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琿
翻轉課堂是一種新型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除了在中小學教育中適用,也可用于高校教學中。本文闡述了翻轉課堂的含義和特征,分析了目前高校建設翻轉課堂面臨的主要問題,根據現實情況提出了相應的建設意見。
翻轉課堂特征高校建設
一、翻轉課堂的基本認識
1、翻轉課堂的含義
翻轉課堂(Flipping Classroom,也譯作顛倒課堂、顛倒教室)是一種新出現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首先是由美國科羅拉多州落基山林地公園高中的喬納森.伯爾曼和亞倫.薩姆斯這兩位化學老師進行了顛覆傳統課堂的嘗試,他們將結合實時講解和PPT演示的視頻上傳到網絡,讓學生在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把課堂的時間節省出來進行面對面討論和作業的輔導。到2011年,由于薩爾曼·可汗和他創立的可汗學院的里程碑式推動作用,翻轉課堂開始為眾多教師熟知,并成為全球教育界關注的教學模式。
從實施過程的描述層次上來看,可以將翻轉課堂定義為教師提供以教學視頻為主要形式的學習資源,學生在課外觀看視頻中教師的講解,回到課堂上師生一起完成作業答疑、協作探究和互動交流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但也有觀點認為,教學視頻并非翻轉課堂的核心,對傳統教學流程的顛覆和基于“以學生為中心”的思考才是翻轉課堂的真正含義。英特爾全球教育總監布萊恩特認為翻轉課堂是指教育者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放在教室外,讓大家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識,而把知識內化的過程放在教室內,以便同學之間,同學和老師之間有更多的溝通交流。筆者認為這一觀點更為準確的表達了翻轉課堂的內涵和意義。
2、翻轉課堂的特征
翻轉課堂是一種全新的、深層次的混合學習模式,它顛倒了傳統教學過程,引起了課堂教學各要素發生根本性的改變,體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1)翻轉課堂使教師和學生的傳統角色發生了轉變
翻轉課堂將課堂學習從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將由知識的講授者、課堂組織者向學習的指導者和推動者轉變,雖然教師不再是課堂的中心,但仍是學生學習的推動者,需要為學生的課堂學習活動設計新的教學策略。另一方面,翻轉課堂要求學生高度參與,并且賦予了很強制靈活性,但學生并非完全獨立學習,在網絡化協作性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們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與同學、老師討論和交流,從而深化自己對知識的認識。
(2)翻轉課堂要求在課前進行深入學習
翻轉課堂將傳統上教師課堂講授的環節放到了課前,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完成,課前學習并不是對知識的簡單預習,而是對新知識的深入理解,學生自學的效果不低于課堂上課堂上老師講授的效果。課前學習包括視頻知識講解和習題強化,是完成學習的關鍵要素,是對基礎知識的全面把握,也是翻轉課堂取得良好教學的關鍵。
(3)翻轉課堂重新組織了課堂學習活動
翻轉課堂中大部分時間交由學生支配,使得學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的活動中去,通過自主探究或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討論來進一步彌補自己認識上的不足,從而查漏補缺,深化認知。課堂上的小部分時間將留給教師,為學生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大大減少了教師在課堂上講授知識的時間。這也是翻轉課堂與傳統課堂重要的區別。
二、高校建設翻轉課堂面臨的問題
1、教師教學技能面臨挑戰
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是知識的灌輸者。在這種單向講授的課堂中,教師作為主導者,對于課程進度和課堂秩序都較容易掌控。但翻轉課堂是對傳統課堂的顛覆,不再是單一的課堂知識講授,而是要求教師必須事先構建較為完整的學習支持體系。除了為學生構造適合自主學習,能夠較易獲得學習資源的環境,還要有相應的激勵措施和引導手段,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在組織課堂上各種學習活動時,教師即要照顧個別學生,也要顧及整體進度和秩序,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再是學習的主導者,而是課堂的管理者。在這個過程中要求教師充分發揮自己的職責,能夠真正引導、管理和控制討論的過程,在關鍵時刻使得學生的學習能力得到真正的深化。這一教學職能的變化,對于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使得教師面臨前所未有的教學技能的挑戰。
2、對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協作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當今社會需要的是具有創造力,充滿好奇心并能自我引導的終生學習者。知識不斷更新的信息化社會,要求我們不斷進行學習,對于在校的大學生更是如此,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應是學生時代的根本素養。同時,在學習和工作中,遇到難度較大的任務或問題時,并不能靠一己之力去解決,而需要和同伴一起協同進行,所以協作能力也是現代人應具備的基本能力,而這種能力在學生時代就應著力培養。
