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
摘要:本文以譚盾的大提琴協奏曲——《地圖》為研究對象,通過對作品的音樂鑒賞和人文價值分析,以期繼承并發展傳統音樂,為我國音樂創作提出新的思路。
關鍵詞:譚盾《地圖》;音樂鑒賞;人文價值;分析
譚盾的《地圖》創作于2002年,將西方的交響樂與湘西的民間音樂及多媒體相融合,體現出了科技與傳統創作形式碰撞后的新的藝術形式。這部作品創作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也給譚盾帶來了極大的殊榮。《地圖》之所以能夠引起巨大的反響,是因為創作者的創作理念和創作方法都有著極大的創新和突破,引入了人類文化學的觀念,擴大了一部音樂作品所能容納的藝術內涵和人文思索。因此,對其進行深入地研究,不僅是對人類文化的再一次審視,同時也給音樂創作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努力的方向。
一、《地圖》的音樂風格、音樂素材和結構
(一)音樂風格
民族風與現代創作風格的完美融合,借助現代科學技術,在數字影像中展現民族音樂特點,使該部作品別具一格。樂隊以模仿原生態音樂為主,通過融入大量的不和諧音、樂器的非常規演奏法體現現代音樂氣息,從而使民族風與現代音樂完美地融合到一起,構成了后現代風格。
(二)音樂素材
《地圖》將西方的交響樂與多媒體播放的原生態音樂結合起來,民間音樂帶入現代音樂,凸顯出了新的對位理念,獨奏與樂隊,獨奏與錄像,樂隊與錄像,文字、聲音以及多軌聲像的交互使用,展現了多維的,跨越時空的全景式音樂[1]。作品以原生態音樂為核心,每個原生態音樂中又包含了一種或多種的音樂形態。如,第一樂章-儺戲與哭唱,兩者都屬于活動性音樂。儺戲屬于湖南的地方戲曲之一,用于儺祭。表演者通常要帶上代表不同身份的面具,用面具凸顯驅魔身份。儺戲在當地有著悠久的歷史,在不斷的發展中融合和道教、佛教等的一些思想,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湘西楚巫文化。“哭嫁”是土家族的一種結婚習俗,姑娘出嫁時一邊流淚一邊哭嫁,有詞有調有淚。雖然詞調較為單一,但歌詞可由姑娘隨意發揮,所以,演唱的內容較為豐富。
(三)音樂結構
從樂隊總譜上標注的地方可以看出,該曲為大提琴、多媒體與交響樂協奏曲,在演奏風格上打破了常規方法,采用我國傳統的聯奏曲的形式體現,將協奏曲的結構原則巧妙地融入到每個樂章當中。全曲分成了三個主要部分,即引子段、儺戲段和哭唱段。曲式結構如下:
仍以儺戲和哭唱為例,樂隊首先用雙簧管演奏,音色尖利、高遠,似有刺破蒼穹之勢,在長音當中會夾雜著不和諧的音符,隨后大提琴用低沉、哀婉的聲音訴說和哭泣,中間會不合時宜地響起一個長音,猶如用強大的聲音在高速著低泣者什么,弦樂和聲為儺戲做著鋪墊。
二、《地圖》的人文價值
譚盾的后現代作品《地圖》不僅追求藝術上的創新,同時還將傳統與現代完美地融合起來,這種對傳統音樂作品重新解讀和構思的做法,使得傳統藝術有了新的展示空間。現代音樂創作追求革新,無論從技法上還是創作風格上都追求現代化,而后現代注重傳統與現代的融合[2]。盡管在后現代作品當中有一些是在傳統作品的基礎上進行改造獲得的,但對傳統音樂的再次領悟,將成為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手段。我國從經濟發展到文化繼承和推廣上都受到了西方國家的影響,在此過程中,對于傳統文化的緬懷使不少音樂創作者走上探尋的道路。在此過程中,人們用多種形式展現傳統藝術與現代藝術的差別,并努力地將包含時代特征的文化聯系在一起。譚盾創作《地圖》并不是追求創新潮流,而是隨著音樂的發展必然要經歷的一段創作過程[3]。作為后現代音樂人,譚盾在創作技藝上不僅體現后現代特點,在創作思想上也體現出了后現代思維。后現代主義講求“反傳統”的延續和對現代創新手法的追求,這使得多元化的文化受到重視。
《地圖》作為一部有價值的作用,不僅完整地保留了原生態音樂的形態,同時還有創作者對新音樂的領悟和創作。在《地圖》當中我們可以看到鮮活的原生態音樂,既有原封不動記錄的原生態音樂,又有創新的創造,為歷史資料的傳播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原始資料的應用只作為一小部分人的參考,而更多的是不被認知或不受重視,為了將傳統文化更好地保留下來和廣泛地傳播,譚盾作出了良好的示范。在一部作品中不僅有歷史的原貌,還包含現代的創作,紀錄與創新的完美融合,使作品更加欣賞價值。
耗費四年時間創作出的《地圖》,譚盾希望將自己的創作靈感記錄在里面,同時傳統文化能夠通過不同形式的音樂展現出來[4]。他的努力得到了人們的認可,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在這里得到彰顯,它們以不朽的文化內涵活躍在世界音樂舞臺上。譚盾的《地圖》保留了一個民族的文化氣息,保留了一個創作者的精神追求,在多元化的藝術發展中,它以獨特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人們,并讓中華民族文化更加絢麗多彩。
結束語:
譚盾的《地圖》不僅是民族音樂的結晶,更是創新音樂的引導,音樂人對音樂“根”的追求為他們提供了無限的創作靈感,那質樸、純真的民間音樂經過歲月的積淀已經成為了人類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財富,若能將其充分地運用,則可獲得更好、更多的鮮活音樂,也可為傳統音樂的繼承尋找到新的途徑。一個民族需要有文化做支撐,中國民族寶貴的文化資源希望能夠在以譚盾為代表的后現代音樂創作者中得到延續和發展,從而為后代人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
參考文獻:
[1]李強.尋找后現代主義中的《地圖》--欣賞譚盾《地圖》有感[J].音樂時空,2013,31(10):87-87.
[2]陳龍.原生藝術與現代技術的對話——再談譚盾《地圖》[J].北方音樂,2013,9(3):62.
[3]邱小叢.運用現代手段創作民間音樂的特點分析--以譚盾《地圖》為例[J].藝術科技,2015,18(2):158-159.
[4]程征.論譚盾從“地圖”到“女書”的音樂回歸之路[J].黃河之聲,2014,26(1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