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文彬++萬珊++王鋒++王靜++雷志強++邵崇鈺
摘要:面對嚴峻的就業壓力,廣大畢業生存在著各種負面情緒,強化畢業生心理是必不可少的,同時也需要構建與完善就業服務和跟蹤體系,教育部門給予階段性就業心理指導,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建立用人單位、學校和畢業生網絡平臺,只有幫助大學生合理規劃職業生涯,樹立正確的就業價值觀,提高成功就業的能力,才能提高就業率,解決就業燃眉之急。
關鍵詞:高校;就業服務;跟蹤體系
一、我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現狀
根據教育部提供的數據,2014年全國大學畢業生總數為727萬,2015年為749萬,到2016年將達到770萬。2015大學生就業情況分析,中國有749萬名畢業生。外加去年未找到的畢業生,高校就業人數多達840萬。2014年上半年全國有6.7萬家民營企業倒閉,而在2012年,民營企業吸納了31.2%的大學畢業生。馮麗娟分析認為,由于多數行業在2011至2013年期間招募的大學畢業生范圍較大,加上地球經濟依然不景氣,諸如IT、機械和汽車等行業的招聘遇冷,更深刻的原因則在于企業技能要求和大學畢業生技能的矛盾。畢業生數量的大幅度增長,而就業崗位并未有所改變,供大于求,大學生就業壓力不斷增大,原有的工作模式已無法適應這種變化。1998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明確提出:“高等學校應當為畢業生、結業生提供就業指導和服務”。高校的就業工作要想有所突破,就必須構建與完善學校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與跟蹤體系。
二、就業服務體系的構成
大學生就業服務體系,是指由政府宏觀調控,政策指導,學校為依托,社會(企業和中介)為補充和監督,針對大學生就業而形成的一個分工不同而有相互制約的就業服務體系,其基本要素是政府、學校、企業、職業介紹機構和學生。
三、高校就業服務的完善
1.建立良性反饋模式
就業工作部門直接影響著就業市場變化。就業市場的變化又直接影響著學校招生、教育及管理,這種一環扣一環的關系,直接決定著高校畢業生的命運。因此學校應建立包括招生、教學、管理等在內的全校的系統性就業體系。學校通過所設置的專業招生后,由教學及管理部門培育學生,學生再由工作部門推向就業市場,學校就業工作部門再根據畢業生的就業情況,獲取就業市場的信息及變化情況,進一步反饋給招生、教學及管理部門,招生部門根據實際就業情況對招生專業進行有效的調整,教學、管理部門根據市場的要求對畢業生進行培養,從而提升高校畢業生的質量,如此反復可形成一個良性反饋模式。
2.畢業生就業心理分析與強化
處于畢業或即將畢業的高校學生,對于就業是迷茫的,常存在自卑、自傲、攀比、隨波逐流、逃避懈怠等心理障礙,盲目追求高工資、大單位,擠在大城市、大企業,不能根據實際進行就業目標的調整,缺乏自主擇業、自謀職業、積極創業的觀念,等著學校安排,等著用人單位來招聘,對失業承受能力較差,畢業生就業觀念落后,在相對復雜的社會環境里,學生的心理要承受很大的考驗。大部分人眼高手低,自以為自己工作經驗十足,但一經公司面試就底氣不足,或者是過于自卑,不敢去嘗試,不敢邁出去應聘的一部,待在原地,還有一部分大學生求職困難的原因在于不能真正的放下身份,無法面對求職失敗帶來的羞恥,不愿意從基層做起,不愿意到偏遠山區去,不愿意轉變就業觀念,私欲很高能力太低。一系列的負面情緒嚴重影響著畢業生就業,就業壓力大幅度提升,強化大學生就業心理是完善就業服務必不可少的一項措施。
3.階段性就業心理指導
教育部門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就業心理咨詢工作,從學生入學開始,在各年級開展就業指導課程和心理輔導活動課,進行階段性的指導:大一時期,通過定期開展講座、心理咨詢等活動,幫助大學生進行自我認知、自我調控、自我生存方面能力的提升,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制定個人發展目標,并對就業進行初略的認識;大二時期,向大學生提供可靠的就業信息,了解用人單位,必要的職業觀念,敢于正視就業現狀,接受就業帶來的各種挑戰;大三時期,指導大學生學會職業心理測評、職業世界與職業分析,并樹立大學生自我超越的職業心理,制定職業規劃,敢于走向社會,面對挫折,接受挑戰;大四時期,再次培養大學生的擇業心理,更好的給自己定位,從而使心理素質再次得到提升,并培養大學生一定的求職技能,了解相關的職業政策和一些協議合同商談,使畢業生能更好的去選擇合適自己的崗位。
四、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
就業壓力如此嚴峻,不乏有許多有能力的畢業生也未能找到合適的工作崗位,這時候,選擇自主創業也是一條捷徑,條條大道通羅馬,只要擁有技術,是金子總會發光,國家也出臺了相應政策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只要你有勇氣邁出這一步,并不斷地去創新,大好的發展前景等著你去開拓。城市發展迅速,但廣大的農村還需要大量的技術人才,只要你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敢于面對挫折,到農村發展,自主創業也是一條大道。
五、完善高校就業跟蹤體系的措施與途徑
1.構建教育部門、用人單位、畢業生網絡平臺
1.1構建學生、就業單位聯絡站
教育部門建立一個以學生和就業單位為主體的網絡平臺,高校在學生畢業期間,指導學生通過學號或者身份證號進行注冊,開設就業論壇和就業跟蹤調查模塊,在不違背信息公開利用偶的基本原則前提下,把就業政策,用人單位信息及其崗位,應屆畢業生信息、特長等信息共享,并及時更新學生與就業單位的動態,過濾和清除虛假信息。通過網絡平臺,教育部門可以定期征集畢業生就業信息,包括不同專業畢業生的流動與發展、就業單位、薪金與待遇,教育部門通過這一系列信息的分析,得出結論,從而反饋給招生、教學及管理部門,并作出有效的調整。
1.2構建用人單位與教育部門聯絡站
用人單位在就業跟蹤體系中起著決定性的地位,只有用人單位對畢業生的就業情況擁有發言權,所以構建用人單位與教育部門的網絡平臺是必不可少的中心環節。用人單位可以直接向教育部門反饋學生的實際水平,專業知識的運用能力,并提出寶貴的意見與建議,教育部門通過定期向用人單位了解畢業生信息,從而對專業知識課程進行有效的調整,重新設立必要的課程,對畢業生的培訓做出相應的調整,從而增加就業率,培育更多與就業崗位對口的學生。
2.設立信息反饋日
為進一步收集反饋信息,借鑒美國大學畢業生就業率統計反應就業狀況,采集畢業生在畢業后1個月,3個月,6個年,1年乃至4年的就業情況,計算畢業后6個月和9個月的就業率,更加真實、靈活的反應畢業生就業的實際情況。我國也可以把畢業后1個月,3個月,6個月,1年乃至4年作為信息反饋日,定期讓畢業生在網絡平臺上完善就業信息,教育部門通過信息的總和,從而計算就業率。信息反饋日的設立,有利于教育部門統計信息,招生部門調整專業招生人數,更有利于教育部門為用人單位培育對口的人才,從而為國家為社會解決就業難題,來源于群眾,更服務于群眾。
參考文獻:
[1]《中國大學生就業》2004年Z2期《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模式創新研究》紀春禮G647.38
[2]《完善高校畢業生就業跟蹤體系的思考》莊琪,李海榕,G647.
[3]《高校學生就業服務與跟蹤一體化平臺的構思》林世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