而從現狀來看,翻轉課堂是將學習的自主權交給了學生,要求學生改變被動的上課方式,從主觀上來看會使學生覺得任務量增大,那些基礎知識和自學能力都較薄弱的學生會因為課前學習不夠深入,在課堂上跟不上進度而倍感壓力。由于翻轉課堂的設置,要求學習者在上課前自行通過網絡觀看視頻或其它資源,很多學生會由于慣性在短時間內難以適應。同時課堂學習活動是翻轉課堂的關鍵,要求學生協作完成學習任務,從而完成知識的內化。而傳統課堂是由老師講授,學生“各行其事”,幾乎沒有協作學習環節,因此學生的協作能力和意識也很欠缺。要使課堂學習活動能夠有效開展,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就成了重要的課題。
3、個性化學習平臺的構建
翻轉課堂的順利實施需要信息技術手段的大力支持。可以說只有在信息化的環境中,翻轉課堂才能順利進行。對于教師來說,無論是課前為學生提供教學視頻或其它資源,還是課堂中引導學生將知識內化,都需要隨時掌握學生學習動態,才能實現有針對性地個性化輔導。另一方面,學生在協作學習時,也需要及時了解同伴的學習情況,以便能動態的組成互相幫助的學習小組,而這些在傳統的教室或網絡平臺上很難實現。因此,在進行教學實踐時,依據翻轉課堂的實施要求,搭建個性化的網絡教學平臺是保證翻轉課堂成功的一個重要手段。
三、對高校實施翻轉課堂的幾點建議
從理論上來看,翻轉課堂作為新型混合學習模式的代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傳統教學的不足,實現了教師教學主導性和學生學習主體性的發揮。而翻轉課堂首先誕生于中小學課堂,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在中外都得到了實證。高校教育雖然和基礎教育有不同之處,但一樣可以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且學生的自主性能得到更大的發揮。在高校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厘清學科性質和要求,合理實施翻轉課堂
從教學的目的來說,所有課程都可以通過翻轉來讓學生實現自主學習,讓知識得到進一步的內化。但從實踐上來看,不同的學科,不同的課程都有其內在的要求。對于一些概念性和系統性較強的課程,更多的是強調學生能夠達到基本記憶和理解,那翻轉課堂并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反而是傳統的授課方式更有效果。而對于可以任務驅動,項目教學方式的課程,翻轉課堂則能有更為突出的表現。
項目式教學的課程是通過一系列完整的教學項目,將理論和實踐有機結合,以任務為導向進行教學活動。相較于傳統的課堂講授形式,項目式教學需要更多的教學時間,如果要實現對課堂時間的高效利用,可以將學習過程的第一步,即知識傳遞在課外進行,而這恰好與翻轉課堂的理念相契合。利用各種信息化手段讓學生在課前了解需要學習的內容,課堂上的時間就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對知識進行吸收內化。因此對于以項目式教學為主的課程可以優先考慮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形式。
2、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實現部分翻轉
在翻轉課堂的前期準備中,教師需要掌握計算機基本技能,學會錄制、編輯視頻,利用信息技術工具搜集、加工、處理有價值的信息,供學生參考學習。大量的制作視頻和整理題目要求教師投入大量額外時間和精力,反而有可能擠壓教師從事翻轉課堂研究的時間。為了使翻轉課堂能順利實施下去,教師不需要將微課制作常態化,沒有必要每堂課都制作視頻,可充分利用網絡上的課程資源,只要是與課程相關的資源都可充分利用。對于課前視頻不一定要非常精良,能達到學習的作用即可,在心態上不要過于追求形式的完美,要以能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為標準。
對于翻轉課堂必不可少的平臺,在建設上也很難一蹴而就,需要教師靈活使用各種信息技術資源。目前在教學實踐中,有教師專門建立翻轉課堂的QQ群,利用群共享來發布課前視頻或練習題,讓學生提前學習,并利用群會話等功能與學生互動,進行答疑解惑。也有教師利用新浪博客作為平臺來發布學習資料,要求學生在平臺上進行及時反饋。還有利用移動端的APP作為平臺來進行資源共享,比如雨課堂等APP的使用者就比較廣泛,教師可以在課前啟用雨課堂,要求學生在課前看指定的PPT內容,在指定時間內提交練習題,在學習的過程上如果有不懂的問題,可以點不懂的按鈕,這樣教師就知道有哪些知識點是學生還沒有弄明白的,在課堂上就可以有針對性的來進行回答。同時平臺中還有彈幕功能,方便學生及時點評,進行互動并發表意見,可以激發學生更高的學習熱情。在個性化的信息平臺沒有開發出來以前,合理的利用現有的網絡資源和平臺也不失為一種可行的方式。
翻轉課堂是一種非傳統的教學方式,對于教師和學生而言,都要改變長久以來所形成的教與學的習慣,而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的,需要循序漸進的進行。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不必每堂課都要進行翻轉,可先進行小規模的實踐,先實現部分翻轉,有了經驗后再擴大規模,使教師和學生都容易適應。
3、編寫前置學習指導,給學生明確的指引
在翻轉課堂中,教師和學生的角色都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尤其是學生從傳統的課堂被動接受者變為了課堂的主動探索者,成為了課堂活動的中心。而教師從主導者成為了推動者和引導者。盡管教師已不再是課堂的中心,但作為課堂學習的推動者,需要在翻轉課堂開始前與學生進行溝通交流,講清楚翻轉課堂的原理,讓學生知道如何才能在這種模式中獲益。從實踐中來看,在課前學習中,教師除了提供學習資源和練習題,還需要專門為學生設計課前的學習指導方案,讓學生清晰、明確的知道在課前要做什么、怎么做,在哪兒獲取相關資源,何時何地提交練習結果。所以在這份寫給學生看的學習指南中,可以包括清晰有趣的指導語,完整的任務說明,明確的資源支持。只有在細節上把握好每一步,才能在實踐中獲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