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葵++楊赟悅++吳丹
摘要:大學生作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其生態文明素養對于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目前,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知識缺乏,生態文明意識不足,生態文明價值觀呈現出一定的狹隘性和表面性,生態文明習慣尚未養成、生態文明行動力較弱,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態文明教育在高校教育地位不突出、生態文明教育系統性和深度不夠、學生缺乏生態文明實踐機會。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主要途徑有整合教育資源全面納入思政教育類課程;提升課程系統性和深度;擴展學生實踐載體;構建學校生態文明網絡教育陣地;創建“綠色大學”營造良好的生態文件教育氛圍。
關鍵詞:生態文明素養;高校;生態文明教育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歸根到底取決于人的生態文明素養。而當代大學生作為國家建設的中心力量,是祖國的未來,肩負著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任,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和思想觀念直接影響著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進程。因而,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現狀、對他們進行生態文明教育意義頗為重大。本文擬通過對華東師范大學在校本科生的生態文明素養進行抽樣問卷調查,了解目前大學生對生態文明知識的掌握情況、生態文明的意識程度、生態文明行為表現等,進而分析當前高校生態文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提出開展高校生態文明教育、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對策與建議。
二、研究方法與過程
(一)研究方法與研究對象。本文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采取問卷調查的方式,通過問卷網平臺向華東師范大學大學生發放問卷并回收、統計。本次調查選擇華東師范大學本科生作為調查對象,在調查對象的分布上,包括華東師范大學生態與環境科學學院等共25個學部或院系的本科生,覆蓋了學校大多數學部和院系。在專業分布上,調查對象涵蓋了環境類專業、理工科非環境類專業、非理工科專業。為了便于比較不同年級的生態文明素養,從而間接反映大學教育對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影響,選擇大一和大三的學生為調查對象,分別代表低年級大學生和高年級大學生。本研究共回收問卷226份,問卷有效率達100%。
(二)調查問卷的分類概況。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現狀的調查問卷,包括生態文明知識、生態文明價值觀、生態文明意識、生態文明行為、生態文明教育五個方面的內容,基本涵蓋了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所涉及的領域,能夠清晰的反映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的現狀。問卷共設置5個一級指標、21個二級指標、28個三級指標。問卷題目采用“程度式”選擇題為主,大部分題目的答案可以按照最低程度到最高程度排序,并賦予1~5分的分值,使得對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現狀分析變得較容易操作。問卷的題目盡量以貼近大學生生活為宗旨,突出現實化、生活化。通過對有效問卷進行整理。
三、調查現狀分析
調查顯示,大學生生態文明知識缺乏。關于生態文明知識的調查中,大學生7道題的平均得分僅為2.58分。在被問及“2015年世界環境日主題”時,有72.13%的大學生選擇“根本不了解”和“了解一點”。88.05%的大學生表示“知道一點”和“完全不知道” 環境保護相關法律。在被問及“與環境保護有關的節日”時,僅有29.20%知道4個以上??梢?,大學生對于全球性的生態文明知識知之甚少,對生態文明知識缺乏最基本的了解。相比全球性的環境問題,大學生對和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問題的關注度較高,比如,對PM2.5的了解程度的平均得分為3.12分,對10個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環境知識(白色污染、溫室效應、低碳生活等)的了解程度平均得分為3.59分??梢?,大學生對生態問題的關注主要集中在對個人日常生活有一定影響的環境問題和事件,缺乏對地球環境整體變化以及所面臨環境問題危機的關注度和緊迫感,這與大學生作為先進文化和知識的傳播者的身份是不相符的,迫切需要加強生態文明知識的引導和教育。
四、原因探析
(一)生態文明教育在高校的教育地位不突出。在當前的大學評價體系中,論文發表、著作出版、重要國家級課題的申請等成為衡量和評價一所大學的重要指標,生態文明教育在大學教育中處于邊緣地位,因而,國內絕大部分高校并不重視生態文明教育的開展。加之,大學教育雖不像中學教育那般重視應試,但學生尋求保研、出國深造等機會時,最為主要的考評指標就是績點,當前大學生的課業負擔仍然較重。
(二)生態文明教育系統性與深度不夠。當前,我校的生態文明教育只在大學生形勢政策課程的某一講中“蜻蜓點水”式地出現過,加上這一課程的授課和考評方式與公共或專業必修課有較大差異,對學生的要求相對較低,學生的重視程度有限,因而,教學效果不佳??梢?,當前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缺乏系統的生態文明教育課程體系,而且,在信息化的時代中,大學生雖然很容易接觸到廣泛的信息,正如問卷調查所顯示的,高達40%的大學生表示對自身生態文明意識和行為影響程度較大的是大眾傳媒(微信、微博、網站、電影、電視等)。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給高校的生態文明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借用信息化時代的大眾媒介增強生態文明教育的系統性與深度也是需要引入思考的問題。
(三)缺乏生態文明實踐的機會。高達50.88%的大學生表示“從未參加過”任何環?;顒樱鷳B文明行為實踐能力不足,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種:其一,學校環保類社團較少或者環保類活動開展地較少,大學生有參與的愿望但參與的機會不多;其二,生態環境問題始終沒有得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視,缺乏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生態文明意識的培養和引導,尤其缺乏相關的實踐機會和條件支持;其三,大學生學業壓力太大,有意愿卻沒時間參加。
五、對策與建議
(一)整合教育資源,全面納入思想政治教育類課程。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教育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之中,既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為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找到了穩定的載體,是高校開展生態文明教育的必要環節。[4]首先,在新的形勢下,大學生生態文明教育應當全面納入大學生時事政治與形勢政策課程之中,擬定教學目標與教學大綱,開展系列課程,將高校生態文明教育落到實處,全面提升大學生生態文明素養。其次,也可將生態文明意識內化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等課程中,目前高校思修課程主要內容為國家和個人理想、中國精神、道德規范以及法律,并沒有與生態文明相關的內容,可以將生態文明教育加入到思修課程“社會公德”的章節中,在潛移默化中豐富大學生的生態文明知識,增強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再次,開設與生態文明教育有關的公共課程。
(二)注重提升生態文明教育課程的系統性和深度。當前大學生的生態知識缺乏、生態文明意識不足,呈現出明顯的表面性和狹隘性。因而,在開設生態文明課程的過程中必須重視課程的系統性和深度,除去與日常息息相關的諸如“霧霾”、“一次性筷子”等知識的普及外,要高度重視全球性生態文明知識的普及和生態文明法律、國家關于生態文明的重要決策等深層知識的關注,要幫助學生擺脫狹隘性、表面性的生態文明價值觀,樹立全局性的眼光,從整體上、深層次上知曉環境問題和理解生態文明深刻內涵的能力。
(三)開發實踐教育資源,提升學生實踐能力。根據問卷調查和分析可知,較多大學生有進行生態文明實踐的意愿,但缺乏實踐機會。因而,高校應多方位地開展和支持學生進行生態文明實踐。首先,創新教學方法,將傳統的教授法和實地考察結合起來,帶領學生進行一定的實地參觀和考察。其次,依托大學工和校院兩級團委開展生態文明實踐為主題的暑期實踐等課外活動,支持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更好的踐行生態文明的理念,發揮大學生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力量。第三,發揮生態和環保類社團的重要力量。社團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學生中具有較好的口碑和影響力,可依托此類社團開展生態文明的各類實踐活動。第四,可將生態文明教育與學校傳統的品牌活動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