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濤
摘要:輔導員職業化發展的相關問題已歷時十余年,職業化發展期間,輔導員職業化發展在經歷了從2004年至2013年十年的沉淀,于2014年取得了較大的突破——201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印發《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以及2015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修改意見。本文將根據這兩個新規試析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
關鍵詞: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解析
201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印發了《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教思政[2014]2號)(下文簡稱《能力標準》),2015年11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修改意見(教政法廳函[2015]55號)(下文簡稱《規定》)。這個兩個文件的出臺,打開了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的新局面,因此本文試透過對這兩份文件的內容梳理和解讀來進一步厘清輔導員職業化尚未明確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思考對策。
一、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新規綜述
(一)《能力標準》取得的突破
首先,在輔導員職業化進程中,《能力標準》首次明確了輔導員的職業名稱、定義、等級、能力特征、文化和政治面貌、培訓等一系列要求。通過對輔導員的職業概況的表述,明確了輔導員作為一種職業及其所涵括的內容。第二是明確指出了輔導員的基本要求包括職業守則和職業知識兩大方面。職業守則綜述為:愛國守法、敬業愛生、以人為本、終身學習、為人師表五個方面;職業知識則包含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等9類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18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等11種法律法規知識。第三是關于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的初級、中級、高級三個等級規定,三個等級標準是根據輔導員從業年限和職業功能、工作內容、能力要求、相關理論和知識要求四個方面進行來制定。《能力標準》將輔導員職業化建設的理念與框架已經非常清晰,框架內容也較為全面,這是輔導員職業化發展十余年來取得的最顯著的進展。
(二)《規定》修改亮點
《規定》的修改主要有:進一步明確提出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將《能力標準》中的職業守則提升為輔導員的工作要求;明確專職輔導員不少于輔導員總數的70%;由學生工作部門“負責輔導員的招錄、培養、培訓和考核等工作”;輔導員職稱評聘應根據職業能力標準“單列指標,單獨評審”;提出“建立國家、省級和高校三級輔導員培訓體系”,“確保每一名專職輔導員每5年參加1次國家級或省級培訓。各高校負責對本校輔導員的系統培訓,每年開展不少于4次的校級培訓,積極選送輔導員參加校外培訓。”這些規定均與《能力標準》的培訓要求保持一致;鼓勵輔導員“立足本職崗位,走專業化發展道路”。
(三)新規有待完善之處
第一,輔導員職業定義仍值得商榷。《能力標準》將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定義為:“輔導員是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輔導員應當努力成為學生的人生導師和健康成長的知心朋友。” 從這個定義的表述來看,并不十分嚴謹。筆者認為這段表述是對輔導員職業的詮釋,而不是定義。理由是這一定義并未體現出輔導員職業的種差與屬概念,檢驗方法就是將其描述倒置看是否具有種差的唯一性。如將第一句倒置表述: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教師和干部的雙重身份(的人員)是輔導員,顯然這個描述是有問題的。后面幾句同樣無法通過這樣的檢驗。
第二,輔導員職級待遇尚未明確。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雖提出了初級、中級、高級三等級,明確了一系列非常具體的細則和要求,卻遺漏了輔導員在取得相應等級后應獲得的職級待遇——行政待遇與薪資待遇。
第三,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實施難度大。從前文的綜述看出,輔導員職業知識包含9類學科的基本原理和基礎知識、18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基本理論、知識和方法;11種法律法規知識。如此駁雜的要求與專業化本身就是相違背的,可能高校教師或干部隊伍(雖然有規定說輔導員是“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一個專業會有如此廣博的專業基礎要求吧,如此,試問能達到這種條件的輔導員占多大比例?
第四,輔導員職業化的終點藍圖尚不清晰。《規定》修改意見第二十條指出:“高等學校應把輔導員隊伍作為學校黨政干部隊伍的后備人才庫,……有計劃地向校內管理工作崗位選派或向地方組織部門推薦優秀輔導員。”從這條修改意見分析,個人認為,輔導員仍然沒有擺脫流水兵的尷尬境地,其規定表面上看是在給輔導員找出路,實質則仍然說明輔導員職業化但沒有終點,輔導員沒有完整的職業道路可以終身從事輔導員工作,其最終的落腳點仍然需要轉崗。既然要走專業化、職業化發展道路,那么這個職業本身就應該有其職業認同度,是有職業高點與終點,讓輔導員愿意、能夠終身從事這項工作。如同高校教師一般,可以以高級職稱作為其職業的終點,可以終身從教。現在的問題在于既然給輔導員規劃了職業發展藍圖,又為何要去模糊輔導員職業化發展的前景。
二、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還需厘清的問題
一要進一步明確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藍圖。明確終身化是輔導員職業化發展的必然,是輔導員職業終點。沒有終身化的職業就是流水兵的職業。同時,在劃分了輔導員職業等級之后應配套實施相應的職級待遇,包括行政待遇與薪資待遇等。
二要進一步明確輔導員職業方向分類。輔導員主要的工作內容是學生事務工作,而學生事務工作內涵異常駁雜,要輔導員“樣樣精,門門通”那就是違背職業發展的自身規律。職業化專業化需要細分輔導員工作內涵,讓輔導員專門選擇一到兩個學生工作方向精確發展,如心理健康、職業規劃等,否則輔導員工作內涵太多就會導致“門門懂、樣樣瘟”,何談輔導員專業化發展。
更為關鍵的還需要明確輔導員的職業來源。目前的來源是從“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關學科的寬口徑知識儲備,具備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及教育引導能力、調查研究能力,接受過系統的上崗培訓并取得合格證書;注重在具有基層工作經驗的青年人才中選拔輔導員。”問題的根本在職業化的道路上尚無這一職業的本科以上學歷人才培養。目前的在職培訓只是權宜之計,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輔導員來源的專業化問題。
總的來說,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已經取得了較大的研究成果,除進一步完善相關制度外,各高校如何讓這些新規落地,并用實踐去檢驗,修正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最終才能真正探索出中國高校輔導員專業化、職業化的特色道路來。
參考文獻:
[1]羅炎成.應然、實然、使然: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問題探討[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2]柏楊.高校輔導員隊伍發展的現實問題及對策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2,(2)
本研究為四川音樂學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為CY201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