展需求,建立一批新的學科專業
根據城市經濟發展需求以及社會發展的特點,大學要適應城市發展需求,建立一批新的學科專業,遵循“有所不為,有所為”的原則,整合大學資源,凝聚學科專業的方向,從而形成布局科學、結構合理,并且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大學學科結構與專業布局,營造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學術環境。以大學的重點學科為基礎,以專業建設為抓手,以科研項目為紐帶,以跨專業、中心型、大平臺基礎實驗室建設為突破口,促進大學學科科群的形成與發展。首先,集中優勢資源,整合學校力量,重點支持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重點學科。重點學科將對創新型城市建設產生重要影響。同時,不斷地拓寬專業口徑,更新大學教育教學內容,增強大學學科專業的社會適應性。其次,建立適應創新型城市產業發展方向的新興學科,比如信息科學、先進技術制造、生態農業、環境科學、能源科學、自動化、生物工程等學科,使其對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以及城市未來產業經濟的發展起到帶動作用。再次,重點建設現有的國家級和省部級重點學科專業,加強學科專業的建設,使其向國際化與前沿化不斷邁進,最終達到國內領先和國際先進的水平,以擴大學科與專業的影響力。同時,積極創建國家級重點學科和省部級重點學科,以學科的發展來帶動人才的培養,擴大培養高層次人才,提高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發展基礎科學研究,使其成為解決創新型城市技術發展重大問題進行攻關的重要基地[6]。
(三)增強科研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
大學是城市的知識傳承與創新的重要場所,是科技研發、技術更新的基地。加快大學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增加大學知識創新與技術開發能力,是提高城市自主創新能力的關鍵[7]。首先,要積極提高大學科研創新的能力。創新性高的大學研究成果才能通過企業的轉化活動轉變為企業的技術能力以及所生產的產品的競爭能力,真正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第二,要提高大學科學研究成果的成熟度,實現大學科學研究的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第三,要強化大學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的研究,并且充分發揮工程研究中心、中試基地和孵化器的作用,加大力度吸引國內外著名院校和科研機構來城市設立各類研究室、研究所、研究中心、實驗室、工作室等研究單位,發揮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創新能力。第四,要完善大學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的相關組織制度、體制機制與政策措施,建立產學研良性互動的平臺,拓寬大學研究成果轉化的渠道,形成良好的市場機制[8]。第五,要進一步發揮綜合性大學優勢,加快提高知識創新以及技術創新能力。大學的研究成果大多屬于單一學科與單項技術,這與現代的科學技術的發展已經不相適應。因此,要加強大學學科之間的融合。交叉融合很容易帶來思想的碰撞和啟迪,是有利于創新的學術土壤。
總之,大學要進一步立足服務城市經濟社會發展,加強科學研究,積極與企業開展合作,著力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戰略聯盟。根據城市經濟發展的重大緊迫需要,緊跟城市發展需求,選擇一批重大的項目和課題,提升科技研發能力,把科技工作真正落實到這些需求上面。此外,要認真分析城市核心競爭力形成的主要科學需求,選擇若干具有全局性和戰略性的重大工程,集中力量組織攻關,突破核心關鍵技術,并通過這些關鍵技術的解決,提升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升級以后產業結構的優化與調整,力爭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突破,最終實現引進、消化吸收與自主創新相結合。
(四)發揮資源優勢,提升服務于創新型城市建設的能力
大學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應發揮自身的資源優勢,通過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開展課題的合作研究、引進客座研究人員等形式大力推進科學研究與資源的開放性。并且應充分發揮實驗室等研究場所與科學研究的先進儀器設備的作用和利用率,將大型儀器設備面向社會開放,實現資源共享。通過把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中心等科研場所向社會開放,吸引外界參與大學的科學研究。只有堅持科學研究資源的開放性原則,創新型城市建設才能有良好的科研環境與學術研究的條件。另外,接納國內、省內各實驗室或研究室的科研人員前來大學實驗室或研究室進行研究工作,參與到科學研究中來,并支持實驗室或研究室成員走出去,通過合作與交流掌握最新科研資訊,提高科研水平,增強科研能力。