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路
摘要:伴隨著新課改的深入發展,我國中學教育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目的也從傳統的提高學習成績轉變為培養學生學習素養,其中在中學教學中積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成為了當前最為主要的任務與內容。本文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執教經驗,于下文中簡要分析中學教育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為提高中學教學有效性奠定理論基礎與保障。
關鍵詞:中學教育;學生實踐能力;策略
現階段,積極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已經成為了我國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只有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才能增強學生的學習效率,才能幫助學生在日后的學習中樹立正確的學習意識,甚至在日后邁入社會之后能夠盡快順應社會的發展要求,體現出人生的價值[1]。然而在素質教育推出實施的幾年時間內,中學生實踐能力狀況是不容樂觀的,甚至部分中學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法始終處于游離狀態,如此一來則無法真正將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提到日程之上,無法推動中學教育的有效發展與進步。
一、建設以構建學生實踐能力為主的課堂
(一)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參與其中
在中學教育中教師要遵循新課改的基本需求,提高學生的主體地位,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夠發揮出主人公的精神,能夠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參與到實踐活動之中。在課堂上教師盡可能的減少自己所占用的時間,要留給學生發表意見的機會,從根本上杜絕傳統“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在發言、回答問題中提高自信心。另外教師還可以采取演講課、實驗課的形式,讓學生在小組合作與自主探究中完成,這樣才能真正調動起每一位學生的參與熱情,并能夠讓提高學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二)構建以案例、項目為中心的組織教學
要想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筆者認為還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上多下功夫,能夠以案例教學、項目組織教學為主,在教學方式上要體現出問題性與實踐性,也可以為學生創設情景,讓學生能夠通過查找資料的方式獲得研究成果。此外,還要為學生布置各類與調查實踐相結合的問題與作業,讓學生能夠在同學的幫助下應用多種工具對數據進行處理,并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二、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的基礎性研究,制定實踐能力培養目標
(一)教師需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探析
在新形勢下要想提高學生實踐能力,那么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究,能夠清楚的了解到實踐能力培養所具備的的實效性與時代性,并清楚了解當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加大實踐能力培養理論的研究力度。另外,在對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理論的研究中需要從以下幾點出發:實踐能力的內涵,實踐能力與認識能力的關系研究,實踐能力對學生發展的價值探討,實踐能力構成和發展條件的分析,實踐能力是如何形成和發展的,實踐活動方式與實踐能力發展的關系,學生實踐能力發展階段特征等[3]。只有在這些方面研究有所突破,才能建 立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科學實施體系,才能運用科學的手段和方法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從而使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得以高效實施。
(二)依據學生實際情況制定實踐能力培養目標
從某個角度分析,實踐能力發展目標就是學校實踐活動結果的觀念表象。它對實踐活動的性質、方式、方法有規定作用。中學需要組織專家進行研究論證,盡快制定學生實踐能力發展目標以及實施計劃。
其中在構建實踐能力培養目標需要考慮三方面的問題:其一,實踐能力是一個復雜而統一的能量系統,是由多個要素構成。其二,實踐能力的發展是一個開放式、綜合性、多層次的過程。從學生實踐活動領域分析,學生實踐能力主要包括日常生活能力、參與初步的科學實踐活動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其三,實踐能力的發展是各要素相互制約、相互作用、交替遞增、共同提升的循序漸進、不斷提升的過程[4]。另外在為中學生制定實踐能力培養目標的時候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簡而言之便是所制定的目標指能夠反映一系列可以觀察到的實踐行為表現。比如中學生在生活領域的實踐能力目標可以這樣表述:對周圍的環境較關注,喜歡參與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機體的協調、感知覺能力符合《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能夠在家長或者教師的指導下樹立自主學習能力,能夠在日常生活中自覺遵守紀律,團結同學等。
三、回歸社會,積極開發實踐活動
眾所周知,中學生的年齡比較大,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時候如果單純的以課堂教學為主,那么所起到的效果是比較弱的。在新形勢下要想真正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則需要做到回歸生活,并積極開發實踐活動課程資源。現階段,在教育體系的不斷變革中,加大對實踐課程資源的開發是教育者所面臨的重點問題,因為這一發展模式具有傾向化,且部分中學生所設置的實踐活動領域比較狹窄,成人化傾向比較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則會將日常生活內容與教育內容摒棄,導致社會實踐活動具有濃重的社會味道[5]。
在新時期中學教育需要杜絕出現這一問題,需要從中學教育實際發展情況出發,并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為主,其中實踐能力培養需要面向學生,并且能夠將個人的價值觀念、學習理念、生活態度進行展現,能夠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對事物的認識與看法,并且能夠從實踐活動中汲取豐富的資源。學校可以開展的實踐活動內容豐富,需要根據學生的年級差異,比如低年級學生要以自身健康、日常生活為主,活動也要多以游戲健身為主,而對于高年級學生則需要通過開展有意義的實踐活動讓學生掌握道理,如到敬老院照顧老人,組織學生在大街上打掃衛生等。
結語:
在新社會發展體系中中學教育面臨變革,教育體系的變化推動了教育模式的轉變,傳統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為主的模式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需求,而積極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則成為了目前最為關鍵的因素。在提高中學生實踐能力時需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并從教學設計、實踐活動、課堂組織等方面展開分析與闡述,真正提高中學生的實踐能力,提高中學生對社會的認知。
參考文獻:
[1]盧強.教育技術學專業人才實踐能力培養策略研究[J].現代遠距離教育,2010,04:63-67.
[2]吳志華.中小學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教育科學,2006,05:32-35.
[3]郭蓉.形勢與政策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的培養策略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206-207.
[4]何力佳.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目標的 “材料力學性能”教學改革[J].遼寧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3:1-4.