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林梅
摘要:我國是一個以“酒文化”聞名的國家,酒本身不能用“好壞”二字來草草定論,但隨著我國生活的不斷提高和機動車的猛增,飯桌飲酒、酒后駕車的違法犯罪也日益增多,酒成了人們心中的萬惡之源。醉酒駕駛,給社會的安定團結和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和危害。自《刑法修正案(八)》2011 年 5 月 1 日實施以來,打擊醉駕雖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但我們仍發現該罪在立法上存在著一些不足,亟需解決和完善。
關鍵詞:醉酒駕駛;缺陷;完善
一、我國立法概況
我國《刑法修正案(八)》增設危險駕駛罪,包括追逐競駛和醉酒駕駛兩個行為類型。具體規定為:“在道路上駕駛機動車追逐競駛,情節惡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駕駛機動車的,處拘役,并處罰金。有前款行為,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實施后,加大了對醉酒駕駛的打擊力度,對嚴重的酒駕行為起到了較好的遏制作用。但 “醉駕”入罪的標準模糊不清、交通工具設置的范圍過于狹窄,刑罰設置不夠全面等不足,造成了法律適用的障礙,需予以完善,才能更好的打擊和處罰犯罪,減少醉酒駕駛行為的發生。
二、立法缺陷
(一)醉駕入罪標準模糊不清
危險駕駛罪僅針對“追逐競駛”的情況設定了“情節惡劣”的情節要求,而對“醉酒駕駛”的行為類型,并沒有此規定。2011年,前最高人民法院張軍副院長曾提出“醉駕不必一律入罪”,但由于刑法和司法解釋中都沒有明確規定,所以該問題在法學界和司法界一直存在著爭議。模糊不清的入罪標準,導致在司法適用的過程中很難把握。
(二)交通工具不明確且限制狹窄
刑法規定危險駕駛罪中的醉酒駕駛僅指駕駛機動車才構成本罪,但對機動車的認定也沒有明確的解釋和標準?,F實生活中,我們通常認為以燃燒汽油、柴油作為動力裝置的車輛屬于機動車,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生活中出現了以充電作為動力的車輛,包括電動摩托車,電動助力車,還有著名的特斯拉高檔電動車,這些車是否屬于刑法規定的“機動車”范疇呢?
另外,生活中的交通工具不僅僅是機動車,還包括火車、高鐵、地鐵、飛機、輪船等,這些交通運輸工具所承載的人和貨物更多,速度之快,一旦出現事故所造成的損失也更大。將這些交通運輸工具排除在刑法規制的范疇外,顯然是不合理的。
(三)法定刑配置不完備
《刑法修正案(八)》對醉酒駕駛類型的危險駕駛罪設立的是單一的刑罰:拘役并處罰金。在生活中發生的醉駕行為會產生很多不同的實際情況,這單一的刑罰模式,狹窄的量刑幅度,對沒有產生實際危害結果或不具有故意犯罪心理的行為人來說并不合理,且在司法適用的過程中容易產生誤差,這不符合我國刑法“罪責刑相適應”的原則。
三、立法完善,
(一)明確入罪標準
刑法第13條的但書規定“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即要求司法機關在認定罪與非罪的時候,需考慮犯罪情節等其他犯罪構成要素,以及相關法益受到的損害程度是否屬于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不能因為刑法沒有明確限制,就突破但書規定。所以為了防止過度入罪,應當將“情節”要求加入法條中,以明確醉酒駕駛的入罪標準。
(二)擴大交通工具范圍
有人認為,火車、高鐵、飛機、輪船等交通工具與機動車有明顯的區別。機動車駕照容易考取,且有一些沒有駕照的人還悄悄開車上路,機動車駕駛人的隨意性較大,不好控制。但其他交通工具的駕駛執照并不容易取得,且上崗前需經過嚴格的篩選、考試測試,全部通過之后才能正式上崗。這些駕駛員隨意性較小,違法犯罪的可能性也較小,所以才沒有將此類交通工具列入刑法規制的范疇。
但筆者認為,雖然開火車、高鐵、飛機等這類交通工具的人都是經過層層篩選的,但是如果他們在工作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突然飲酒,并且酒精含量達到醉駕的標準,且產生了危害后果,該如何處置呢?刑法如果不對這類行為加以規制,會不會就縱容了該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呢?
另外,電動摩托車,助力車,特斯拉等車在日常生活中都很常見,即使這些車子的速度不及燃油汽車,但不代表它們在駕駛員醉酒駕駛的時候沒有安全隱患。所以,為了確保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預防社會危害結果的發生,應當將可能對公共安全具有危險性的電動摩托車、助力車、特斯拉電動車、火車、高鐵、地鐵、飛機、輪船等交通運輸工具包含在危險駕駛罪中,這才能體現立法的公平原則,也才能從根本上,實際上保障人民的合法權益。
(三)增加罰金刑,設立階梯式處罰方式
根據《刑法修正案(八)》的規定,醉酒駕駛型的危險駕駛罪刑罰方式為拘役并處罰金。但根據最高人民法院下發的《關于適用財產刑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規定:對于犯罪情節較輕,適用單處罰金不致再危害社會且具有諸如偶犯、初犯等情形的,可以依法單處罰金。
因此,該罪拘役和罰金刑并處的處罰方式對沒有造成實際危害后果、犯罪情節較輕、初犯,認罪態度較好,再犯的可能性極小的行為人來說是不合理的。過度的入罪,會導致對行為人量刑不公,也會增加社會的不穩定因素。所以應當在該罪中增加單獨的罰金刑。同時需根據不同地方的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行為人的醉駕情節來明確罰金刑的額度和梯度,以確保法律合理的適用和公民的合法權益。
參考文獻:
[1]趙秉志,袁彬.“醉駕入刑”熱點問題探討[M]刑法論叢.2011年底3卷·總第27卷
[2]樓敏.淺析醉酒駕駛立法完善及司法實踐問題[D]華東政法大學.2013年
[3]曾果.“醉駕型”危險駕駛罪的理論界定、司法適用與立法建議[D]西南政法大學.2013年
[4]夏勇.作為情節犯的醉酒駕駛——兼議“醉駕是否一律構成犯罪”之爭[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1年第9期
基金項目:本文為貴州民族大學科研基金資助課題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5XYS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