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娜
摘 要:英語教學作為我國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具備應用能力以及競爭能力的復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作用。筆者著重對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進行研究,分析了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就此提出了改進教學模式的策略。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策略
1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現狀
1.1 現階段大學英語的主要教學模式
其一是傳統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主要通過灌輸性的方式進行教學,對于成績比較重視,比較注重學生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忽略了實際的應用和交流能力的培養;[1]其二是多媒體教學,該模式和傳統模式在課程設置方面沒有明顯差異,只是運用了現代化手段,在教學方法上對教材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但是在實質上依舊是以教師為主體,只是對教學環境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其三是分級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是根據學生英語基礎的差異將學生分成不同的班級進行教學,對于基礎比較好的學生可以加快進度,將具有一定難度的內容加入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英語能力,對于基礎比較差的學生,幫助他們良好的掌握理論知識;其四是網絡教學,是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中心,在課程設置、教學方式等方面都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促進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2]但是在當前教學中應用的非常少。
1.2 當前大學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學理念陳舊。長期以來,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一直貫穿著整個教育教學階段,從中學到大學的英語教學都是以成績作為標準,以考試內容為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方法則是以應試技巧為主,教師所關注的核心是成績合格率,學校重視的是英語四級的合格證書,這樣的理念之下,出現了高分低能,重成績輕能力的現象。
第二,重視基礎知識的學習,忽略語言交流能力的培養。長時間以來,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一直將語言基礎知識的培養作為教學活動的重點,而對于學生語言實際運用和交流能力方面不夠重視,導致現在英語教學中許多學生出現“啞巴英語”,幾乎沒有與人交流的能力,甚至于對一些英文電影都要依靠中文字幕才能看懂。英語作為一種應用型學科,重視的是在實際中的應用和交流能力。語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人的交流能力,而這種能力正是現在社會所需求的,只有學會交流能力的人才能夠在語言學習中掌握更多的知識,掌握語法和詞匯的人不一定會應用語言。
第三,教師的專業素養存在問題,師資隊伍水平需要提升。在現階段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由于思想觀念方面的原因,不善于有效利用現代的信息化手段,將其運用于教學活動中,不能夠適應現在教學活動的發展要求。同時,教學模式及方法單一、滯后。多年來,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一直是以教師課堂講解為主,學生被動接受的課堂教學模式為主,并且采取的都是大班上課,課堂上以灌輸知識為主,學生通過筆記和作業為主的單向教學方法。在教學手段上,基本是以傳統的板書、教師講解為主要方式,對于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多媒體技術很少涉及,而且多數高校缺乏質量較好的教學軟件。
第四,學生的個性化差異明顯,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由于近些年來,高校規模的不斷擴大,招生規模的不斷增加,使得學生的差異性不斷擴大,學習能力方面出現了顯著的差異,但是教師在教學方面不能夠做到因材施教,實行差異化教學,對所有的學生進行統一教學,使得教學效果不明顯。對于基礎較好的學生來說,感覺教學過于簡單,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又感覺學習難度過高,從而學習不到知識。這樣的統一性教學,使得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2 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具體策略
2.1 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
傳統的高校教學理念是一種知識的質量理念,是以學生掌握知識的數量多少以及技能水平的高低來衡量。而當前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具備應用型能力與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這不僅需要學生掌握過硬的技術以及能力,而且要學會主動的學習。因此,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觀念,樹立以能力為主,知識和素質結合的教學理念。同時,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對于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際的教學情境中。
2.2 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
在當前的教學過程中,要適應社會需求,以培養實際應用型人才為主,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教師在教學活動中,要結合實際情況,創設教學情境,以學生的應用交流能力為主,借助實際生活中去交流和應用英語知識,引導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教學實踐活動,全面的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進而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的應用型復合人才,從而提高大學英語課堂教學質量。
2.3 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教師在現代課堂中處于引導者地位,因而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打造一支專業素質較高的師資隊伍尤為關鍵。根據大學英語教學特點,提升教師的知識面,使其具備傳授基礎知識能力;同時,在教學工作完成之后,具備一定的科研創新能力;更新其教學理念,明確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教師在課堂中主要起引導和疏通作用,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多與學生進行互動與交流,使學生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進行主動的學習。
2.4 重視個性化,實行因材施教
英語課堂教學與其他學科不同,作為一門應用型語言學科,其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潛移默化的長期影響使學生逐漸提高英語水平。通過創設相應的語言學習情境,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行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一直以來都是教師教學過程中貫徹的理念,但是要真正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切實了解學生真實狀況,從平時實際情況出發,結合學生的具體狀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從而真正提升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質量。
2.5 適當地運用信息化手段進行教學
現階段,隨著網絡信息化技術深入應用于教學領域,教師要熟練地掌握這些技術,利用“微課”將課堂教學內容中比較難以理解而又非常重要的部分通過視頻、音頻以及圖片的形式直觀地展現在學生面前,利用短短的十幾分鐘使得學生能夠集中注意力,對這些比較難以理解的內容有深刻的認識,激起學生主動探索和學習的意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其能夠有效地融入教學情境之中,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可以借助“慕課”進行教學,打破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同時學生能夠選擇自身感興趣的課程內容進行學習,慕課是一種開放式的教學方式,學生有著比較大的自主性,可以促進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做到對信息化教學手段的適度使用,不能過分地依賴網絡技術而忽視了教學本身的內容。
3 結語
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大學英語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對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在教學過程中樹立科學合理的教學觀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重視個性化,實行因材施教等來促進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的真正提高,促進大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真正進步,為社會培養出真正所需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參考文獻:
[1] 呂紹全.應用型人才培養框架下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改革與研究[J].職業技術,2012(06):24-25.
[2] 張艷.網絡時代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改革的取向與路徑[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06):142-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