同時許多實驗室或研究室應對外開放,研究人員帶研究材料到國內外科研機構進行合作科研,以加強與這些單位的交流與合作。這樣既利用了國內外其他實驗室的儀器設備,實現實驗資源的共享,能快出成果,出好成果,又從這些研究室或實驗室汲取新的思路和方法技術,取長補短,為今后實驗室開展新項目做準備。此外,在科研隊伍建設及科研人才培養方面,應將引進國內外高層次創新型人才與大學自主培養人才相結合,大學每年應設立重點實驗室科研開放基金,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的開放度,進一步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來實驗室開展研究工作。總之,大學通過發揮資源優勢,改善并加強與地方的合作與發展,服務地方、支持地方,根據自己所在的區位優勢和政府大力支持的有利條件,確定大學發展目標和建設重點。大學要把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和區域生產力作為學校服務地方的目標,以城市服務為中心,努力提升為城市服務的水平[6]。
(五)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氛圍
大學作為科研、教育和培訓的基地,是城市技術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者,大學文化可以提升一個城市的品位和文化內涵。其一,大學作為人才的集聚地和創新型人才的主要培養單位,積極為城市吸納人才,匯聚知識與信息,協助城市做到海納百川、吐故納新。學校所展現的大學文化充分體現了人類文化成果的精華,能為創新型城市文化層次的提升提供重要源泉。其二,大學積極向城市輸出文化和人才,為城市培養造就優秀的公民,提升公民的素質。大學也承擔著市民的終身教育,促進城市文化的可持續發展。大學每年培養出了許多畢業生服務于城市各企事業單位的發展,在支撐企事業文化的創造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直接服務于城市的文化建設。其三,大學能為建設學習型城市貢獻力量。大學與企業建立產、學、研聯合開發基地,成為建設學習型大學和學習型企事業的重要方式。通過產學研基地的共同合作,以促進城市的科研能力,自主創新能力以及濃郁的學習與創新的氛圍。其四,大學以其高新技術科學研究成為城市創新體系的基礎力量,為城市創新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科技成果以及最新的科研思路、科技咨詢,形成資源儲備,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的進程[9]。
大學要充分發揮自身在培育城市創新文化中的作用,強化大學文化功能,加強大學自身的文化建設,營造出濃郁的創新文化氛圍。
第一,大學要積極鼓勵勇于創新、大膽質疑、不怕困難和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反對一成不變,墨守成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此來培育造就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以及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第二,大學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激勵評價機制,激發師生投身到創新文化的營造中,為創新型城市建設添磚加瓦。建立以創新業績與創新能力為重點的人才評價指標體系,并不斷地完善評價機制,鼓勵教師和學生的創新活動,并對其創新成果進行獎勵,最大限度地激勵大學教師積極投身到創新型大學建設的建設中去,最終為整座城市的建設服務。第三,大學要走內涵發展之路,改革傳統的外延式發展道路,真正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增強學校自主創新能力,為創新型城市的發展培養出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以及促進一大批創新成果的涌現。
[參考文獻]
杜輝.創新型城市的內涵與特征[J].大連干部學刊,2006(2):10-12.
戴學章,柏長年.大連建設創新型城市的思考[J].大連大學學報,2006(6):93-96.
文曉靈.國內創新型城市建設的探索[J].前線,2006(2):20-28.
李學偉.大學的擔當[J].現代教育管理,2012(2):44-47.
地方高校在創新型城市建設中的作用探析[DB/OL].[2016-08-28].中國論文下載中心-高等教育論文.2010.
李國杰,呂杰,劉占軍.發揮農業高校優勢推動沈陽創新型城市建設[J].遼寧教育研究,2006.
羅志軍,洪銀興.基于科教資源優勢建設創新型城市的南京模式[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易軍.構建自主創新平臺建設創新型城市[J].中國高新區,2006(3):24.
鄭瑜.加強自主創新努力推進創新型城市建設[J].經濟叢刊,2006(2):4-6.
[責任編輯 張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